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變袁國平重傷陷重圍 自殺前不忘交黨費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風雲激盪,無數仁人志士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樹立了一座座巍峨的英雄豐碑,袁國平就是其中一位傑出代表。從1925年10月考入黃埔軍校第4期政治科,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以來,他的步履始終與黨發展的歷程緊密相連:參加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創建中央蘇區,組建中央紅軍主力部隊,五次反“圍剿”,開闢抗日根據地,高擎抗日救國的旗幟向蘇南、皖中、皖東挺進……風起雲湧的大革命史和土地革命史,特別是我軍艱難創建的發展時期,都留下他堅定的足跡。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和人民軍隊的壯大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皖南事變袁國平重傷陷重圍 自殺前不忘交黨費

1941年1月,在“千古奇冤、江南一葉”的皖南事變中,袁國平壯烈犧牲,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時年35歲。此時,袁國平唯一的兒子袁振威不滿兩週歲。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換了人間。腥風血雨年代出生的襁褓嬰兒,如今已成為我國海軍作戰指揮學的主要創始人。70多年來,帶着“出生日便是離別時”的遺憾,袁振威一直追尋父親的足跡,在漫漫求索中,父輩的形象逐漸明朗,一個政黨得以不斷壯大,一個國家得以日益昌盛富強的答案也愈發清晰。盛夏七月,記者來到海軍指揮學院,對袁振威進行了專訪,聆聽他與父輩的故事。

以殉道者精神為國家服務

——如果有100發子彈,要用99發射向敵人,最後1發留給自己

袁振威1939年5月出生於皖南,因父母忙於抗日工作,出生8個月尚未斷奶,就被送回湖南老家,這時,早在長征前就被送到外婆家的大姐,13歲就給人做了童養媳;送回奶奶家的二姐,無錢治病而夭折。奶奶因袁國平的犧牲而哭瞎了眼睛,幼年時的袁振威一度牽着雙目失明的奶奶討飯度日。

“置身於革命事業的父親,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為代價的,他曾經給家人寫信就提道,‘此刻我自己身無分文,無法幫助家裏,因為我們是以殉道者的精神為革命、為國家、為民族服務的’。”

袁振威告訴記者,父親出生在湖南邵東縣一個貧苦人家,憑着自己的聰慧和勤奮,依靠獎學金讀完國小,並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在“一師”的革命氛圍薰陶和毛澤東、田漢等進步教師的影響下,父親很快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

袁振威拿出一張泛黃的照片,照片上的袁國平身騎高頭大馬,英姿颯爽。1927年4月,北伐戰爭後期,蔣介石發動政變,“這是父親在整裝待發之際,給奶奶寄的一張照片,背面父親寫了這樣一段話——‘此行也,願拼熱血頭顱,戰死沙場,以博一快。他日,苟若成仁取義,以此為死別紀念;萬一凱旋生還,異日與阿母重逢,再睹此像,再談此語,其快樂更當何如耶!’生也是快,死也是快,這就是父親的生死觀。”這種為革命事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生死觀,鑄就了永垂不朽的革命信仰。

1938年,袁國平調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是新四軍領導成員之一。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在北移中遭受國民黨頑固派的重兵包圍,蔣介石一手策劃了皖南事變。袁國平與葉挺、項英一同指揮部隊奮起抵抗,在突圍中,身負重傷。“當父親被戰士們發現時,渾身血肉模糊,已經不能行走。父親睜開眼睛,吃力地説你們走你們的,不要管我了!但戰士們不肯把他丟下,就用樹枝紮了副擔架,抬着他走。在他們強渡青戈江的時候,被敵人發現,密集的子彈飛來,抬擔架的戰士一個一個倒下,後面的戰士又衝上來把父親抬起,過了江100多人的隊伍就只剩下三四十人了。在此情景下,父親掙扎地起身,把一個筆記本和7塊大洋交給衞士連的副連長李甫,斷斷續續地説,你們趕快突圍,不要管我了!出去一個,是一個,否則一個都出不去……並指着7塊大洋説,這是黨費……説完,乘戰士不備,父親悄悄摸出手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

“這意外的情況把大家震驚了。戰士們還清楚地記得,就在幾天前,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重兵圍剿,父親對部隊作了戰鬥動員:‘如果我們有100發子彈,要用99發射向敵人,最後1發留給自己,決不當俘虜’。”時年35歲的袁國平,不願連累戰友,為部下舉槍自戕,實現了自己的陣前誓言。歷史不僅是營養劑,更是教科書

——老木匠祖墳地裏埋忠骨

袁國平壯烈犧牲後,衞士連副連長李甫把袁國平的遺體交給當地老鄉,後又由軍部參謀劉奎找到當地的一個老木匠,告訴他這是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對老木匠説:“我就把他交給你了,請你把他藏好,千萬別讓人知道,我們一定會回來的!”老人點頭答應。後來,老人臨終的時候,才交代老伴説,祖墳地裏埋葬着袁國平,等新四軍回來一定要把他交給部隊。就這樣,老太太每年清明都去上墳,直到1949年解放軍打到蕪湖,老太太才讓她的兒子去打聽一下解放軍是不是當年的新四軍。她的兒子通過蕪湖找到部隊並與劉奎取得了聯繫。

講到這裏袁振威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説:“每當我想起當年老鄉冒着生命危險掩藏父親遺體的事蹟時,心裏總是久久不能平靜。這軍民魚水之情,正是新四軍的勝利之本,它使我終生難忘。我父親給我起的乳名叫皖南,就是要我記住皖南、記住皖南人民,記住皖南人民的恩情。”

袁振威的母親邱一涵也是一位值得敬仰的共產主義戰士,她是紅軍中為數不多的走完長征路的女戰士,舊時代出生的邱一涵裹過小腳,原軍委副主席張震曾對袁振威説:“我和你母親很熟悉,長征中我們就常見面。她拖着一雙裹過小腳的腳、一個受過傷的身軀,和男同志一樣爬雪山、過草地,一步一趨,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徵,這是多麼不容易。”有一次,袁振威問母親:“同學們説我爸爸當大官,媽媽長征肯定騎馬,是嗎?”媽媽淡淡的一笑:“爸爸的馬上馱的是傷員,我是拽着馬尾巴過的雪山,後來還有人批評我特殊化呢!”

袁振威説,我父親認為密切聯繫羣眾,是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進行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只有處處為羣眾着想,嚴格遵守紀律,才能聯繫羣眾,才能保持共產黨人的本色,保持黨和軍隊的純潔。1939年春,我母親懷我已7、8個月,而到十幾裏外的軍部開會卻和大家一樣步行。羅炳輝的夫人張明秀阿姨對我説:“我問你爸爸,你的馬為什麼不能給她騎?你爸爸回答是,‘馬不是配給她的。’”袁振威感慨地説:“我父親認為腐敗就是從公私不分開始的,從佔公家便宜開始的。因此,要防止腐敗就要按中央的八項規定,人人都要嚴格要求自已,從公私分明做起。”

“父親生前給我的堂兄袁振鵬的信中曾寫道:‘或許有人要説我們是太不聰明瞭,然而世界上應該有一些像我們這樣不聰明的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靠的正是這些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將生死和一己私利置之度外的人。“現在我們國家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夢,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還有許多艱難險阻需要克服。就需要像父輩那樣願為實現中國夢不惜犧牲一切那種‘不聰明’的人,那種願為人民吃苦、願為理想獻身的‘傻子’。”

1956年,共同生活了10年時光的母親積勞成疾,辭世前她留給袁振威兩句話:一是不要將父親的功勞記在自己的賬簿上;二是忘掉社會給予的一切優越條件,依靠自己去生活。1986年,袁振威從國防大學畢業分配至海軍指揮學院任教,雖不能擂鼓上前線,但潛心躬身育英才,近30年時間,默默耕耘,為國防建設培養輸送了一批批高素質的海軍作戰指揮人才。多少年來,他在自己的崗位埋頭苦幹、默默奉獻,他是海院有名的“傻子”,很多人問他老那麼拼命工作圖啥?他回答:父母的經歷告訴我,人的價值不在壽命長短,而在對社會貢獻的大小。人生十分短暫,我們應珍惜每一寸光陰,多做一點於事業、於社會有益的事情,不妄此生。

生命線的寶貴傳統不能丟

——袁國平馬背上打腹稿,下馬即揮毫成文

在近20年的革命生涯中,袁國平絕大部分時間從事軍隊思想政治工作,表現了堅定的革命性和卓越的組織領導才能。在紅三軍團佔領長沙的第二天,他就創辦了《紅軍日報》,這是我軍第一份鉛印大報,史稱紅軍第一報。”陳毅元帥曾對袁振威説:“你爸爸才華橫溢,是新四軍的三大才子之一。紅軍時期就經常編寫劇本,創作歌曲、詩詞,他常常騎在馬上打腹稿,下馬就是一篇好文章;在長征中只有他用原韻和了毛主席的長征詩;在新四軍他主持創作了新四軍軍歌,還創作了‘別了,三年的皖南’的東進歌,創辦了《抗敵報》《抗敵》雜誌和《抗敵畫報》寫了很多好文章。”

“你們刊物是思想政治工作領域的權威刊物,我父親革命生涯的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從事政治工作,劉伯承元帥曾對我説:你父親了不起!他是很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和紅軍著名的理論家,既有遠見卓識,又能身體力行。不僅學員、幹部喜歡,毛主席對他也很欣賞。父親離開延安前,毛澤東專門約見他,親切交談,同他長談了數個小時。毛澤東説,新四軍處在敵偽夾縫中,政治工作既要保持、繼承紅軍的優良傳統,又要考慮統一戰線環境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此後毛澤東專門致電項英,特別指出:袁政治開展,經驗亦多。”袁振威語重心長地説,“你們堅守思想政治工作陣地很有意義。在我們黨領導的革命戰爭的各個時期,思想政治工作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弱化,生命線的寶貴傳統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