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坦克 T-72主戰坦克產量高達25,000餘輛

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坦克是什麼坦克?T-72主戰坦克(英文:T-72MainBattleTank,俄文:T-72ОСНОВНОЙБОЕВОЙТАНК),是20世紀70年代初蘇聯設計生產的一型主戰坦克。除了大量服役於蘇聯紅軍之外也外銷和授權華沙條約盟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生產。該坦克設計上秉承了蘇軍一貫的作戰思路,系統配置上非常易於生產,不僅保留了蘇制戰車特有的低矮外形和125毫米大口徑主炮等特點,還裝有炮射導彈、自動裝彈機等一系列先進的設備。該主戰坦克產量高達25,000餘輛。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坦克等相關內容。

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坦克 T-72主戰坦克產量高達25,000餘輛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蘇聯在量產T-64坦克之後,便着手研發另一種造價低廉且性能相近的坦克,以大量裝備紅軍坦克部隊與外銷華約盟國,取代老舊、性能落伍的T-55與T-62坦克。於是位在下塔吉爾(NizhnyTagil,俄語:НижнийТагил)的Uralvagonzavod(UVZ,俄語:Уралвагонзавод)自1967年開始研發原型車Object172,它以T-64的設計為基礎但炮塔改為採用鑄造均質裝甲,並且安裝了一台700匹馬力的V-45型柴油發動機,以取代原有不可靠的5TDF型發動機。

原型車的重量較原本的T-64增加了5噸,這對懸掛系統造成額外的負荷。所以設計工程師以167項目(1961年開發的新式懸掛T-62原型車)的懸掛系統取代,同時換裝一台780匹馬力的V-46型柴油發動機,遂成為原型車172M項目。從1971至1973年期間在歐俄、中俄與西伯利亞等地區進行野外測試,於1973年開始撥發部隊,正式命名為T-72“烏拉”(Ural)坦克。2006年4月,俄羅斯正式關閉了T-72主戰坦克生產線。

研製歷程

1953年,蘇聯哈爾科夫的莫洛佐夫設計局開始研製一款全新概念坦克,項目代號“430工程”。而日後誕生的,在冷戰中曾經長時間讓西方裝甲兵恐懼的T-64主戰坦克也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來的。不過當時“430工程”的競爭者就一直很少人提及,它就是卡爾採夫設計局的“140工程”,“430工程”樣車表現出來的性能和發展潛力,再加上莫洛佐夫自己的影響使蘇聯軍方最終選擇了它。結果同樣表現出色的競爭者就這樣被暫時埋沒了。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被否決出局的設計先後兩次“借屍還魂”,而且性能一次比一次強。

1954年,下塔吉爾設計局在總設計師卡爾採夫的領導下,開始了代號“140工程”的新型坦克試驗樣車的研製。這是一種結構新穎的坦克。採用全新設計的行走機構,經過改進的柴油發動機,新設計的車體和炮塔,裝備一門新研製的D-54TC線膛坦克炮。還安裝有全新的行星機械傳動裝置。另外,“140工程”新研製的液壓助力操縱系統也有效減輕了駕駛員工作負擔。後來“140工程”試驗坦克的許多技術成果,包括行走機構在內都被“155工程”試驗坦克(後來的T-55主戰坦克)和“167工程”試驗坦克所採用。

因為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新設計,“140工程”試驗坦克跟“430工程”試驗坦克一樣,可靠性較差,且性能上跟T-54/55主戰坦克並沒有拉開足夠差距。實際上“140工程”比“430工程”還是要保守一些。經過對兩個設計方案和樣車進行詳細和嚴格的比較之後,蘇軍選擇了概念更超前、發展潛力更大的“430工程”作為日後新一代坦克的研製基礎。“140工程”的競爭失敗並沒有讓其設計人員氣餒。卡爾採夫決定利用“140工程”的炮塔和已經定型並且準備批量生產的T-55主戰坦克的底盤來研製一種新坦克。該方案代號為“165工程”。但在整個設計工作全面展開的時候,設計人員發現,要想把“140工程”的炮塔原封不動安裝到T-55底盤上技術難度太大。比較合理的方案是對T-55底盤進行修改,其好處是不但能把新炮塔裝上去,而且能順便修正一些T-55底盤本已存在的缺陷。為此,設計人員首先加大了底盤炮塔座圈的直徑,並適當延長了底盤長度。相應地,負重輪之間的位置也被做了一定調整。採取這兩項措施還帶來一個好處--大大增加了戰鬥室空間。對於習慣了蘇式坦克狹窄戰鬥室的坦克兵來講該措施無疑受到了廣泛歡迎。“165工程”上還安裝了新研製的自動彈殼拋棄裝置。當火炮射擊完畢之後,該裝置能夠自動將彈殼通過炮塔後部的一個小窗口拋出車外。採用該裝置後火炮進行射擊時在戰鬥室內產生的有害氣體大幅度減少了。

到1958年11月,蘇聯已先後生產了3輛“165工程”樣車。嚴格的測試表明,該型坦克的設計是成功的。雖然“165工程”在當時依然未能引起蘇聯裝甲兵總局的關注,但其基本設計得到了認可,並且坦克樣車還曾向政府高層作過展示。

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坦克 T-72主戰坦克產量高達25,000餘輛 第2張

1958年,戰略火箭兵總部向政府高層展示了新研製成功的T-12型牽引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獲得了充分肯定,相關部門向裝甲兵總局要求研製出裝備該型火炮的坦克。為此,裝甲兵總局專門召集專家開了一場特殊會議。在會議上以卡爾採夫為首的總設計師們據理力爭,會議最後做出了一個多方妥協的決定——不研製裝備T-12型火炮的坦克,而是在T-12火炮基礎上研製適合坦克裝備的新型滑膛炮。這次會議之後,卡爾採夫認真總結了會議內容,馬上對“165工程”方案進行修改,並將整個項目重新命名為“166工程”。“166工程”最重要的改進就是通過換裝口徑更大的115毫米滑膛坦克炮代替了原來的100毫米線膛炮。該炮的研製就是按照軍方提交會議的相關內容和意見,還包括配套的火炮穩定器等相關設備。1959年,“166工程”的幾輛樣車先後被製造出來。在隨後1960年進行的測試中,“166工程”表現讓人滿意。這個問題直到“166工程”被正式定型為T-62主戰坦克,並且投入批量生產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解決。

然而“166工程”依然未引起重視,因為這個問題蘇軍內部也爭論不休。但當西方國家裝備105毫米主炮的主戰坦克已服役的情報傳回蘇聯之後,蘇軍發現手頭上居然沒有一種能與之抗衡的坦克。“432工程”(前身就是“430工程”,成果為T-64坦克)離成熟和完善還太遙遠。唯一能夠立即投產並且能跟西方新坦克抗衡的成熟型號——“166工程”。裝甲兵總局迅速將“166工程”定型並投入生產,這就是T-62主戰坦克。但是裝甲兵總局依然只是將這個型號視為過渡型號,因為在性能上T-62仍無法對西方取得壓倒優勢,但可為“432工程”——後來的“王者”T-64服役爭取時間。正因為此種心態,蘇聯軍方正式投產的T-62坦克,並沒有沿用166工程,以及之前的140、165工程的6對中直徑負重輪設計,而是將其修改為直接沿用T-54/55的5對大直徑負重輪,只是在負重輪之間的間隔距離上和T-54/55有所區別,和T-54/55完全通用(甚至連T-62的操作手冊上關於懸掛負重輪的配圖都是直接照搬自T-55坦克操作手冊的配圖),這樣既節約了生產成本,也使越野過障性能有所提升,但是犧牲了一定的行駛平穩性。

由於大口徑滑膛炮是第一次採用,性能存疑,作為替補手段,“165工程”也被定型並投入生產,軍方代號T-62A。不過這時候的T-62A與原來相比已經做了不少改進,如用性能更好、威力更強的100毫米線膛炮代替了D-54TC坦克炮。T-62A生產裝備數量很少,原因是裝甲兵總局發現自己對115毫米滑膛炮的顧慮是多餘的,遂向政府申請停產T-62A並獲批准,T-62A在蘇聯龐大的坦克裝備體系中存在很短時間。1961年T-62主戰坦克獲得批量生產資格。

在“166工程”前途未卜的時候,研製方決定在“166工程”基礎上再研製一種新坦克,項目代號“167工程”。1961年夏2輛樣車先後被製造出來,同時T-62獲得了批量生產資格。

“167工程”的底盤設計方案相對於“166工程”做了進一步修改。新的懸掛系統和行走機構源於“140項目”。也是兩邊各6個負重輪和3個託帶輪。扭杆和減震器等部件得到改進。四衝程水冷柴油機更換為功率更大的700馬力型號。“167工程”的機動性獲得提高就是得益於上述兩項措施:最大公路時速從T-62的50公里增至64公里。最大公路行程增至550公里。炮塔則沿用“166工程”的成熟設計,這甚至也包括了115毫米主炮及自動拋殼系統在內的整套武器系統。研製後期設計人員在炮塔後方加裝了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作為輔助武器。並且對火控系統做了相應修改。後來,卡爾採夫設計局又在“167工程”基礎上研製出使用燃氣輪機的新型試驗樣車,項目代號“167T工程”。“167T工程”跟“167工程”唯一的不同也就在它的動力系統。

最後經過討論決定研製一種裝填分裝式115毫米彈藥的新型自動裝彈機。在對該型自動裝彈機進行了嚴格測試之後,事實證明這種採用彈夾式結構的自動裝彈機不僅結構相對簡單,還非常可靠。原來T-62上面採用的自動彈殼拋棄系統被有機地結合進了自動裝填系統裏。後來下烏拉爾坦克製造廠又在該型自動裝填系統的基礎上,研製了裝填125毫米彈藥的改進型號。其後,下烏拉爾坦克製造廠研製出裝備125毫米滑膛炮和安裝有該自動裝填系統的T-62主戰坦克改進型試驗樣車。該樣車引起裝甲兵總局高層的注意,特別是它性能可靠的自動裝彈機。然而這也並不代表他們想要生產並裝備部隊這種設計上已經“落後”的坦克。

在被T-64主戰坦克可靠性搞到焦頭爛額的裝甲兵總局向卡爾採夫下達了一個重要任務——“研製一種性能可靠的T-64簡化型坦克”。相關人員還帶來了6輛T-64A主戰坦克的樣車(從這裏也可以看出軍方急切的心情。要知道1967年“434工程“也就是T-64A的原型車才剛完成設計並且只生產出小批量樣車。)供設計人員瞭解其結構和進行相關試驗。最先被提出的方案代號是172工程”。“172工程”其實就是在T-64主戰坦克基礎上換裝B-45發動機和前面所説的自動裝彈機。然而,“172工程”在經過充分嚴格的試驗之後,實際情況卻並不如當初設想的那麼順利。這時候,卡爾採夫果斷決定拋棄在T-64基礎上研製新坦克的計劃。特別是對送來的T-64主戰坦克和“172工程”進行大量試驗之後,卡爾採夫不但完全摸透了T-64的設計,而且認識到T-64的許多技術是相當不成熟的。這些原因不但增加了卡爾採夫對T-64許多設計的厭惡感,而且使身為總設計師的他明白“172工程”方案實際上是失敗的,以T-64為基礎研製一種性能和可靠性均讓人滿意的坦克可能比新設計一種坦克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要完成上面下達的任務只有一個方法——另起爐灶。

卡爾採大決定在他所設計的“167工程”基礎上,結合一些在“172工程”上經過試驗證明成熟的技術來研製一種全新坦克,該項目代號“172M工程”。但新坦克表現出來的良好綜合性能最終讓事情皆大歡喜。而“172M工程”的試驗樣車也就是後來T-72主戰坦克真正的原型車。

“172M工程”的底盤設計基本上源於“167工程”,但修改措施也不少,車首上裝甲的傾角、駕駛員中置和雙側傳動變速箱就是吸收自T-64。火控系統是在T-64A主戰坦克的火控系統基礎上發展而來,動力艙佈局也不同於“167工程”。“172M工程”的發動機採用B-45的增大馬力改進型B-46。行走裝置大部分與“167工程”相同,每側6個人直徑負重輪和3個託帶輪。不過扭杆和液壓減震器更換成新的型號。這是因為“172M工程”的戰鬥全重比“167工程”重了5噸。火力方面,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獲得M-60A1主戰坦克後,通過實車檢測,蘇軍發現115毫米坦克炮無法跟西方的L-7(105毫米)系列坦克炮抗衡。在這之後,蘇聯就決定研製125毫米坦克炮以與西方坦克抗衡,並將該口徑定為制式口徑。所以,作為新型號的“172工程”和“172M工程”是必須裝備新的大口徑炮的,這並不是繼承T-64主戰坦克的設計。

另外,“172M工程”的炮塔是全新設計的流線卵形炮塔,在縱向剖面上雖然跟T-64A很象,但實際外形跟T-64主戰坦克和“172工程”帶菱角的炮塔是不一樣的。從正面或上方觀察很容易通過炮塔區分出兩者。

172M火控系統採用的是機械彈道計算機。雖然與T-64的機電模擬彈道計算機相比功能單一且性能相對落後,但成本低廉。炮塔裝甲採用鋼鋼複合結構,兩層裝甲板之間填充的是石英沙粒。結構上比T-64A主戰坦克炮塔正面的複合裝甲簡單。同樣,車首裝甲的結構和成分也比T-64A簡單。

當整個研製工作進入尾聲,“172M工程”樣車被製造出來之後,經受住了各種考驗,表現出較好的可靠性。後來在裝甲兵總局的安排下,“172M工程”又跟T-64A主戰坦克進行了對比測試,結果在可靠性上T-64A雖然有大幅度提高,但依然不如“172M工程”。

雖然“172MT工程”的總體性能遜色於T-64A,但是其各項設計比T-64A坦克要成熟可靠,結構也相對簡單,這樣的結果是“172MT工程”比T-64A更加容易生產。裝甲兵總局也因此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是選擇性能還是選擇可靠性。最後的折衷方案是同時列裝兩種坦克。“172M工程”由此被獲准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軍方編號T-72。一代名車T-72主戰坦克就此誕生。

研發意義

T-72主戰坦克的設計可以説是成功的。除了前蘇聯/俄羅斯自己裝備外,T-72主戰坦克還大量出口到國外,並且允許外國依據許可證生產。繼T-54/55主戰坦克之後,又一種T族坦克在世界範圍內氾濫。

2006年4月,俄羅斯正式關閉了T-72主戰坦克生產線,然面對於這款經典戰車的爭論可能仍會持續很久。它不是那個時代蘇聯最先進的主戰坦克,但它誕生的內幕就足以成為一段傳奇!

技術特點

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坦克 T-72主戰坦克產量高達25,000餘輛 第3張

T-72坦克的車體用鋼板焊接製成,車內分為前部駕駛艙,中部戰鬥艙,後部動力艙3部分。駕駛椅在車體前部中央位置,駕駛員有1個位於車體頂裝甲板上的艙口蓋,可從車內開關艙蓋。駕駛員開窗駕駛時,首先必須將火炮向一側轉動一定角度並加以固定,關窗駕駛時,晝間藉助潛望鏡、夜間藉助紅外或微光潛望鏡觀察。

車體前上裝甲板上有1個“V”型防浪板,並裝有前燈,型號為ФГ-125。駕駛員兩側的車首空間存放可防彈的燃油箱。車體前下甲板上裝有推土鏟,平時有防護作用。車體兩側翼子板上有燃油箱和工具箱,車體後部還可以安裝兩個各200升柴油的附加油桶。

炮塔系鑄造結構,呈半球形,位於車體中部上方,炮塔內有車長和炮長2名乘員。車長在炮塔內右側,炮長在左側,他們各有1個炮塔艙口蓋。車長指揮塔採取雙層活動座圈結構,可相對炮塔作同步反向旋轉。戰鬥艙中裝有轉盤式自動裝彈機,取消了裝填手,戰鬥艙的佈置圍繞自動裝彈機安排。整個戰鬥部分連同車體頂甲板前傾1°30′,因此加大了火炮向前時的俯角,可達-6°,而且火炮轉向後方時俯角自動抬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