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雙方兵力 劉備為何大敗而歸

正月,劉備命令吳班、陳式四萬大軍,數千騎兵出秭歸,進攻夷陵,二月,劉備從秭歸親自率主力“緣山截嶺”而進,進攻“夷道猇亭”。同時命令黃權率軍駐紮在江北,與吳軍在夷陵對峙。留趙雲鎮守江州,作為後衞。

夷陵之戰雙方兵力 劉備為何大敗而歸

針對蜀漢的進攻,“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夷陵之戰雙方兵力分析陸遜部署如下:

(1)虎威將軍朱然,率軍五千總鎮江陵。

(2)振威將軍固陵太守潘璋率軍數千鎮守當陽,麥城,夷陵一線,防止蜀軍從北面突破,同時監視魏軍從襄陽宛城南下。保障陸遜軍團右翼的安全

(3)安東中郎將孫桓率軍數千鎮守江南夷道,保障陸遜軍團左翼的安全。

(4)步騭,鮮于單率數千人屯紮在荊南長沙一線,防止蜀軍偏師和武陵蠻夷兵。

(5)陸遜主力約三萬人屯於猇亭。

夷陵之戰雙方兵力分析演義中説劉備有70大萬,陸遜5萬。而歷史記載中怎麼着也找不到70萬,而陸遜確實有5萬。可見演義慣用的吹噓手法,誇大了陸遜的勝利。那麼劉備到底有多少呢?

記載劉備有4萬先鋒進攻,自己率主力隨後進發。夷陵之戰雙方兵力分析一下,主力有多少?整個夷陵山路峽道數百里,先鋒必須拿下所有通道,大軍方可通過,整個山路不可能駐紮太多軍隊,而且太多的軍隊也是浪費,根本用不上,除非水路直接進攻,劉備沒有用水路直接進攻,説明軍隊數量不多。拿70萬在狹窄山路上吃乾飯等前鋒掃清道路,不現實也不可能。更不用説,劉備不可能短期從變出70萬軍隊,袁紹、曹操、劉備鼎盛時期都沒有到達70萬。

而且有記載劉備被火燒後,敗退中有隻1萬軍戰死。《傅子》記載:“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這個“殺八萬”就是打敗8萬的意思,只有劉備一人逃走。可見一共8萬。前鋒4萬,加上江北防守曹魏的黃權5000人,江南沙漠和的蠻兵數千人,分兵進攻江南夷道的2萬,劉備直接身邊只有1萬人!!!(驚恐!)與三國志中記錄的敗退中戰死1萬相符合。但實際上撤回蜀國3萬人馬,夷陵之戰雙方兵力分析投降曹操5000,與蠻兵各自散去5000,實際損失於陸遜的人馬只有4萬。

夷陵之戰雙方兵力分析可見,陸遜是拋開其他諸軍,直接火燒與進攻劉備中軍大營。而劉備直接主力4萬,早把軍隊分兵江北監視曹軍5000人,從江南跳開夷陵進攻夷道2萬,馬良5000人並收復蠻兵數千人。陸遜用火進攻時,是繞開諸軍不戰而直接趙劉備決戰,劉備一敗,整體就崩潰了。

戰役的關鍵在於,劉備的1萬人馬不能堅持到諸軍來救援時。分兵進攻孫恆與分散歇涼是直接敗因。

直接敗因:8萬對5萬,進攻方本沒有多少優勢,防守方在堅城固寨下優勢明顯,而劉備分兵太多,自己手中只有1萬,陸遜分兵之後,直接手中有主力3萬。分兵進攻孫恆與分散歇涼是直接敗因。

勝機在哪裏:還在於水軍直接前進

在水軍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堅決集中主力在猇亭與陸遜對抗、消耗戰。攻堅戰絕不能鬆緊。

或者直接從江南進攻,繞開夷陵,從夷陵背後發起進攻,比具備膽識。假如諸葛去戰,必然此招。當然這就必須用水軍前進。陸遜要防住此招,必不敢用主力在猇亭死守,此法不攻自破!破猇亭後,一馬平川,陸遜只能退守江陵了。

劉備在他的勢力範圍裏提倡的是光復漢室但是他討伐吳國的行為卻是違背了這一基礎而且在當時,蜀國的實力是最弱小的(雖然有諸葛亮).還有就是在劉備失去荊州後,他失去了戰略優勢蜀國內部也不統一(這點在諸葛亮死後突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