揭祕普度眾生的觀世音菩薩的來歷是什麼

觀音菩薩,即觀世音菩薩。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義,玄奘新譯為觀自在菩薩,通常簡稱觀音。

揭祕普度眾生的觀世音菩薩的來歷是什麼

對於觀世音的釋義有兩個:

一個是自修義。在《楞嚴經》裏,觀音菩薩自述得名的原因乃是達到了“觀世音”的修行境界,才被當時的如來所讚歎,並予以賜名,為觀世音。到底怎麼樣的境界,才是到了“觀世音”的修行境界呢?《楞嚴經》裏也對這種境界,做了解釋:觀世音,是觀音菩薩最初修行的方法,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問的聞性,以此達到“動靜二相,瞭然不生”的境地。

另一個是度他義。《法華經普門品》是這樣解釋的:“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説有一位觀世音菩薩,而專心虔誠地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同時給予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所以,觀世音,就是指這位菩薩能夠觀察世間眾生的心聲並救拔其苦。《悲華經》裏也寫道:“寶藏佛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功德,所以賜名為‘觀世音’。”

觀音菩薩有着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在眾生遇到困難或者痛苦的時候,只要誠心的稱念觀音菩薩,就能夠得到觀音菩薩的庇佑。也正因如此,在佛教眾多的菩薩中,觀音菩薩最為民間所熟知並且信仰。同時,觀音菩薩也是最能適應眾生要求的菩薩。他對不同的眾生,現化不同的身相,説不同的法門,這是不是也能説是因材施教呢?

觀音菩薩的來歷

觀音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觀音菩薩為什麼叫觀音菩薩呢?為什麼不是別的菩薩叫觀音菩薩?”在這種時候,我們往往就説不上來。

古時候,盛行的《華法經普門品》在中國通行。中國通行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在五胡亂華的時代,北涼國國主沮渠蒙遜生了一場大病,羣醫束手無策。就在這時,一名來自印度的名叫曇無讖的人,勸國主誠誦《華法經普門品》。沮渠蒙遜聽取了他的建議,誠心誠意的誦讀《華法經普門品》,不久竟真的不藥而癒了。自此以後,國主在國內廣弘《普門品》。在《普門品》裏,有這樣一句話,如果眾生在受苦之時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就能讓其得到解脱。

其他的佛經中,也有關於觀音菩薩的來歷的話語:

《悲華經》中説,阿彌陀佛在過去生中,曾為轉輪王無諍念。阿彌陀佛有子一千,長子名叫不眴。不眴出家之時,在寶藏佛前發願,如果眾生在遭受種種苦惱恐怖的時候,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我就能幫他免除那些他所正在經受的種種痛苦煩惱。因此,寶藏佛為他授記並命名觀世音。

由不空三藏譯出的密教《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經》中,則認為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又名“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觀自在王如來”,只是他在西方清淨佛土中現佛身,在五濁惡世中現菩薩身。這裏的觀點是認為阿彌陀佛就是觀音菩薩。

《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説,觀音菩薩亦稱觀世音、觀自在、捻索、千光眼,既有不可思議的威神力,於過去無量劫中已然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然以大悲願力,以菩薩行廣度眾生。所以觀音菩薩早已成佛,之所以我們仍然叫他觀音菩薩是因為他要廣度眾生,便自降佛位,任為菩薩。

這就是觀音菩薩的來歷了。

觀音菩薩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觀音菩薩,卻不知道觀音菩薩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家名叫妙莊,國王是妙莊王。妙莊王和王后生了三個女兒,大公主整天濃粧豔抹;二公主整日輕歌燕舞、吃喝玩樂;三公主卻身着素衣,吃素食,讀詩文。

妙莊王年紀大了,就想找個女兒來繼承王位,大女兒二女兒整日的花天酒地,不思進取,只有小女兒賢淑,聰慧異常,妙莊王便拿定主意,要讓她早日成婚,好繼承王位。

妙莊王隔三差五就就給小女兒介紹對象,一會是宰相的大公子,一會又是新科狀元,但是都沒有同意。終於,妙莊王找着個首富,要給幼女當駙馬,可誰知她依舊不同意,向妙莊王表明了終身不嫁的決心。妙莊王聽此,甚是憤怒,不再顧及寶貝女兒的意願,堅決要她成婚。誰知馬上就要成婚了,女兒卻失蹤了。妙莊王立即下令搜宮,派人出宮搜查,直到半年後,踩在舟山桃花島的白雀寺裏,找到了已經出家為尼的三公主,法名妙善。

妙莊王先是派大臣去勸説妙善,還俗回宮,卻不得。便用重金買通白雀寺的當家尼姑,要求其虐待妙善,以此讓她知難而退。妙善面對師姑的刁難,絲毫沒有退卻之心。終於在寒冬臘月裏,在雪地上的爬行過程中,漸漸的手腳麻木,栽倒在了山溝裏。幸得一白鬚白髮的老翁相救,乘着小船來到桃花島東邊的一個山頭結茅為蓬,以鳥獸做伴唸經修行。

幾年之後,妙莊王又得知了妙善的蹤跡,御駕親征卻遭山上蛇蟲之阻,便下令燒山。只見妙善移身礁洞,妙莊王只能收兵回宮。回宮之後,妙莊王便突發奇癢,渾身長出膿瘡,訪遍名醫終不見好。忽聞一聲音告知與他:“想活命,快去南海普陀求你女兒!”他便立馬準備車船,來到礁洞前,祈求妙善賜他良藥。

妙善端坐蓮台現身妙莊王之前,折斷一臂,讓妙莊王拿去做藥引,便可痊癒。原來此時,三公主已位登三寶,成了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而她修行得道的荒山就是洛迦山,礁洞也就是現在的普陀山梵音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