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 淮海戰役的戰爭樣式最複雜

中國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是哪個戰役?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方面稱為“動員戡亂”,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是一場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決戰。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中國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等相關內容。

中國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 淮海戰役的戰爭樣式最複雜

中國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淮海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的第二個戰役,也是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戰役。

中國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 淮海戰役的戰爭樣式最複雜 第2張

戰爭背景

1948年下半年,國內形勢愈發對國軍不利,8月初,國民黨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議,提出了東北求穩定,華北求鞏固,在西北擴張,在華東華中加強進剿的戰略。從下半年開始,國軍開始實施重點防禦,重兵堅守戰略要點,編練強大機動兵團,造成共軍對戰略要點“吃不掉”,對增援兵團“嚼不爛”。

一個月後,中共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確立了“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建軍五百萬,殲敵五百個旅,五年左右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任務。

9月間中共發起濟南戰役,攻克濟南,這是中共首次攻克國軍重兵設防的堅固城池,也宣示了重點防禦計劃的失敗。在戰役中,儘管蔣介石命令集結在徐州地區的國民黨黃百韜、邱清泉、李彌三個兵團北上解圍,但攝於中共華東野戰軍的強大阻援部隊,三個兵團17萬餘人,在華野阻援打援部隊陣地前面徘徊,直至濟南城破,黃、李兩兵團尚未集結完畢。新華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發了濟南戰役的戰果: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中將官23人,戰場起義2萬餘人,繳獲輜重彈藥無數[7]。美聯社對此評論:“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

濟南攻克後,菏澤、臨沂、煙台等地國軍紛紛棄城,山東境內只剩除青島等少數據點,使得共軍南下作戰再無負擔,同時,鑑於邱黃李三兵團的猶豫,由此,當濟南城內巷戰仍在激烈進行,粟裕就於1948年9月24日7時發電報給中共中央軍委,“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中共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於1948年9月25日19時覆電,同意粟裕的建議:“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

戰爭起因

人民解放軍方面

1948年9月下旬,濟南戰役獲勝三天後,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向中共中央軍委提議,希望乘勝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戰役、海州國軍之戰役,稱為淮海戰役,主要目標為殲滅距離徐州較遠的黃百韜第7兵團、李延年第9綏靖區,為奪取徐州做好準備。這一計劃符合中共“殲敵於長江以北”之指導思想,隨即得到批准。這就是中共原來預定進行較小規模之淮海戰役,中共佔據主動決戰權。

此後,關於戰役部署的討論一直在進行,1948年10月11日,毛澤東電告華野,提出了淮海戰役分三個階段的設想,第一殲滅黃百韜兵團,佔領新安鎮,棗莊,臨沂等地,同時,中原野戰軍應攻擊鄭徐線,牽制孫元良兵團,以減輕華野阻援的壓力。

中野以極小代價佔領鄭州,開封后,對戰役的部署產生重大影響,同時,劉伯承李達等牽制張淦三兵團、黃維十二兵團,遲滯了華中國軍向徐州戰場的東調。1948年10月27日,中野主力四個縱隊由鄭州東進進入徐蚌戰場,相機行事,此時,原來設想的淮海戰役已經發展為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共同配合的戰役,小淮海發展為大淮海。故此,粟裕提出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次日,毛澤東回電稱“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

國民黨軍隊方面

在濟南失守後,1948年10月,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開始收縮兵力,國軍集結了4個兵團(第2、第13、第7、第16兵團)和4個綏靖區(第3、第4、第1、第9綏靖區)部隊25個軍共約60萬人,以徐州為中心,利用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線,組成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南達蚌埠之“一點兩線”防禦陣線,加強防守中原和華東地區,採取戰略守勢。

10月底,共軍中原野戰軍進攻鄭州,國軍憂慮其可能會與華東野戰軍在江淮地區會合,為鞏固江淮,屏障南京,1948年10月29日,國民黨參謀總長顧祝同和國防部長何應欽在國防部召開作戰會議,按照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白崇禧提出“守江必守淮”之指導思想,提出兩種作戰方案:一是集中優勢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間的津浦鐵路兩側,做戰略防禦;當共軍南下時,即集中全力,尋機與共軍決戰。(郭汝瑰回憶錄)二是放棄徐州,退守淮河進行河川防禦。同時,為解決兵力不足,將遼瀋戰役後駐留葫蘆島的第三十九軍、第五十四軍轉至蚌埠,支援徐蚌戰場。儘管這次會議商定採用第一種作戰方案,但直至徐蚌會戰開始,國民黨仍沒有確定作戰部署,蔣介石更傾向於第二種方案,在淮河一帶擊破共軍主力,“來爭取第二線戰略配置的時間”。至11月5日,顧祝同在徐州召集劉峙、邱清泉、黃百韜、李彌等開會,方確定部署按第一案,主力沿津浦路排開。

中國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 淮海戰役的戰爭樣式最複雜 第3張

在指揮官人選上,蔣介石希望白崇禧擔任總指揮,但白崇禧認為國軍佈陣完全陷入被動,於是堅決推辭。在前方指揮機構人選方面,蔣又希望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2兵團司令官杜聿明能指揮這場戰事,但杜聿明已於1948年10月15日被緊急調往東北剿匪總司令部。蔣一時無信任人選可派,於是以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來指揮這場戰役。從白崇禧拒絕指揮,到解放軍發動淮海戰役,只有6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