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險沒有告訴你的祕密

保險一直都是與人們形影不離,無論是外出旅遊還是出差,人們都習慣的買份保險以防意外發生,你瞭解保險嗎?你知道保險的作用嗎?

健康保險沒有告訴你的祕密

健康保險沒有告訴您的祕密

一份合適的健康保險不僅能在病時給人提供一份保障和支持,在平時也能帶來一份安全感。但是,如何看清這些名目繁多的商業保險呢?

彌補社會保險的不足——國內商業健康保險存在的前提

最近有機會回國一趟,接觸了不少健康領域的同行。可能因為我長期就職於美國的健康保險行業,於是話題常常涉及國內正在興起的商業健康保險。目前有好幾家國內的保險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的健康保險項目,旨在彌補政府醫保之不足,為民眾的醫療保健提供更多的經濟保障。政府的醫保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部分,資金來源於工作單位繳納的醫保費(職工個人也承擔一部分)。

醫保雖然給城市居民尤其從業人員提供了基本的醫療保障,但其覆蓋範圍很有限。首先,不是所有的醫藥費全能報銷。不在“藥品目錄”的藥費不能報;不在“指定醫療機構”就診的費用不能報;未經醫保認可的檢查和治療自然也不能報。其次,不論是門診還是住院,醫保都有一個報銷的範圍。以北京市2011年的規定為例,患者必須先自費一千多元(門診1800元,住院1300元)達到“起付線”,超出的部分才能按比例報賬。報銷的比例按醫院級別不等,比如二級醫院報銷87%,三級醫院報銷85%。報銷的年度總額也有上限,門診費用全年最多2萬元,住院報銷總額由以前的十幾萬大幅度提高到30萬元。

按説30萬元不少了,但報銷的範圍僅限於住院的費用。其實很多大病和慢性病的經濟負擔不僅體現在住院期間,平常的就醫、檢查、藥品費用累積起來也很可觀,何況疾病會造成巨大的間接經濟損失,比如就醫過程的交通、住宿、營養費用,因休病假而失去的工資和獎金等。因此,大幅度提高住院費用的報銷額度並不一定能大幅度減低患者的疾病經濟負擔,反而會導致更多的住院治療,使一些門診能處理的情況可能因為醫保的原因變成了住院治療。

買商業保險需要注意什麼

總之,由於醫保的侷限,商業健康保險有了立足之地和發展空間。最常見的商業健康保險形式是重大疾病險。國家定義的重大疾病包括了惡性腫瘤、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後遺症、慢性腎功能衰竭等25種。商業保險涵蓋的疾病種類、名稱和定義因保險項目的不同而異,但基本上與國家的條目類似。如果參保人不幸罹患了其中一種疾病,保險公司會支付一筆較大數額的賠償,通常是10萬到30萬元。當然,期望的賠償數額越大,每月或每年需要交納的保險費越高。

這種保險的好處是患者一次性得到一筆賠償金,可以用來支付醫療費,也可以用來支付其他費用,彌補疾病造成的收入減少和其他經濟損失。理賠過程也相對簡單。只要按保險要求出示相關的診斷和治療證明就可以,無須用一張張醫療費用收據逐項報銷。

購買疾病險首先要弄清楚所保的疾病種類和名稱。保險包括的疾病種類越多,費用越高。要避免花冤枉錢,就需要有的放矢,尋求疾病種類較少但針對性較強的項目。這需要判斷自己屬於哪些疾病的危險人羣,患哪些病的可能性大。如何判斷呢?最簡單的辦法是根據自己的性別、生活方式(習慣)、健康狀況和家族病史,看自己是哪些疾病的高危人羣。如果一位男性吃飯喜歡多鹽、多脂肪,血壓高卻很少運動鍛鍊,那麼他以後患心肌梗塞或腦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如果一位女士的母親或者姐妹患乳腺癌,她應該屬於乳腺癌的高危人羣。

另外,要考慮年齡因素。年齡越大,患病的可能性越大,保險費越高。大部分疾病險提供20年保障,適合於30~40歲的人。等到了50歲就太貴了,而且很難買到。因為大多數疾病險只面向18~49歲之間的成年人。要想買長期疾病險,最好趁年輕。也有的疾病險是短期的,只保障當年患的大病。對於二三十歲的人來説,在一年之內患病的可能性很小,但年輕人發生意外的可能性較大,所以看看這種保險是否包括意外傷害。否則,平常多注意飲食和交通安全比買這種保險更靠譜。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疾病診斷名稱和治療手段的“混搭”。在疾病保險的病種中,不論按照國家的定義還是商業保險的定義,既有疾病診斷名稱也有某些治療手段。比如冠心病是疾病的診斷名稱,冠狀動脈搭橋術是治療冠心病的一種手段。如果按照疾病診斷名稱保的是冠心病,那麼只要診斷為冠心病就能得到賠償,無論病人接受了何種治療。如果保的是搭橋術,患了冠心病還不算,必須要等做完搭橋術才行,而其他常用的治療措施比如藥物和冠狀動脈介入並不能得到賠償。這種要求很不合理,因為冠心病不一定非要做搭橋術。假定過幾年有一種新藥或者其他替代治療能夠有效控制冠心病的話,那麼搭橋術永遠派不上用場,患者也永遠得不到賠償。這大概就是保險公司寧願保手術而不保疾病的初衷。因此,籤保險合同時一定要搞清楚保險所保的是疾病診斷還是某種治療措施。順便提一下,把搭橋術和心臟瓣膜手術等治療措施與腎病和心肌梗塞等疾病名稱並列在一起混淆了“重大疾病”的概念。在美國的健康領域,要麼按疾病診斷分類,要麼按治療措施分類,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狡猾”的中國式商業健康保險

讓我費解的是,在國內看到的很多商業疾病險都沒有包括高血壓和糖尿病這兩種最常見的慢性病。中國目前有二億人患高血壓,九千萬人患糖尿病。兩種病都需要長期、昂貴的檢查和治療。糖尿病每個月的藥費和血糖試紙費就能超過1000元。為什麼商業保險對此置若罔聞、不理不睬?為什麼非要等到高血壓發展成中風、糖尿病合併了心腎衰竭才去發揮保險的作用?難道不知道慢性病的早診早治能節約大量醫療費用,也讓患者少受痛苦?

除了疾病險,商業保險還紛紛推出了住院費用報銷項目,給住院病人提供一定數額的補貼。保障期通常是一年,面向的是50歲以下的成年人。例如有個收費300多元的保險項目,為3~49歲的人提供一年的健康保險,包括每天100元住院補助,或者120元的重症住院補助。我們公立醫院的平均住院日是10天,那麼從住一次院得到的補助總額也就1000多元。據2003年的一項調查,我國50歲以下城市居民的住院率在0.9%~3.5%之間。現在的住院率可能會高一些,就算翻了幾番到10%吧,也就是每10個人中有一位在一年內會住院一次。保險方總共收了這10個人3000多元,賠付總額1000多元,毛利潤率高達67%。

相比之下,美國商業保險的毛利潤就寒磣多了。聯邦政府規定,從企業收來的保險費,最少85%用於醫療費用。如果沒有用完,餘額到年底必須退回企業。紐約州的十多家健康保險公司今年總共退回企業11450萬美元。事實上,美國健康保險行業平均純贏利不足5%,政府的健保項目幾乎入不敷出。雖然他們也在千方百計控制醫療費用,卻死守着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對每個會員(參保人)的健康全面負責。疾病不論大小,只要是危害了會員的健康就要管;治療不分簡繁,只要是合理有效的手段就得報賬。不能説中國的健康保險不講這樣的原則,但確實沒有在實際操作中體現出來,常見的是保病症而不是保健康;保某些病症而不是所有疾患,尤其那些發病率極高的慢性病;重住院、輕門診(政府醫保也如此);保某些高端治療措施而不管基本的防治。無怪乎許多城市的醫保年年都有很大節餘。至於商業保險,按照目前的運作模式,今後也必然大賺。和美國的商業保險相比,看來還是中國的狡猾多了。

揭“偽健康食品”真面目

現在很多食品都打着健康食品的旗號,讓人們受到了誤導。在常見的食品當中,哪些是偽健康食品呢?有關專家就為大家掀開它們的真面目。

全麥麪包不等於全麥食品

大家都知道全麥麪包利於健康,因為它富含纖維,能幫助人體打掃腸道垃圾,延緩消化吸收,有利於預防肥胖。

現在去超市不難找到全麥麪包,但一看配料表就會發現,真正的全麥麪包很難找到,通常配料表的第一項都不是全麥粉。

真正的全麥麪包是用沒有去掉外面麩皮和麥胚的全麥粉製作,顏色有點微褐,肉眼能看到很多麥麩的小粒,質地也比較粗糙,但有香氣。很多商家為了讓消費者更愛吃,則是用白麪粉來做,然後加少量焦糖色素染成褐色,但本質上仍然是白麪包,所以想要的營養價值就會少之又少。

日本豆腐不等於傳統豆腐

人們吃豆腐除了口味之外,一是要得到其中的優質蛋白質,另一個就是獲取大量的鈣質,但這兩種在日本豆腐中都非常少,雖然口感上很嫩,但也去掉了傳統豆腐的微苦味。

我國傳統的豆腐,100克可提供138毫克的鈣、63毫克鎂、12.2克蛋白質。而日本的內酯豆腐100克含鈣17毫克、鎂24毫克,蛋白質5克,相差很多。

這是因為我們傳統的豆腐是用石膏和滷水製成,含有豐富的鈣和鎂,內酯豆腐則是用葡萄糖酸內酯凝固劑製成,鈣、鎂含量很低。

果醋飲料不等於果醋

果醋越來越被廣大消費者所接受。可是大家常常很容易將果醋與果醋飲料的概念混淆。

果醋是以葡萄、蘋果等水果為原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經和醋酸發酵製成的一種酸性調味料,發酵後兑入一定比例的水方可飲用,其醋酸含量必須大於5%,具有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消除疲勞等功效。而果醋飲料雖也以水果為主要原料經微生物發酵,但還會添加果汁或色素、香精、甜味劑等調配而成,其醋酸含量一般遠遠小於5%,營養作用少之又少。

巧克力糖不等於黑巧克力

近些年很多報道稱巧克力中的可可粉含有健康成分多酚,原本就喜愛巧克力的人就更有理由多吃了。

可是,現在超市裏的巧克力可可含量都偏低,含糖量則高達50%,只能稱為巧克力糖了。其實,只有可可含量在50%以上,乃至90%的,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黑巧克力,但這樣的巧克力苦澀味重,甜味很淡,甚至完全沒有甜味,大部分習慣把巧克力當作糖果的消費者通常不太容易接受。

另外,可可脂是巧克力中最高昂的原料了,其具有奇妙的口感,十分香滑,含量越高,巧克力的口感就越柔美。可是市面上很多巧克力糖使用的是代可可脂,成本降低了很多,口感上也能做到非常潤滑。但是,代可可脂不僅沒有什麼營養價值,因為含有反式脂肪酸,是不利於健康的。

結語:你眼中的保險是什麼樣的呢?保險的這些祕密你都知道嗎?(文章原載於《中外健康文摘A》,刊期:2012.6,作者:劉曉峯/一鳴,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