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古畫欣賞

24節氣是中國傳統農曆,它影響中國幾千年的農事活動。從小我們就背過二十四節氣歌,對於24節氣你到底瞭解多少?中醫提倡順應時節養生,應節氣之變化及時調整飲食起居,那麼24節氣養生怎麼做?下面讓我們隨着二十四節氣古畫欣賞,再好好學習24節氣養生法吧!

二十四節氣古畫欣賞

節氣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在黃道上的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如今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立春

2月4日-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下一頁與您共賞24節氣之雨水、驚蟄、春分

雨水

每年2月18日—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温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

每年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温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下一頁與您共賞24節氣之清明、穀雨、立夏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氣温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

4月20日前後,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也為夏季的開始。

下一頁與您共賞24節氣之小滿、芒種、夏至

小滿

每年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6月6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

6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北迴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下一頁與您共賞24節氣之小暑、大暑、立秋

小暑

7月7日前後,入暑,標誌着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

7月23日前後,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下一頁與您共賞24節氣之處暑、白露、秋分

處暑

每年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

9月8日前後,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温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下一頁與您共賞24節氣之寒露、霜降、立冬

寒露

10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北半球氣温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

10月23日前後為“霜降”,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後。

下一頁與您共賞24節氣之小雪、大雪、冬至

小雪

11月22日前後為“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迴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温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温最低的“三九”。

下一頁與您共賞24節氣之小寒、大寒,及24節氣養生法

小寒

1月5日前後,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24節氣與養生之道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是機體在內外環境的作用下,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維持的一種動態的,相對平衡的過程。內環境包括人體臟器的功能狀態,精神心理狀態等;外環境包括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地域,氣候),社會環境等。平衡失調,就會導致器質性和功能性的疾病。在理解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上,主張人與自然的調和,協和,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順應天地自然是“天人合一”養生的根本原則。這個原則要求養生以天地為法則,根據天地自然四時氣候的變化來調養身體,即適應日節律,月節律,年節律之大環境,使吃喝拉撒睡,行動坐卧與節律合拍和諧,不使行為和三大節律環境有悖 。

立春時節的保健養生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其物候特徵包括:白天漸長,陽光暖和。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應該吃些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吃酸收之味。飲食藥膳可選擇大棗,豆豉,葱,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可以達到很好的食療效果。

雨水時節的保健養生

雨水節氣空氣濕潤,天氣暖和但又不燥熱,正是調養的好時機。調養首先應當“調養脾胃”,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説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雨水時節的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百合,山藥,藕,芋頭等。調補脾胃的藥可選用沙蔘,西洋參,首烏及補中益氣湯等。

驚蟄時節的保健養生

在驚蟄節氣中不同體質的人應採取不同的養生方法。此時節可選擇吃清淡食物,有條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蔘,龜肉,蟹肉,銀耳,雄鴨,冬蟲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應少吃。

春分時節的保健養生

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保持平衡狀態的關鍵體現在精神,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調攝上和對藥物的使用上。適宜的膳食有鱔魚,大蒜燒茄子,韭菜,木瓜等。

清明時節的保健養生

中醫養生來講,清明也是一個尤為重要的節氣。在這個節氣中,天氣陰涼,應以補腎,調節陰陽虛亢為主。不要暴飲暴食。形體肥胖者須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

穀雨時節的保健養生

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早晚仍有時冷時熱,要小心呵護自己,避免染上病痛。可食用參蒸鱔段,鱔魚,韭菜,木瓜等。

立夏時節的保健養生

立夏節氣,應當舒展心情,保持安閒的心態,以免暴喜暴怒傷及心陽。這個季節應以低脂,清淡為主。

小滿時節的保健養生

小滿節氣正值5月下旬,氣温明顯增高。是皮膚病的高發期,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利濕清熱作用的食物。

芒種時節的保健養生

芒種時節,雨量增多,氣温升高,南方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要注意“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即汗出未乾時不能見濕水。適宜的膳食有西紅柿炒雞蛋,香菇冬瓜球,五味枸杞湯等,有生津止渴,補益腸胃,滋腎陰,助腎陽的功效。

夏至時節的保健養生

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夏至時人容易心火過旺,吃些味苦的食物有助於削減心火。夏至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博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過多冰鎮而食之。

小暑時節的保健養生

此時節要注意防暑降温。注意補充水分。而且,三伏天出現在夏至後,小暑與大暑之間,立秋後還有一段“秋老虎”即第三伏期間。飲食亦為清淡為主。俗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不須醫生開處方”的説法。

大暑時節的保健養生

夏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所以暑濕之氣比較容易乘虛而入,而且因為暑氣很盛,心氣比較容易虧耗,特別是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抵擋酷熱暑濕,從而導致中暑等病。此時可選用一些藥粥來滋補身體。古人有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如:苦瓜菊花粥,綠豆南瓜湯等。

立秋時節的保健養生

“立秋”在氣候上雖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來,但至少是從暑熱天氣中走出來了,天氣漸漸轉涼,故有“立秋涼風至”,“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等説法。專家告誡:多事之秋,如不注意養生保健,易患多種疾病,影響身體健康。此時要注意精神調養,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秋天宜收不宜散,儘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宜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芝麻,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處暑時節的保健養生

此時為由熱轉冷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要保證睡眠時間,是因為睡眠有很好的養生作用。現代醫學研究將睡眠分為四期:入睡期,淺睡期,中等深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如果能正常進入睡眠四期,你的大腦將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保證第二天的最佳精神狀態,這就是我們所希望的,也是秋季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海帶,芹菜,菠菜,芝麻,豆類及乳類。

白露時節的保健養生

白露節氣已是真正的涼爽季節的開始,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特別是對於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的上述疾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秋燥”能燥邪傷人,耗人津液,而出現口乾,鼻幹,咽乾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等症狀。可適當地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滋陰益氣的中藥,如沙蔘,西洋參,百合,杏仁,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飲食亦要清淡。

秋分時節的保健養生

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宜忌。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的老人,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發育中的兒童,如無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痰濕質人應忌食油膩;木火質人應忌食辛辣;患有皮膚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論是哪種人,其實質都應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而導致陰陽失調。

寒露時節的保健養生

四時養生中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秋季時節必須注意保養體內之陰氣。秋季養生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少食辛辣之品,同時可增加雞,鴨,牛,魚,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保持良好的心態,培養樂觀豁達之心是養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霜降時節的保健養生

協調平衡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理論之一。霜降之時已經進入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屬金,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在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温補)的相互關係上,則應以平補為原則,在飲食中當以食物的性味,歸經加以區別。秋季是易患咳嗽的季節,也是慢性支氣管炎容易復發或加重的時期。秋季適宜的水果膳食有梨,蘋果,白果,洋葱等。

立冬節氣的保健養生

民間有“立冬”補冬之習俗。可選食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蔔,木耳,豆腐等。本着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温補,小補,大補,不可盲目“進補”。注意保暖。

小雪節氣的保健養生

小雪節氣的前後,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的,除注意保暖外,精神心理狀態要保持樂觀,節喜制怒,經常參加一些户外活動以增強體質。清代醫學家吳尚説過:“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也。”除此之外的飲食調養也不容忽視,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説:“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悦神,爽志,以資氣血”適宜的水果膳食有香蕉,芹菜炒香菇等。

大雪節氣的保健養生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期。説到進補,很多人只是狹義地去理解,認為所謂的“進補”就是吃點營養價值高的食品,用點壯陽的補藥,其實,這只是進補的一個方面,而進補則是養生學的一個分支內容。談到養生,我們首先應該知道何為養?何為生?所謂的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所謂的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具體地説,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温寒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在應用過程中,應當注意兩點:

1.養宜適度

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不可太過,不可不及。

2.養勿過偏

綜合調養要適中。有人把“補”當做養,於是飲食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強調安逸,靜養唯一:此外,還以補益藥物為輔助。雖説食補,藥補,靜養都在養生範疇之中,但用之太過反而會影響健康。適宜的膳食有枸杞肉絲,蒜泥茼蒿,木耳冬瓜三鮮湯等,有滋肝補腎,養血充髓,開胃健脾的功效。

冬至節氣的保健養生

冬至時分,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更應當科學地運用養生之道,調理得當,是可以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應當:靜神少慮,勞而勿過,節慾保精,飲食調養(食宜多樣,清淡,食温熱之品保護脾腎。如:羊肉燉白蘿蔔,炒雙菇,麻油拌菠菜等)

小寒時節的保健養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説明飲食對人體的作用。小寒節氣已數九寒天,人們大補特補無可非議,但進補不可無章無法,應本着“因人施膳”的原則,瞭解飲食宜忌的含義,元代《飲食須知》強調:“飲食,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縱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常用補藥有人蔘,黃芪,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雞,鴨,魚,肉等,其他食物如核桃,大棗,芝麻,蓮子,百合等。以補脾胃,温腎陽,養精氣。

大寒時節的保健養生

《靈樞.本神》曰:“智者之養神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避邪不至,長生久視。”大寒時節適宜的膳食有當歸生薑羊肉湯,紅杞田七雞,牛奶粥等,有温中散寒,補虛益血,潤肺通腸的功效。綜上,告訴我們,應當效法天地自然。正如《內經.素問》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天年,度百歲乃去。”故而養成與順應二十四節氣的起居習慣。按照“天人相應”的原則,合理安排自己的起居,飲食,保健與養生,從而達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結語:四時養生是中醫一直倡導養生方式,季節不同,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與起居時間都不同。有些人養生只知盲目進補,認為養生就是吃好、喝好,卻不知道順應二十四節氣養生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