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應對股骨頸骨折

目錄:

科學應對股骨頸骨折

第一章:股骨頸骨折的家庭護理

第二章: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可選擇“保守治療”

第三章:關節炎患者鍛鍊要慢

骨質疏鬆是老年人的常見問題。骨質疏鬆很容易引起骨質。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之一。那麼如何讓科學應對骨質疏鬆,護理股骨頸骨折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股骨頸骨折的家庭護理

股骨頸骨折是由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的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之一,大多數是外旋暴力所引起的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以老年女性居多。老年人多有骨質疏鬆,骨強度下降,摔倒使髖部遭受有害應力,容易造成股骨頸骨折。嚴重骨質疏鬆的老年人甚至在突然轉身扭到髖部的瞬間,也會發生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的情況不同,患者的表現不同,可能出現不能坐起和站立、患肢縮短等,有些不完全骨折的患者甚至可以忍痛行走。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全身情況,特別是根據老年人的血壓,心、肺、肝、腎等主要臟器功能,結合骨折情況全面考慮治療方案。一般的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常用方法就是卧牀休息,足部穿丁字鞋固定患肢,防止畸形,也可以採用皮牽引或骨牽引的方法。但保守治療的股骨頸骨折相較其他部位骨折癒合會慢一些,平均需5-6個月,而且骨折不癒合率較高,平均為15%左右。

長期卧牀帶來的併發症也很多,如便祕、骨質疏鬆、褥瘡、墜積性肺炎等,有些併發症甚至是致命的。所以近年來多數人傾向於手術治療,具體方法由大夫根據病人情況來決定。如果骨折移位不明顯,病人相對較年輕,多采用空心釘內固定術,術後可早期下地活動,但須扶枴杖,患肢不負重,複查至骨折基本癒合後方可負重,可以避免卧牀所帶來的各種併發症。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一般用於骨折移位較大,年齡相對較大,或不適合長期卧牀的病人,是相對見效快的治療方法,術後1-2天即可下地負重行走。

股骨頸骨折屬於全身所有部位中較嚴重的一種骨折。一般來説,雖然多數病人能獲得滿意的功能恢復,但仍有20%-30%的內固定術後病人股骨頭髮生壞死,還有一部分病人發生髖關節創傷性關節炎,出現疼痛及活動受限,關節置換的病人也有關節鬆動、磨損等併發症。

據《2006年原發性骨質疏鬆診療規範》數據顯示,髖部骨折的患者在一年內由於疾病本身和併發症死亡的比例高達20%,終生殘疾約佔50%,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質量。

在護理股骨頸骨折的老年人時,家屬及護理人員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卧牀老年人常因腸蠕動變緩引起便祕,伴有腹痛、胃脹、食慾不佳,一般在排便後症狀即可消失。如患者出現上述症狀或三日以上沒有大便,應及時處理。在飲食上注意攝入新鮮水果、蔬菜和適當粗糧,增加液體攝入如多喝湯、粥,適當按摩腹部及應用一些藥物。

(2)老年人常因骨折部位疼痛和對病房環境的陌生而產生焦慮,家人應耐心傾聽病人對心理感受的敍述,並給予適當的鼓勵,幫助老人樹立康復的信心。

(3)為防止褥瘡和保護皮膚,應定時為老人翻身,翻身時應由患側向健側,兩腿間放一軟枕;定時清潔皮膚,按摩骨突部位,防止壓紅。

(4)患肢限制活動後血液循環減慢,陪護者應對患肢自下而上按摩,髖關節置換的病人可以在術後第二天開始使用足底靜脈泵,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減輕腫脹。

(5)髖部疼痛的患者,家人應幫助病人轉移注意力或遵醫囑使用止痛劑。

退變性腰椎管狹 窄症可選擇“保守治療”

佔各種腰椎管狹窄症70%的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國內外無不力倡手術。但手術創傷大、風險高、費用貴,療效難盡如人意。鑑於對其病因病機的再認識,藉助祖國醫學的獨特優勢,採用中藥內外兼治療法,多可避免手術治療的無奈和弊端,而獲治癒之效,其意義不言而喻。

什麼是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

所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是指腰椎管、神經根管、側隱窩或椎間孔因退變老化,致使骨性或纖維性結構形態和容積異常,導致一個節段或多節段的一處或多處管腔狹窄,卡壓了馬尾神經、神經根或血管,從而引起以間歇性跛行為特點的臨牀症候羣。這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

有哪些主要症狀

1、間歇性跛行 患者每走一段路腰腿痛就加重,但騎車卻不痛,往往騎車可行十里,走路卻百步難行;

2、腰腿痛 為痠痛或脹痛,行走、站立或勞累時加重,而休息時尤當前傾坐位、蹲位等彎腰狀態下疼痛可明顯減輕或消失;

3、患者可有大小便和性功能障礙;

4、主觀症狀多而客觀體徵少 多無明顯的脊柱側彎,背肌緊張度較腰突症輕,直腿抬高試驗可達70°~80°,且無明顯的下肢放射痛;

5、腰部過伸試驗陽性,為其主要體徵 即腰部過伸時,腰及患側下肢症狀加重,有時可向骶尾部及大腿放射;

6、可有馬鞍區感覺減退或消失,肌力減退,膝、踝關節和肛門反射等減退或消失。

為什麼手術效果不佳

一百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椎板肥厚等骨性致壓因素是腰椎管狹窄症發病的唯一原因,而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病理改變更為複雜,故無不力倡手術。近年研究發現,骨性致壓因素並非是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的唯一原因,但因為缺乏替代手術的有效方法以及經濟效益驅使等原因,迄今以手術為主的過度治療仍相當普遍。

近年來,諸多學者報告了減壓手術後長期隨訪結果,發現遠期效果不盡如人意。許多患者術後復發或加重,其腰椎手術失敗綜合徵的發生率高達10%~40%。其原因為:

1、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中92.8%併發椎間盤突出,甚至多節段突出和/或腰椎骨質增生及腰椎滑脱。這是一種複合型複雜性腰椎疾病,病變範圍廣泛,病理改變錯綜複雜,手術很難面面俱到,往往減壓不徹底,導致症狀殘留甚至手術失敗。

2、為徹底有效減壓常做全椎板甚至擴大全椎板切除,可造成術後脊柱不穩而繼發腰痛。為避免術後脊柱不穩,近年多提倡有限減壓,儘量不做關節突切除,致使神經根管減壓不充分,加上術後血腫機化、粘連、鈣化等,多使神經根管再度狹窄,導致術後復發。

3、椎板切除後所形成的組織缺損,是通過纖維組織增生來修復的,故不僅可造成切除部位的硬膜及神經根周圍的纖維化,而且大量增生的瘢痕組織又會壓迫刺激神經根而導致術後症狀復發,最終導致大多數患者腰骶部及下肢的放射性疼痛。

4、儘管手術減壓比較徹底,但由於馬尾神經和神經根受到長期卡壓、炎症反應或術中過度牽拉等因素,神經組織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改變。而手術的介入又會使患者氣血損傷,加重病情。術後約有20%的患者腰腿痛症狀仍要持續3~4周,甚至1~2年。

5、若術中不慎損傷了椎間盤纖維環,溢出的髓核液與血液循環接觸後,可產生免疫性炎症,從而導致椎間盤源性下腰痛,使術後腰痛依舊甚至加重。

為什麼可以不手術

過去認為,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是一種進行性加重的疾病,因而提倡手術治療。但近年國外一項研究提出了相反的意見。在原先被要求手術治療的32例患者,因種種原因未能手術僅作觀察,平均隨訪4年後,47%的患者症狀改善,38%病情無變化,僅15%的患者症狀加重。另有學者認為,多數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患者病情有一定的自限性。這就對手術的必要性提出了質疑。

依據國內外基礎研究的成果,經我們長期臨牀實踐證實,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多可不手術。其機制為:

1、神經組織的缺血是可逆的 近年研究發現,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的發病機制是,對神經組織造成直接的機械性壓迫和通過損害神經組織的血供所產生的間接效應,而缺血對神經功能的影響甚於壓力本身。這種神經根的功能性缺血,不僅是間歇性跛行的病理生理基礎,也為非手術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啟迪。

2、部分組織病理改變的可逆性 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主要病理改變有:椎體肥厚,椎弓根增粗,椎體後緣骨質增生,腰椎假性滑脱,腰椎間盤變性(膨出、突出、脱出),黃韌帶肥厚,硬膜囊肥厚,硬膜囊前側及神經根伴行血管變粗、迂曲,神經根充血、水腫、滲出等炎性反應。顯然前四點為骨性狹窄因素,後五點為纖維性狹窄因素或炎症因素,一般來説,是可逆的。近年來研究發現,並非所有的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均是構成椎管的骨性組織結構的增生退變所致,多數患者是以圍構椎管、神經根管的纖維結締組織為主導致的狹窄,而骨性組織結構並無異常。有學者研究證實,腰椎間盤變性(膨出、突出、脱出)是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一切病理改變的基礎。這就為非手術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3、中藥可“無創傷、節約型”治癒部分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

適應證 除影像學顯示骨性狹窄因素佔據椎管直徑1/3以上,且伴有明顯的神經根或馬尾神經受壓徵象,或出現嚴重的馬尾神經綜合徵的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外,均可採用中藥非手術治療。手術僅應作為保守治療無效時的終極治療手段。

治療手法 酌情采用中藥內外兼治療法。內服活血化瘀通痺類丹丸,並在腰椎及相關穴位外敷磁藥貼,內外兼治使藥效殊途同歸,藥力疊加,較單純內治或外治療效顯着為佳。主要的藥理作用包括丹丸的抗炎、鎮痛、降血脂作用;調節血液流變學特性,擴張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環作用;修復損傷的神經組織作用;相對擴大狹窄的椎管作用等。

長期臨牀實踐證實,採用中藥內外兼治療法不僅避免了過度手術的創傷、痛苦和風險,並極大地降低了治療成本,顯着減輕了患者的負擔,節省了寶貴的醫療資源,並維繫了腰椎生理結構的完整性。符合無創傷節約型醫學發展的方向。

關節炎患者鍛鍊要慢

關節炎患者的運動原則是動作要慢。最初堅持每天一次的關節舒展運動,以將關節伸展到最大但不痛為度,以便給軟骨提供養分。每天的動作範圍可以不斷調整,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動作幅度最小,其他類型可適當加大幅度。

從運動項目來説,如果退行性關節炎患者的髖部及膝蓋骨頭磨損並不厲害,那麼相對撞擊性較高的活動,例如走路就比較適合;如果骨骼磨損較厲害,游泳則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運動範圍較廣,凡是低衝擊性的運動,如走路、肌肉靜力訓練都比較適合。若在運動中出現疼痛,或運動後疼痛持續15分鐘等狀況,可換另外一種運動。

另外,所有關節炎患者都應儘量堅持做以下3組動作:

股四頭肌收縮:保持身體靜止,自動收縮大腿前面的肌肉,每天4~6次,每次10~20下。

仰卧屈膝屈髖:平躺於牀上,向上懸空抬起雙腿,做蹬自行車的動作。每天2~3次,每次50下。

深蹲、起立運動:以不加重疼痛為限,每天2~3次,切忌做膝關節半屈位旋轉,否則會使半月板損傷。從運動頻率來説,每日鍛鍊3次以上最適宜,總時間在30~60分鐘之間。

一定要在運動開始和結束時做伸展運動,這樣既可以放鬆肌肉,也能增加僵硬關節的活動程度,動作要舒緩。

頻繁接打手機增加骨質疏鬆風險

土耳其研究人員發現,頻繁接打手機可能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

土耳其一所大學的研究人員邀請了150名習慣將手機戴在腰帶上,開機狀態平均每天在15小時左右,並連續使用了6年手機的男性用户,利用雙重X射線骨密度檢測儀檢測他們骨盆的骨質密度。結果顯示,靠近手機一端的髂骨翼的骨質密度略有下降。

因此,研究人員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手機不要貼身攜帶,最好放在包中,且離身體越遠越好。

牀上自由泳治療腰突症

腰椎間盤突出是骨骼老化的必然現象,沒法完全避免,但可以儘量減輕。牀上“自由泳”就是不錯的理療方式。具體做法是:直身趴在牀面上,雙手和雙腳翹起,像遊自由泳一樣,雙手向兩側划水,兩腳上下交替做拍水動作,手腳的配合以舒服協調為原則,頭也像遊自由泳時換氣動作一樣,每隔2秒抬起一下。老人最好堅持每天做60次左右這個動作,可以分幾次做。

結語:適當的運動有助於老年人預防骨質疏鬆。但是切忌運動的太過,不小心骨折的話就得不償失了。(文章原載於《益壽寶典》《養生保健指南》,刊號:2012.03,作者:郭鈞,黃學有,高家駿,韓振奎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