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常識 秋季養生切記三大篇

秋分節氣已然到來,代表着秋天的來臨。在秋天之中,無論在身體上還是生活上,我們很容易就會出現些問題。那麼在這秋季之中,我們需要注意些什麼呢?在秋季應該怎樣進行養生呢?秋季之中又有哪些養生常識呢,今天小編將來和大家聊一聊秋季養生的問題。

養生常識 秋季養生切記三大篇

秋季來到之後,我們在飲食上最好能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酸鹹的食物。在精神調養方面,最好能經常出去走走,多接觸大自然,讓心情更加平和。而且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早睡早起,早上起牀之後最好能運動一個小時,對身體很有好處。

秋季養生三大篇章

膳食篇

立秋之時,暑氣未盡,由於氣温乍寒乍熱,人的抵抗力變弱,傷風感冒等疾病容易侵襲人體,所以,立秋應更加註重保健養生。下面介紹秋季養生的4道食療菜式,助你秋季養生一臂之力。

立秋養生膳食注意事項

《素問·髒氣法時論》説:“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

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説。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説:“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

總之,在營養膳食方面,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保健篇

我們總説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就拿一年四季的氣候來説,每一個季節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的身體也一樣,在不同季節,不同的方面會需要不同的愛護。秋天是一個比較乾燥的季節,也是一個我們要好好調理我們身體的季節。那我們究竟要怎樣做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的身體,讓他遠離各種各樣的疾病呢?這需要我們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開始做起。

立秋之後天氣由熱漸涼,進入了“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初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氣温仍然很高。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濕氣較重,天氣以濕熱並重為特點,常有“秋老虎”出現。但中秋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身體一旦不適,便易傷風感冒,舊病也易復發,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説法。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秋季必須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起居調養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説:“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卧,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有人對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時間進行過調查研究,發現這類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而秋季適當早起,可減少或縮短小血栓形成的機會,這對於預防腦血栓發病有一定意義。

秋燥屬於秋季中特有的現狀,往往給人的身體帶來一些損害,比如口角乾裂,喉嚨腫痛等等。而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多給房間通通氣,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補充身體內的水分和維生素。同時,也要注意好身體的保暖,防止突然降温而着涼。

飲食攝養

秋屬肺金,主收。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一些酸味甘潤的果蔬。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脣乾燥及乾咳、聲嘶、皮膚乾裂、大便燥結等燥症。因此秋季在飲食上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藥、秋梨、藕、鴨肉、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秋季飲食除了以酸、潤為主之外,還須注意的是,夏季過後,暑氣消退,人們食慾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種豐盛,此時不宜過多進補,以免“飲食自信,腸胃及傷”。

精神養生

秋季氣候漸轉幹燥,日照減少,氣温漸降,尤其深秋之時,草葉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會因此產生淒涼、垂暮之感,憂鬱、煩躁等情緒變化。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這時,人們應該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運動護養

金秋季節,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鍊的好時期。在鍛鍊時,一方面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鍊項目,另一方面要針對季節特點進行自我鍛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是收養的季節,運動也應遵循這一規律。運動量不宜太大,不宜劇烈。秋天氣候多變,天氣漸冷,此時可逐步進行一些耐寒鍛鍊。

保健防病

秋季是腸炎、痢疾、乙型腦炎等病的多發季節。要做好預防工作。首先要搞好環境衞生,消滅蚊蠅,注意飲食衞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被污染的食物,按時接種乙腦疫苗。

秋季燥邪易傷人,除適當補充一些維生素外,對於確有陰傷之象,表現為口燥咽乾、乾咳痰少的人,可適當服用沙蔘、麥冬、百合、杏仁、川貝等,對於緩解秋燥有良效。

心情篇

秋高氣爽的收穫季節,恰好能洗去酷暑的襖熱。

立秋後,陽氣日消、陰氣日盛。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本是自然界的運作規律,萬物開始由生命的成熟頂端走下坡,花木逐漸凋零,生機頓失,人的情緒也跟着自然界的蕭瑟走下坡,如果情緒與身體沒有跟着調和過來,常引發憂愁、低落的情緒。

秋天容易肺燥肝鬱結

“我們常説‘秋風秋雨愁煞人’言之有理,”中醫郭忠禎解釋,中醫的情緒問題都跟氣機不順、氣血不調和有關。

從髒象學説來看,四季都有相對應的髒象,其中秋季與肺相應,肺在五行屬金,金對應的情志系統正是憂悲,因此秋與憂悲相應。

中醫説秋氣主燥,秋燥表示金氣旺,金克木,因此秋燥抑制肝氣,肝氣鬱結就容易產生悶悶不樂的情緒問題。

中醫聖典《素問》稱秋天“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位,養收之道也。”説明秋天安心寧神、收斂情緒的重要性。

立秋第1招:放鬆法,忘掉憂愁

經常練習太極氣功或放鬆運動,可以有效幫助自己對抗壓力,擺脱憂愁。

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説,現代人常常有意識無意識全身緊繃,焦慮憂愁時如此,就算開車也如此。他經常遇到不曉得如何放鬆、不自覺就全身緊繃的患者。

簡文仁解釋,肌肉繃緊容易夾到附近的神經血管,血液循環不好、神經傳導差,就容易引起痠痛。如果經常練習放鬆,可以讓身心保持在舒坦平和的狀態,科學上也證實,放鬆可以使人體內的腦內啡和阿爾發波(α波)增加,降低交感神經的衝動,平撫情緒、安定心神,更能有效幫助睡眠。

打哈欠、伸懶腰、深呼吸、昏倒等等都是人體自動的放鬆機制,差別在於程度不同。

第2招:運動接觸陽光,增加活力

九月重陽登高望遠,秋天應學古人經常到户外走走、多運動,可以舒肝、增進肺活量。

美國華盛頓一所大學的護理研究所建議大家,在情緒低落的時候不要整天呆在家裏,應該多出去走走,多曬曬陽光,接觸接觸不同的人與生活,吸收生活之中的活力。也可以走進大自然,在沒人的地方傾聽一會大自然的聲音,這樣就會讓心情很快好起來。

第3招:情緒養生食譜,趕走憂愁

1.百合蓮子白木耳湯

潤肺燥、安心神、健脾胃、補氣,對治療咳嗽或失眠也有效。

做法:將蓮子煮熟透後,加入百合和白木耳,起鍋前加入少許冰糖即可。

2.玫瑰花飲

調肝、舒肝鬱。

材料:陳皮1錢半、佛手1錢半、玫瑰花茶1錢。

做法:將三種材料放入開水中即可。

3.也能這樣吃

八寶粥由百合、桂圓、蓮子、芡實、薏仁、扁豆、山藥、紅棗和米組成,能夠補血、養血、補氣、安神,治療少痰的咳嗽。

成方“加味逍遙散”由當歸、白芍、柴胡、白朮、甘草、茯苓、煨姜、薄荷、牡丹皮、山梔子等組成,能理氣養血、舒肝解鬱、強健脾胃。將新鮮百合裝在紗布內,打成果汁,每天喝40cc,也能達到安心寧神的效果。

總結:通過文章的閲讀,大家對秋季的一些養生常識瞭解了嗎?雖然文章中説的不是很多,但如果大家都能認真做到了,相信會對大家的身體有着很大的好處。同時也希望大家也多多關注秋季的養生常識,將它們傳播給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讓他們也能夠快樂的健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