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博士生男導師每天化粧穿裙子上課 偽娘?gay?這是什麼情況

在那段視頻採訪走紅之後,有網友在下面評論:“還好他只是在學校教書誤人子弟……”也有人説,“穿衣風格可以接受,但男子化粧很娘。”也會有人誤以為他是gay。他不覺得這樣的誤解會困擾自己,因此“不會去刻意解釋”。

北師大博士生男導師每天化粧穿裙子上課 偽娘?gay?這是什麼情況

12月13日,49歲的馮應謙走進北京師範大學南門的一家咖啡店。這位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博士生導師一米七出頭,身形瘦弱,戴着一副厚厚的橢圓框眼鏡,原本整齊的齊劉海被風吹得有些凌亂。

他披着一件厚領的長款羽絨服,內襯一件深藍色的波點襯衫,穿酒紅色的闊腿褲,鞋子是一個知名潮牌的新款,綁帶、黑白撞色。

羽絨服是在北京三里屯買的,襯衫是自己在香港的家裏設計製作的,褲子和鞋子是在國外開學術會議時買的。這對應着馮應謙被分成三份的時間。一份在香港,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的所長,同時教一門本科生的課程。一份在北京,作為北京師範大學的“千人計劃”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另外一份在國外,輾轉於不同的學術會議之間。

不久前,馮應謙在網上火了一把。一段題為《穿裙子的男教授》的採訪視頻,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廣為流傳。在視頻裏,他講述了自己穿裙子、化粧的生活。有很多網友在視頻下留言,説很喜歡他的穿衣風格,有人説他可愛,還有人説像韓國演員劉在石。

他甚至出現在了廣州的公交站廣告牌上。他的學生看到後拍給他:“Anthony,我在公交車站見到你的臉!”他收到消息愣了愣神,跟學生説自己也沒想到視頻會這麼火,不過“也很好,可以玩一下。”

用一身打扮去挑戰學生思維和學院體制

“教授今天化粧了嗎?”我問他。

“簡單塗了點粉。”

馮應謙愛化粧,他隨身帶着化粧包,家裏還有一個專門的梳粧枱,“女生需要的化粧品我都有的。”對他來説,“化粧基本是每天必做的事。”

他從小臉上就多痘,大學畢業從事傳媒工作,當電台主播、電視主持都需要化粧。時間久了,就養成了化粧的習慣。他覺得化粧無關性別,尤其是在一些重要場合,化粧“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學生田山佳慧剛認識馮應謙時,偶然看到他在畫眉毛,當時她就覺得“這個老師精緻的不得了。”但她沒想到,這位教授不僅化粧,還穿裙子。

馮應謙穿裙子,是從2012年開始的。他當時還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院長,研究文化產業、媒介與性別。那年香港浸會大學辦了一個對談,請幾位學者談談性別與文化,其中就邀請了馮應謙。主辦方鼓勵他,可以穿得大膽一些。

當時他剛從日本旅行歸來,就穿了條日本買的男裝裙去參加,講“附着在衣着上的社會定式”。講座主題和他的穿着相得益彰,在講座上,他説:“我很喜歡用我一身打扮去挑戰學生思維和學院體制。”

那次之後,他開始覺得穿裙子也很好,不僅能呼應他的研究興趣,而且“夏天會很舒服。”之後的幾年裏,他自己設計了三條裙子。一條蘇格蘭格子裙、一條百褶裙,還有一條男裝裙,分別在夏、秋、冬三個季節穿。

北師大的同事看到他的採訪視頻,主動問,你能不能也在我們的講座上穿裙子呢?馮應謙還是覺得,“這樣不太好吧?”

採訪中,他環視了一圈咖啡館,説:“你看,北京的冬天,大家都穿得很單調。我穿得這麼鮮豔,其實已經很表現到我的性格了。”

在香港,他講媒介的性別塑造時,一定會穿裙子,“這意味着突破社會既定的男女典型。”

他上課穿裙子,辦公也穿裙子,和上任校長沈祖堯開會還穿裙子。學生、同事、校長都瞭解他的研究興趣和穿衣趣味,“沒有人覺得是很大件事。”

在大學這座象牙塔之外,不是所有人都理解馮應謙的選擇。那段採訪視頻上網之後,有網友在下面評論:“還好他只是在學校教書誤人子弟……”也有人説,“穿衣風格可以接受,但男子化粧很娘。”也會有人誤以為他是gay。他不覺得這樣的誤解會困擾到自己,因此“不會去刻意解釋”。

馮應謙不在意這些。對他來説,這些評論只是説明“改變社會的性別偏見,還有很長的路。”

反抗刻板印象

馮應謙覺得穿裙子不應是一個貼在女性身上的、固化性別刻板印象的標籤。如今,不同的媒體採訪了他之後,穿裙子反而成了貼在馮應謙身上的一個標籤,但他不介意。“反抗社會刻板印象是件很大的事,能讓身邊人有改變已經很好了。”

穿衣風格、文化認同,外人看來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在馮應謙這裏,他覺得自己不是主動在和社會範式做對抗,只是在“做自己而已”。

2011年接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以後,他常要參加學校的會議,需要穿正式西裝。可是他覺得“這樣很慘,我能不能做回我自己呢?”

既要穿西裝,又要做自己,那不如穿透視西裝?

他設計了一件透視西裝,跟裁縫師傅改了一次又一次,做了整整三個月,終於做成。馮應謙有美術功底,設計服裝上手並不複雜。

他穿着透視西裝去參加學校會議,裏面是不同花紋、波點的襯衫。

馮應謙的Instagram賬户,從2014年就開始更新自己的日常衣着,到現在已經有288套穿搭被他分享上網。關注他的人,除了大學生、同事,還有很多通過媒體知道他的人,他們在帖子下留言:“教授好潮!”

2015年,馮應謙和另外三位學者合寫了一本《透視男教授》。在書裏,四個人從男人的姿態變化出發,談了談世代文化的變遷,以及潛藏在不同裝束背後的社會範式。

有讀者看了這本書之後説:“不如我也克服羞恥感,試一試不同的衣服?”

前衞又傳統

外界看來馮應謙新潮、前衞,他卻覺得,自己是一個“傳統”的人,對中國文化有歸屬感。

2001年,他回到母校香港中文大學教書,一有機會就到內地交流。尤其是北京。馮應謙説,北京幾乎每所高校的傳媒院系,他都拜訪過。2011年夏天,他在中國傳媒大學教暑期課程,把自己的女兒也帶到了北京。女兒上國際學校,平時講英文多,他就把女兒送到了孔廟的國學班裏。那時國學班還沒有引發社會的爭議,在孔廟的國學班裏,女兒學《論語》,練了普通話。

常在內地奔走的這些年裏,他在舊貨市場上看到舊的中式傢俱,會把看上眼的那些運回香港的家裏。現在家裏的書桌、書櫃、鞋櫃、梳粧枱,都是他從不同地方買回的。他還蒐集中國的舊地圖,北京潘家園和廣州康王路是他常去的地方,家裏有一個圓筒,專門收納他的這些收藏。

馮應謙從小在銅鑼灣長大,那裏是香港最時尚的角落,是香港第一家百貨公司的所在地。受最新時尚薰陶的同時,他小時候就常隨父母回到廣東老家,看到內地的發展。

在自己設計的服裝裏,他融入了很多中國元素,從花紋到顏色都有,就是想讓人知道“中國元素也可以很新潮。”

因為馮應謙的別緻,學生們很容易和他打成一片。中文大學本科生有一個傳統,每逢開學,不同的社團都會通過拍手剁腳喊口號的方式宣傳。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很少願意參與其中,老師教授更不必説。倒是馮應謙,常會和學生一起打成一片。他覺得這和接受採訪講自己穿裙子的故事一樣,都是“玩一下”。

學生鄭雅文覺得,馮應謙“隨和、親切”,如果不是在學校上課,她根本想不到“Anthony會是院長級別的人。”在馮應謙的社交媒體裏,常能見到他和不同年份的學生飯聚、自拍。

採訪結束時,馮應謙也拉着我一起自拍,“我也是個小孩呀,可以玩一下。”他在鏡頭前熟練地向左側過臉去,調整好角度,咧嘴一笑,按下了快門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