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身體最寬的恐龍 甲龍體寬2~5米

世界上身體最寬的恐龍是什麼恐龍?甲龍(屬名Ankylosaurus)意為「堅固的蜥蜴」,是甲龍科下的一屬,當中只有一種,稱為大面甲龍(iventris)。甲龍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層被發現,年代屬於白堊紀末期。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世界上身體最寬的恐龍等相關內容。

世界上身體最寬的恐龍 甲龍體寬2~5米

世界上身體最寬的恐龍

世界上身體最寬的恐龍世界上身體最寬的恐龍是甲龍。顧名思義,甲龍就是全身披着盔甲的恐龍,它們身體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緩慢爬行,看起來有點像坦克,因此也叫坦克龍。甲龍體長7~10米,體寬2~5米,身高1米左右,體重2噸。從自衞手段上來看,甲龍把身體發展到了頂點,它們的頭部、頸部和身體兩側覆蓋着骨質甲片,甲片上密佈着脊突。皮膚厚實似皮革,極具靭性。臀部上方至尾巴的大部分豎立着尖如匕首的棘刺,身體兩側也各有一排尖刺。這種嚴密的防範措施,抵擋住了大部分的食肉者。尾部的鼓錘揮動時可產生巨大的力量,是重要的自衞武器。

世界上身體最寬的恐龍 甲龍體寬2~5米 第2張


簡述

植物食白堊紀晚期美國、加拿大系甲龍類中最大的恐龍,形態上與優頭甲龍有相似之處。頭寬又平,覆蓋在臉面上的厚甲板和頭上側的三角形突棘,使得它的頭部就像帶上了一個鋼鐵般的頭盔,尾巴直如鐵棒,尾錘與眾不同,稍呈平坦。裝甲坦克式的護身構造加上甲龍特有的鋼頭功夫,使它能笑傲江湖,在掠殺習以為常的恐龍時代面對任何窮兇極惡的暴龍類恐龍都可不屑一顧。

形態特徵

各種甲龍組合成了恐龍大家族中一支獨特的類羣,叫做甲龍類,在分類學上的位置就是爬行綱、鳥臀目、甲龍亞目。甲龍類是恐龍大家族中較晚出現的類羣,直到白堊紀之末才剛剛登上歷史舞台。

甲龍身體上部覆蓋着厚厚的鱗片,背上有兩排刺,頭頂有一對角。甲龍有個像高爾夫球棒一樣的尾巴。它的四隻腿都是短的,脖子也很短,腦袋是寬寬的。

甲龍生存於白堊晚期,同時有許多肉食性恐龍。它的骨質、釘狀的骨板與錘狀的尾巴(又稱尾錘)能提供很好保護作用,它的骨骼在蒙他那州發掘到,屬於恐龍族羣中最後滅絕的一支。

劍龍類從地球上消失了,接替它們的是甲龍類。從自衞手段上看,甲龍具有一定的防禦手段;全身披着厚重的甲骨,有的還配有利刺。有一種名為林龍的甲龍全長6米,頸部、頭部和身體兩側部覆蓋着骨質甲片,甲片上密佈着脊突。皮膚厚實似皮革,極具韌性。臀部上方至尾巴的大部分豎立着尖如匕首的棘刺,身體兩側也各有一排尖刺。這種嚴密的防範措施,抵擋住了大部分的食肉者。但對於暴龍之類的巨型食肉龍或者其他的大型食肉龍,甲龍的防禦就有些捉襟見肘了,但幸運的是,甲龍與大型,巨型食肉龍的相遇概率並不高,它所要對付的一般是中小型食肉龍。後肢比前肢長,身體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緩慢爬行,看上去有點像坦克車,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坦克龍。

面部長滿骨頭甲殼的甲龍可能會以此來躲避捕食者,但帶着這層護甲尤其是“頭盔”會非常熱。新的研究表明,為了保持涼爽,甲龍進化出了長着血管的複雜而曲折的鼻腔,這些血管有助於控制熱量變化。通過CT掃描建立的研究模型還表明,研究人員估計,甲龍可能會把它們吸入的空氣温度調低至20攝氏度,從而在體內生成較涼的血液並輸送入腦部,從而避免腦部過熱。

生活環境

在68-65.5百萬年前,是上白堊紀麥斯特里希特階末期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存在的恐龍。模式標本是從美國蒙大拿州的地獄溪地層被發現,而其它標本則於懷俄明州的蘭斯地層及加拿大艾伯塔省的Scollard地層被發現,所有都是在白堊紀末期時代的地層。

在白堊紀時,蘭斯地層、地獄溪地層及Scollard地層位在分隔東西北美洲的白堊紀海路西岸。它們是一個闊的海岸平原,由海路伸延向東直至新形成的落基山脈。這些地層大部份是由沙巖及泥巖所組成,形成氾濫平原的環境。地獄溪地層是這些地層最多被研究的。當時,地獄溪地層是亞熱帶,有着潮濕及温暖的氣候。很多植物品種得以生存,主要是被子植物,較小的是松科、蕨類及蘇鐵科。豐富的樹葉化石在這地區的多個地方都可以找到,顯示這地區曾經是由小樹組成的森林。

世界上身體最寬的恐龍 甲龍體寬2~5米 第3張

在這些地層中,甲龍的化石,與埃德蒙頓龍及三角龍相比是較為稀少。另一種結節龍科的埃德蒙頓甲龍亦在這些地層中被發現。但是甲龍及埃德蒙頓甲龍在地理學上及生態學上是分隔的。甲龍有着寬的口鼻部,進食時可能無選擇性,故此其生活環境應該被限制在遠離海岸的高原地區;而埃德蒙頓甲龍有着較窄的口鼻部,可見是進食時具有選擇性,應該生活於較低接近海岸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