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民的名義”的包拯 敢和皇上吵架

最近《人民的名義》熱播,陸毅飾演的漢東省人民檢察院反貪污賄賂局局長侯亮平清正廉明,敢於和腐敗黑暗勢力作鬥爭,不畏強權,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在歷史中,也有這麼一個站在客觀事實,敢於和惡勢力作鬥爭,不畏強權的人物,包拯。流傳很廣的古代通俗小説和傳統戲曲中,有不少關於包拯的故事。可是,小説戲曲中的包拯,和歷史上的包拯,事蹟卻有很大的出入。小説戲曲中的有些情節,完全是虛構的。

代表“人民的名義”的包拯 敢和皇上吵架

包拯這個人很會審理案件,而且執法如山,鐵面無私。他在廬州府做官的時候,有個親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包拯依法處理,照樣打他一頓板子。有些親友本來想利用包拯做靠山,胡作非為。這一來,他們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了。

京城有個張堯佐,他的侄女在宮內當貴妃。憑這點關係,他竟同時擔任了三司使等好幾個重要官職。三司使是主管全國財政賦税的官員,包拯認為按照張堯佐的才能,不適宜擔任三司使,更不適宜同時擔任幾個重要官職。於是,他一連寫了五道奏疏,彈劾這個既有後台、又有權勢的大人物。為了這件事,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竟和宋仁宗當面爭吵起來。在包拯的再三反對下,宋仁宗終於免去了張堯佐的兩個官職。

當時,還有一個大官僚,叫王逵。他擔任荊湖南路轉運使的時候,非常殘暴兇狠,拼命剝削和壓迫人民,逼得人民逃亡山中,聯合起來進行反抗。後來,他調任江南西路轉運使,還是繼續殘害百姓。包拯訪問到這些情況,立刻上了兩道奏疏,彈劾説:“王逵殘害百姓,逼得他們逃入山洞,造成大害,至今未息。朝廷決不能任用這樣的壞人,危害國家。”這兩道奏疏上去了,朝廷並沒有罷王逵的官,又調他做了淮南轉運使。包拯堅決反對朝廷這種做法,又上第三道奏疏,進行彈劾。包拯為了維護百姓的利益,彈劾官員的勁堪比牛軋糖啊!

包拯自己處處奉公守法。他曾在端州府(今廣東肇慶)做過官。那裏出產一種石硯,名叫端硯。以前端州的地方官,藉着向皇帝進貢的名義,乘機蒐括端硯,奉承權貴大臣。他們蒐括去的端硯,要比進貢的數量多幾十倍。包拯到了端州,只收繳向皇帝進貢的數量,自己一塊不拿。端州人民看到包拯這樣清廉自守,敬佩極了。

正是因為包拯平時的清正廉潔,痛恨貪官,為百姓做實事,後人才會在小説和戲曲中把他描繪成青天大老爺,表達了百姓對於清官的愛戴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