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入園適應工作中的誤區和對策

如何讓新生入園幼兒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是一個老話題,有很多教師有自己的一套有效的方法。如:提前家訪、分批入園、幫助幼兒做好入園準備等。我在新生入園工作中發現有些誤區,如:強迫分離、冷處理等,對引導幼兒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不適宜。通過實踐,我總結出以下幾種對策,對新生入園幼兒情緒的穩定,效果較為明顯。

幼兒入園適應工作中的誤區和對策

一、變家長與幼兒“強迫分離”為“暫緩分離”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的情緒,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通過有效的途徑加以排解和疏導,幼兒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保護。

許多人認為,家長早晨送幼兒到幼兒園以後,一旦孩子哭鬧,不肯讓家長離去,作為家長千萬不能心軟,必須馬上離開。這就是所謂的“強迫分離”。我認為,“強迫分離”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只會加劇幼兒的分離焦慮,會使那些焦慮程度較重的幼兒逐漸形成對入園的恐懼,絲毫無助於幼兒的心理健康。同時也會增加家長對幼兒在園生活的擔心與憂慮。我們常看見有些家長在“狠心”把孩子推進門後,聽到孩子哭鬧很不放心,又偷偷隱蔽在門外的角落裏,觀望孩子。孩子的“嚎啕大哭”與家長的“心急如焚”構成了一幅“生離死別”圖。而教師為徹底讓家長“斷了念頭”,甚至會採取拉窗簾、糊玻璃紙等極端措施。

“強迫分離”是不可取的。針對“分離難”這一現象,對於情況比較嚴重的幼兒,在早晨人園時,親子之間應暫緩分離。即允許家長與孩子在一起作短在的相處。在此期間,教師應熱情主動地與家長交談,讓孩子看到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親密關係。同時,讓家長明確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該上幼兒園了,就像爸爸媽媽上班一樣,這是任務。” 並耐心向幼兒保證:“媽媽一定會回來接你。”對於那些仍然有些擔心的孩子,可以讓家長早一點來接他回家,並且要説到做到。這樣做可以讓幼兒懂得道理,對幫助幼兒自我調整心態,接受“上幼兒園”這一現實起到積極作用。切忌應付“欺騙”孩子,如説:媽媽去上廁所,一會兒回來;爸爸去打個電話請個假;聽話,就待一會,馬上就接你回家;明天就不來了,等等。幼兒一旦明白過來,往往無從收拾殘局。

二、變單一地安慰孩子為採取多種方式讓幼兒融入集體生活

隨着親人的離開,幼兒會突然感到安全感的喪失。處於心理不安全、情緒不穩定狀態的幼兒,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多數幼兒首先會抗拒或哭泣。大多數的教師此時更往往會花費所有的時間去愛撫哭泣的孩子,反覆哄勸“別哭了,別哭了,媽媽一會兒就來了,好寶寶,乖……”。但教師一味的哄勸往往強化了幼兒的感受,越哄越哭的現象時有發生。 在長時間的安撫無效時,有的教師還會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即不搭理他,讓孩子獨處一會,以期達到終止哭泣的目的。 也有教師因厭煩孩子的叨唸或為了督促幼兒完成某項事而對幼兒哄騙:你吃完飯就媽媽就來了;你睡醒媽媽就接你……,這樣做或許一時也能奏效,一旦諾言落空,幼兒就會更加失望。以上種種方式過於簡單,也不能真正讓幼兒喜歡上幼兒園。因為即使幼兒後來停止了哭泣,但他們會顯得不快樂,不主動與人交往,不探索、不玩耍、表情淡漠,心情憂傷。

有關幼兒入園適應問題的社會學分析表明:

從家庭到幼兒園,幼兒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幼兒要體會一種新的社會歸屬感,讓幼兒園的生活讓他有一種參與感,能夠分享到在幼兒園時的快樂,才能更快的喜愛幼兒園的生活。

以下兩種方法特別有效:

1、表揚鼓勵法。

如:適時、適當的在集體面前讚美孩子,表揚任何他與眾不同的地方,誇獎孩子乾淨、漂亮;畫畫好;聰明……,再適時的獎勵他小紅花和幫小朋友分勺子;安排他(她)做小的孩子的哥哥姐姐,等等。幼兒能從他人的語氣、動作等方面深刻的感受到他人對其態度。孩子一旦受到表揚,就會很高興,很得意,產生深切的自豪感和從未有過的滿足。這樣,孩子也會順從老師的教育,服從老師提出的要求,逐漸對老師產生依戀感,進而容易接受集體生活。

2、注意力的轉移法。

心理學表明,幼兒的注意力有容易轉移的特性。充分利這一特點,要從關注孩子的需要,創造興趣點出發,有效引導幼兒喜歡新的生活環境。例如:李XX小朋友入園後不離教師左右,拒絕參與任何集體活動。但惟獨對教師使用的電腦特別感興趣:會用鼠標,會用畫圖軟件。我就利用這一點,當他一進幼兒園,我就領他先玩一會兒電腦,將其注意力轉移過來,再適時的跟他拉拉家常,聊聊天。慢慢的,他感到老師可親,逐漸的接受了幼兒園的生活。

轉移幼兒注意力的方法還有很多:

看看動畫片、新奇的玩具、到户外遊戲、觀看大班的遊戲活動等等,都是好辦法。當幼兒沉浸在新環境中時,孤獨感就會迎刃而解,逐步會融入集體生活。

三、變詢問孩子需要,為主動引導孩子説出自己的想法

很多孩子隨着親人的離開,幼兒會突然感到到茫然不知所措。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離開了與父母一對一的照顧,而不知如何尋求幫助。馬XX小朋友尿頻。當他想小便時,小臉就憋的通紅,也不吱聲。如果教師沒有及時發現,該幼兒就會尿褲子。這種情況,教師如果只是頻繁的提醒孩子是否小便,忽略培養幼兒的主動性,則不能解決該幼兒膽怯、不會表達自己需求的問題根本。綱要中提出:要教給幼兒必要的交往技能。教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則是交往技能的重要方面。但由於新入園時期的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差,又往往因為膽小和缺乏語言表達能力,無法主動向教師、提出要求。為避免這種情況而導致的幼兒懼怕上幼兒園,教師應當跟幼兒講明:該説話的時候要講話,有事情要大膽地告訴老師。教師可直接教幼兒一句一句地讓大聲地、大膽地、連貫地説“老師,我想上小(大)便”;“我渴了”;……日常生活用語; 或者“老師,他拿我的東西;”“老師,我尿褲子了!”……等尋求幫助用語。通過反覆模擬練習,使孩子能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有效的緩解幼兒因親人離開帶來的心理壓力。

四、變簡單的表面判斷,為滿足幼兒真正需要

幼兒初入園,幼兒會由於環境、心理的變換出現情緒不穩定的狀況。教師如果不加以判斷,就會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此,教師要學會聆聽和觀察幼兒,尊重、滿足、理解幼兒的需要,認真對待幼兒情緒變化。

例如,張XX小朋友,中午睡覺一進被窩就哭着唸叨:爺爺,爺爺……。從表面看他想爺爺了。但我瞭解到在家裏,每次睡覺都是爺爺陪着他才能睡着。由此判斷,他發出了一種“求助信號”:老師,請陪陪我!於是,我輕輕走到他的身邊,給他掖好被角,不必任何言語,只要坐在他身邊5分鐘,他就會進入夢鄉。

劉XX小朋友,入園第二天還發自內心的對媽媽説:老師真好!我喜歡幼兒園。第三天一進教室門,卻哭了起來。我知道並不是老師不好了,老師還是原來那個老師,只是因為又來了個哭的厲害的小妹妹,老師相對來講“冷落”了她,她覺得寂寞。我趕緊讓她緊緊跟着我,又忙着找來她這兩天剛結交的好朋友,陪她玩,立刻她就破涕為笑了。

王XX小朋友,進了幼兒園只是一個勁的問:媽媽什麼時候來?教師回答她後,她還是隔5分鐘一問。表面看是她是“念母心切”,實際上是因為她正處於無所事事的狀態。我為她提供了紙、筆,讓她畫畫。因為我在美術活動中發現對她畫畫很有興趣:塗顏色很仔細,還把太陽畫的五顏六色,有自己的主意。畫完了,我又特別在小朋友面前表揚她,還把她的畫進行展覽。王XX由此而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成就感。這種喜悦是在家裏、媽媽那裏的不到的。慢慢的,她喜歡畫畫了,也更願意上幼兒園和老師小朋友在一起了。

五、變厭煩家長不安的情緒,為引導家長順利度過“入園適應期”

我們一般會認為幼兒入園工作中親子分離難,難的是幼兒離不開家長。其實,這種幼兒與家長的依戀情緒互相的。家長也存在 “入園適應期”的種種不適應現象:家長非常不放心從未離開身邊的孩子:不知道教師有什麼辦法能照料好二、三十個幼兒;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被人“欺負”,特別是自理能力弱的幼兒家長,更是六神無主。這些家長不肯走,囑咐囑咐老師,囑咐囑咐孩子,眼神中透出無比的憂慮。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家長的這種憂慮情緒會直接傳染給敏感的幼兒,使幼兒獲取“不安”的信息:“媽媽捨不得我”“老師不會很好照顧我”……這對幼兒順利入園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例如,幼兒季XX的姥姥反覆當着孩子的面在教師面前強調:“孩子時自己從小拉扯大的,什麼事也離不開姥姥,離開姥姥就是不行。”這位老人每次送孩子入園,都是把照料大小便,到伺候洗屁股、喝水,一一做完,還是戀戀不捨。在這種情緒氣氛下,該幼兒自然是哭天抹淚。遇到這種情況,有的教師會感到特別厭煩,會認為家長非常不信任教師,打擾了正常的工作,督促家長趕快離開。

這樣做其實不可取。教師要與家長溝通,給家長信心,幫助家長順利度過“入園適應期”。

1、可以將幼兒在園的一天生活情況向家長做簡單的介紹,讓家長做到“心中有數”。在離園時間,對幼兒的表現多進行肯定和鼓勵,使得家長欣慰,堅定“送孩子上幼兒園是正確的”的信心。

2、可以用打電話的方法保持家長與幼兒間的關係,一方面使幼兒聽到父母的聲音緩解不安情緒;另一方面,可緩解家長的緊張情緒,安心的參加工作,解除家長的內心之憂。

3、讓家長在家裏配合幼兒園要求,教孩子學會漱口、洗手,用毛巾擦手、擦嘴,用勺子吃飯,認識自己的衣服、鞋子等。看到孩子學會了幼兒園的各項基本要求,家長自然會對孩子放心三分,儘快擺脱焦慮的情緒。

4、教師可有意引導幼兒回家後,跟家長説説幼兒園中的有趣的活動和自己認識的新朋友。畢竟,孩子初上幼兒園,家長的最大心願就是孩子喜歡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幼兒情緒愉快地跟家長學學在幼兒園學到的歌曲、兒歌等,可以消除家長的所有顧慮。

另外,特別要注意的是:新生入園產生強大的心理生理壓力長久考驗着教師的耐心、毅力。教師往往以一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忘我氣概投入工作。高頻率的活動,大量的言語,生怕冷落每一個幼兒的責任心等等,很容易引起上火、氣燥等不良反應。如不注意適當調節,遇到幼兒出現的棘手問題就很容易產生挫敗感等消極情緒。甚至伴隨粗暴的態度和工作方法。因此,在這個階段,教師要特別注意飲水、飲食。同班教師間一定要協調配合,採取定時輪換放鬆的方法調節情緒,儘量做到張馳有度。並如果覺得情緒難以控制,就應儘快找到有益的宣泄途徑,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