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心肌橋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隨着冠狀動脈介入診療技術的不斷普及,關於冠狀動脈心肌橋的報道越來越多。但是很多人不太明白這一診療技術是怎麼回事。這對於疾病的治療是很不利的。因此我們一定先了解這一內容。那麼到底冠狀動脈心肌橋的治療方法有哪些?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權威的專家依據多年的臨牀經驗為大家如何解答這一問題的吧。

冠狀動脈心肌橋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1 研究方法:

統計一些原因自2002年4月至2007年11月2475例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資料。對在至少一個投照體位發現某一段冠狀動脈在舒張期內徑正常,而在收縮期突然狹窄,呈“擠奶效應”(milking effect)者,診斷該段冠狀動脈外存在心肌橋。

按NOBEL法將心肌橋按狹窄程度分為3級[3]:I級收縮期狹窄0-50%; II級收縮期狹窄50%-75%;III級收縮期狹窄75%-100%。

結合患者的臨牀表現特徵和心電圖、心肌灌注顯像資料,判定該心肌橋是否引起缺血相關改變。心肌橋相關的缺血臨牀表現是指與肌橋相關的穩定勞力性心絞痛、不穩定心絞痛、ST段抬高心肌梗塞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等。如臨牀表現和心肌橋無關,則認為該心肌橋無臨牀症狀。心肌橋相關的缺血心電圖和心肌 灌注顯像表現是指與壁冠狀動脈供血區域一致的心電圖(運動平板或HOLTER)或心肌灌注顯像缺血改變。二者具備其一即認為該心肌橋引起相關缺血改變。

對引起缺血相關改變的心肌橋患者,或心肌橋壓迫達NOBEL II級的患者,依據病情和患者的選擇決定治療方式,分為兩組,即介入治療組和藥物治療組。介入治療組患者均置入藥物支架治療,藥物治療組給予抗血小板、β受體阻斷劑和鈣拮抗劑等藥物治療。兩組患者均嚴格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觀察指標:隨訪半年,觀察缺血性心臟事件的發生情況,心電圖(運動平板或HOLTER)心肌灌注顯像心肌缺血改善情況及3-6個月隨訪冠狀動脈造影。如患者無缺血相關症狀也無心電圖或心肌灌注顯像缺血表現,則認為臨牀治癒。

採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採用FISHER精確檢驗。P<0.05有顯著性差別。

2 結果

2.1基本情況

自2002年4月至2007年11月的2475例患者,共發現冠狀動脈心肌橋72例,佔2.91%(72/2475)。其中有缺血相關表現的心肌橋患者35例,佔1.41%(35/2475),其中男性27例,女性8例。缺血相關心肌橋全部發生在左前降支,其中中段29例,遠段4例,第一對角支2例。

2.2治療情況

20例患者選擇了藥物治療,15例患者選擇介入治療,共植入支架19枚,均為藥物支架(雷帕黴素或紫杉醇)。其中左前降支17枚,第一對角支2枚,手術均順利,未見冠脈穿孔、術後心絞痛加重、急性心肌梗塞等發生,術前兩組患者基本情況無顯著差別。

2.2術後隨訪

隨訪發現,在藥物治療組20例中,臨牀治癒5例,8例仍存在與肌橋相關的穩定勞力性心絞痛,4例患者表現為勞力惡化性心絞痛,發生與肌橋相關的急性心肌梗塞3例。在介入治療15例患者中,臨牀治癒10例,3例有穩定心絞痛發作,不穩定心絞痛2例,未見有急性心肌梗塞。

冠脈造影隨訪結果:藥物治療組仍有缺血相關表現的15位患者,12位患者接受了冠脈造影隨訪,其中5例接受冠脈內支架治療。介入治療組5例有臨牀缺血表現的患者進行了冠脈造影複查,發現支架內再狹窄3例,佔20%(3/15)。其中,2例無症狀,1例表現為勞力性心絞痛。

上面就是對冠狀動脈心肌橋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做的介紹,在生活中出現問題的話,就要找準問題的原因進行有效的處理,這樣才能更有效的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在生活中有身體不適的人們,一定要及時去醫院診治疾病才行。最後也祝患病的人們早日康復,過上幸福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