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讀取夢境,植入意識到底還有多遠?

夢境的三點解析

我們離讀取夢境,植入意識到底還有多遠?

1. 夢與非夢:“夢中夢”確有其事

無論是兩千多年前的《莊子·逍遙遊》還是今天的《盜夢空間》都強調,一個人很難知道自己是在現實中還是在夢中,但外人卻很容易知道。

通過“多導睡眠檢查” 可以輕易知道受試者處在什麼狀態,清醒、無夢睡眠還是在做夢。做夢的時候,人的腦電圖會變得雜亂無章,和清醒時很不一樣。

夢究竟發生在大腦的哪個部位,現在還不十分清楚,但它主要發生在腦額葉和顳葉區域。夢境內容也與腦活動的區域有關。比如研究發現,當夢中血壓增高的時候,大腦中的杏仁核也會有所活動。當人有喜怒哀樂的情感反應時,血壓也會升高,而杏仁核正是掌管情感反應的,夢境中的血壓升高和杏仁核的活動説明在夢中有情感反應。而當人在做有關運動的夢時,前額葉上的運動皮層會有所活動。

那麼,夢中的世界遵守現實世界的規律嗎?

著名科學雜誌《新科學家》的編輯霍珀(Rowan Hooper)在《新科學家》網站上刊發《夢之科學》一文,提及了關於這個問題的很多爭論。確實,在夢中會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像電影中表現的,巴黎的街道摺疊起來、酒店中出現失重現象……但是在夢中人的意識還是會遵循一些規律。科學家提出了一些“非正式”,也就是説不是特別具有科學嚴謹性的夢中規律,比如“自我滿足期待規律”——在夢中你預料到什麼事會發生,它就會在夢中發生;“敍事動力規律”——在夢中如果你在一個地方停留太長時間,夢就會變成不穩定,容易醒來。

在《盜夢空間》中,還提及了夢的“通感”效果。做夢的人憋尿時,夢中就會下雨。外界出現冷、熱、聲、光等刺激時,做夢的人也會有所反應。比如當人睡覺時胸部壓着東西的時候,可能會夢見胸悶。但現在科學界對“感官刺激與夢境如何互動”這個問題還不很清楚。

“夢中夢”是《盜夢空間》的一個重要設定。在電影中,“夢中的夢”和現實中睡覺做夢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層次更深,也更深入人的潛意識。有時候夢中確實可以做夢,但這並沒有什麼特殊性。因為夢中可能出現任何事情。人只是夢見自己有“做夢這種行為”,並非真的進入了“第二層夢境”。所以,《盜夢空間》中的描述只是藝術的誇張而已。

2. 清醒的夢:夢也可以“被控制”

在《盜夢空間》中,盜夢者柯布在需要欺騙的對象產生懷疑時,採取了“險中求勝”的招術——告訴對方他在夢中,自己則是夢中的“保護者”。這就牽扯到“清醒的夢”(lucid dreaming)的概念,這種夢的特點就是做夢者意識到自己在夢中,甚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夢境。

“清醒的夢”是做夢者在快速眼動(REM)睡眠的同時,又快要醒來,處於半夢半醒之間的一種狀態。有時做夢者特別想醒來,卻怎麼也醒不過來,就會出現“清醒的夢”,術語叫“睡麻痺”。

根據腦科學家的調查,有些人可以很自然地做這種夢,而另一些人據説可以被“激發”出這種夢。“清醒的夢”的概念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生理學家拉伯格(Stephen LaBerge)推廣。他還發明瞭一種叫“新夢想家”(Nova Dreamer)的器材,讓以前“不會”做“清醒的夢”的人也做上這種夢。這是一種睡眠面罩,它可以探測是否處於“REM睡眠”,並適時發出閃光,刺激人的意識,但不會把人喚醒。這樣,人就進入了半夢半醒的狀態。

而霍珀則在《夢之科學》中説,最好的培養“清醒的夢”的方法是一睡覺就問自己:“我是在做夢嗎?”這種習慣會自然而然地被帶入夢中。狂熱的電子遊戲迷可能是最好的做“清醒的夢”的人,因為他們總是集中精力完成一個任務。在《盜夢空間》中,那些“盜夢者”能在夢中完成複雜的任務,比如閲讀。不過,實際上大多數人無法在夢中完成這些事情,即使是在“清醒的夢”中也不可能。

3. 夢中時間:長短不一,很難同步

影片裏有一個重要的設定,就是夢中的時間長度比清醒時長得多,現實中的一分鐘,在夢中就是20分鐘。如果夢中做夢,時間還會依次放大。這個設定的“科學依據”是夢中人的腦活動比清醒時更快。做夢的時候,人的腦電圖會變得雜亂無章。腦電波的活動確實非常快,比清醒時還要快,大腦的新陳代謝相當強烈。

在夢中人的大腦確實比清醒的時候更活躍一些,腦細胞的連接更多,可能會因此覺得時間過得更慢。中國有“黃粱一夢”的故事,一覺的功夫可以夢見半輩子的榮衰。不過,在夢中並沒有參照物,所以無法得出“夢中的時間是清醒時的20倍”這樣的結論。

對時間的感覺也和年齡、閲歷有關。曾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讓中青年和老年人都在沒有表的情況下數秒計時,讓他們認為數到3分鐘時停止。結果中青年平均數了3分鐘3秒,而老年人平均數了3分鐘40秒。這説明年輕人覺得時間過得比較慢,老年人覺得時間過得比較快。所以每個人對時間的感覺並不一樣,如電影中那樣在“共同的夢”中實現時間的同步是很難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夢中的經歷省略了中間過程,所以經歷顯得更多,也會產生“時間長”的感覺。

現實世界裏,有沒有可能讀取夢境,甚至植入意識的方法呢?

在《盜夢空間》中,盜夢專家使用一種叫做“somnacin”的藥物和一台機器,將一段意識上傳至某人的夢境之中。然後,幾位盜夢者也跟着進入目標的夢境。盜夢者可以通過虛構的盜夢機偷取人們內心中的祕密,甚至把新的意識植入對方大腦裏。那麼,在現實世界裏,有沒有可能讀取夢境,甚至植入意識的方法呢?

1. 主要武器大腦成像還原記憶

現在從外界“讀取”人類大腦信息的方法首先是核磁共振成像(以下簡稱“大腦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讀取人類大腦活動時血流的情況,也可以説是大腦血管含氧量的情況。現在研究最多的是人類在看東西的時候大腦的反映。

那麼,是説當人看一個美女的時候,大腦核磁共振圖像也會出現一個“美女圖”嗎?當然不是。大腦成的像就是紅一塊綠一塊的大腦,上面的顏色表現的是大腦血管含氧量的情況。利用多體素模式分析(MVPA)可以把人們看到的圖像和大腦成像聯繫起來。這其實是一種機器學習的過程。

一般的方法是讓受試者看幾個圖像,分別記錄他看這些圖像的大腦成像,通過機器分析這些成像的模式。然後再讓受試者回憶其中一個圖像,通過分析他回憶時的大腦成像,就可以知道他在回憶之前看到的哪個圖像。這種技術的進一步進展是部分還原受試者看到的圖像,比如説讓他看一個建築圖,可以還原圖中的天際線,但非常粗糙。

不過,做夢很難研究,因為核磁共振儀的噪音和振動都很大,人很難在裏面睡着,而且費用也很昂貴。

2. 偷取夢境圖像嘈雜,很難提取

已經有人開始用科學儀器研究夢。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腦神經專家加蘭特(Jack Gallant)在過去的15年一直用核磁共振儀掃描人的大腦。他可以把受試者看到的圖像和他的大腦圖像對比,建立視覺反應模型。利用這個模型,加蘭特可以在受試者看一部新電影之後,通過他的大腦掃描圖像重建他看到的圖像,準確度也非常高。換句話説,他可以把人腦中的圖像“偷”出來。

加蘭特説,或許可以用同樣的技術知道受試者在夢中“看”到了什麼。但對“盜夢”的準確性很難有科學判斷,因為只有做夢的人才真正“看”到自己的夢。

日本先進電信研究所(ATR)也在做類似的研究,他們把大腦掃描圖像輸入電腦,電腦會幫助分析看到不同圖像時大腦掃描圖像的變化。現在,該實驗室的科學家已經能夠通過大腦成像重建簡單的黑白圖像。重建人的夢境是很難的,現在他們正在研究如何從受試者的夢中取得更多有意義的信息。ATR的科學家神谷之康説:“睡覺時的磁共振圖像過於‘嘈雜’,我們現在正在試圖找到如何把睡覺時的大腦圖像提取出來的方法。”

3. 讀取意識做不到,完全做不到

另一種可能用來“讀腦”的技術是在腦皮層表面放上若干個電極,甚至把大腦整個用一個導電膜覆蓋。這兩種方法都需要做開顱手術,很少有人願意受試。所以,大多數腦電的研究還是從頭皮的外部獲得大腦電信號。從頭皮的外部獲得大腦電信號非常不精確。不過,腦電研究還是能得出一些有趣的結果,比如當人看到語法錯誤的時候,大腦會在平均600毫秒後生成一個正波,叫做“P600”;而在看到語義錯誤時,大腦會在平均400毫秒後生成一個負波,叫做“N400”。比如説看到“狗吃貓”的時候,大腦會有一個“P600”反應;當看到“貓吃狗”時,大腦會有一個“N400”反應。

還有科學家讓受試者戴着電極帽,讓他們看26個英文字母,記錄分別看每個字母時的腦電圖,然後再讓他看其中一個字母,電腦可以通過腦電圖分析出來他看的是哪個字母。但這需要訓練和磨合,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做到這點。

在《盜夢空間》中,柯布可以探知比視覺更高的思維活動,比如人腦內的語言活動、做決定的過程,甚至可以“偷取”它們。加蘭特説大腦在思考時是如何處理信息的還未被很好理解,更不用説“解碼”了。現在,科學家還無法用儀器捕捉住一種任何大腦中的想法,哪怕是最顯明的想法。

不過,現在已經有科學家嘗試讀取人腦中的抽象信息,德國馬克思普朗克學會人類認知和腦科學學院的研究員漢斯(John-Dylan Hanes)通過建立大腦圖像和人類行為之間的聯繫,利用大腦圖像預測人的行為。在一項研究中,他可以提前7秒預知受試者決定用哪隻手來按電鈕。

雖然科學家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像《盜夢空間》描述的那樣輕鬆地把幾個人的大腦連接起來的技術,還影兒都沒有呢。

4. 植入觀念“白熊效應”土法

現在雖然還不能“植入思想”,但已經能將一些粗糙的信號植入大腦。有一種叫“大腦起搏器”的東西,可以被植入腦細胞中,把電信號輸入到大腦的某些特殊部位中。它被用來治療癲癇、帕金森綜合徵等疾病,或許有一天科學家能夠用它影響

人們的意識。加蘭特説:“要做到這件事,你必須有辦法操縱特定的神經元和神經突觸,這非常困難,在近期肯定不會發生。人們現在擔心‘閲讀大腦術’會被用來做一些壞事。這是有道理的,但還不用擔心有人把壞想法寫進你的腦子。”

不過,高科技不能做的事,或許可以用“土法”做到。在電影中,“偵察兵”亞瑟強調“植入思想不容易”:“我説‘你不要想一隻大象’,你會想到什麼?”其實,真有人做類似的實驗。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魏格納(Daniel Wegner)和同事們用了幾年的時間做這個實驗。他們告訴人們不要去想“一隻白熊”,卻發現人們總是會想到白熊。魏格納發現,當人們試圖壓制某種思想時,會更加多地想它。魏格納把這種現象叫做“反彈現象”,或“白熊效應”。

富於諷刺意味的是,亞瑟試圖用“白熊效應”證明“植入思想不容易”,但魏格納卻利用“白熊效應”來造夢。剛開始時,他們讓受試者想一個自己喜歡的人,有些人被要求想着“那個人”,有些人要求不想“那個人”。魏格納發現,被要求不想“那個人”的受試者會更多地夢見“那個人”。所以,“不讓一個人想某件事”是最好的把某件事“植入”到他夢中的方法。

題外話

讓你變成“造夢師”

在《盜夢空間》中,主人公柯布和小才女阿麗雅德妮都是出色的“造夢師”,可以在清醒時預先造出夢境。那麼,我們能為自己製造出一個夢境嗎?美國生理節律醫療中心的主任埃朗德(Matthew Edlund)説,可以!其實步驟也不復雜:

1、把你自己喜歡的一個夢或一段經歷用三四個句子寫出來。

2、再加上兩句話,讓這個夢或者經歷更完美,以便創造出一個新的夢。

3、每天用默想的方法把新創造的夢視覺化,每次1分鐘。

4、如果在夢中出現了一些你設計的線索,醒來以後記錄這個夢。然後在記錄下來的夢的基礎上再重複前三個步驟,最後你會做出自己想要的夢。

不過,埃朗德也指出了《盜夢空間》中的一個錯誤。在影片中有一個能幹的“藥劑師”,通過他配置的“鎮靜劑”,所有的人都進入了設計師設計的夢境中。但在現實生活中,鎮靜劑會抑制REM睡眠。也就是説,如果你服用了鎮靜劑,就不太容易做夢了。

混沌界 limbo

在《盜夢空間》裏,不止一次出現了“limbo”(迷失域)這個詞,在使用強力鎮靜劑之後,如果在夢中自殺就會進入“limbo”,人的意識會永遠停留在這個地方,也就是再也無法醒來。那麼,什麼是“limbo”呢?

這個字出自宗教術語。基督教學者創造了limbo這個詞,讓生活在耶穌出生之前的人們的靈魂暫居於此,等待接受拯救。在但丁的《神曲》中,把limbo擺在地獄的最外圍,荷馬、蘇格拉底等古聖先賢都在裏面。朱維基譯的《神曲·地獄篇》(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把“limbo”譯成“林菩獄”。而王道乾譯圖尼埃爾《禮拜五,太平洋上的靈薄獄》一書書名中的“靈薄獄”也是limbo。在《盜夢空間》的中文字幕中,limbo被翻譯成“混沌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