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要正視生活嬗變 中老年的情緒和情感

情緒、情感與心理健康

中老年要正視生活嬗變 中老年的情緒和情感

人對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與否的反應。情緒和情感有別於認識活動,它具有特殊的主觀體驗、顯着的身體一生理變化和外部表情行為。

人生常把短暫而強烈的具有情景性的感情反應看做是情緒,而把穩定而持久的、具有深沉體驗的感情反應看做是情感。實際上,強烈的情緒反應中有主觀體驗;而情感也在情緒反映中表現出來。通常所説的感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情緒。

情緒以表情形式表現出來,包括面部表情、言語聲調錶情和身段姿態表情。面部表情是情緒表現的主要形式。情緒的身體----生理反應是由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的活動產生的。

神經系統和腦的化學過程對情緒的發生和變化有直接的影響。情緒和情感複雜多樣,很難有準確的分類。一般認為愉快、憤怒、恐懼和悲哀是最基本的原始情緒。

情緒狀態有幾種特殊的形式。心境是持久而微弱的情緒狀態,可以形成人的心理狀態的一般背景。激情是強烈、短暫、爆發式的情緒狀態,通常由突然發生的對人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引起。

應激是在人的生命或精神處於威脅情境下,採取必要決定行動時或無力應付受威脅的處境時產生的情緒狀態。長時期持續的應激則能引起精神創傷,危機身體健康。

(一) 情緒和情感的神經傳遞機制

情緒和情感,同其他心理活動一樣,也是腦的機能。從神經機制來看,情緒和情感是在客觀現實的影響下,以大腦皮層活動為主導,皮層和皮層下中樞的神經過程協同活動的結果、

如果外界的刺激使人原有的一些動刑得到維持和發展,人型得不到維持和發展,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和情感。親人的團聚,觀點一致者談話的情投意合等所產生的歡樂,便是大腦皮層原有的動型得到維持的表現。

而“在習慣的生活方式產生改變時,例如失業或親人死亡、信仰粉碎時,所經歷到的沮喪情感,其生理基礎則大半是在於舊的動型遭到改變,遭到破壞,新的動型又難以建立起來。”

人的大腦皮層上的各種動型又是多層次的、相互制約着的。當外界的刺激使一些次要的動型遭到破壞,而使另一些更主要的動型得到維持和發展時,人也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情感。

大腦皮層上的動型的維持和破壞所因為的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通過擴散集中、相互誘導的作用就能相應地引起和改變皮層下中樞的活動。這些活動引起的神經過程,又會通過轉入神經的傳導,從皮下層中樞反饋到大腦皮層,影響着大腦皮層正在進行着的活動。人們的情緒和情感就是大腦皮層和皮層下中樞這樣的協同活動的結果。

情緒的產生不單純決定於外界刺激和機體內部的生理變化,而是外部刺激、機體的生理變化和認識過程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植物性神經系統激起內部器官和機體其他部分的活動時,只是引起一種模糊的、末分化的情緒狀態,經過本人對這種迷糊的情緒狀態加以“解釋”,才能決定當時的情緒體驗。而這種解釋既和一個人的知識經驗有關,又和當時情景中知覺到事實有關。

可見,這種“解釋”和機體變化對大腦皮層的反饋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着當時情緒體驗。例如,某人在過去經驗中遭遇到某種危險,最終平安度過。當它在經歷這險境時,回憶過去,作出估價,便能對此泰然自若,再無恐懼和驚慌之感。

(二) 情緒和情感的區別

我們一直講情緒和情感作為一個統一心理過程來討論,但從產生的基礎和特徵上看,二者有所區別。

首先,情緒出現較早,多與人的生理需要相聯繫;情感出現較晚,多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繫。嬰兒一生下來,就有哭、笑等情緒表現,而且多與食物、水、温暖、睏倦等生理性需要相關。情是在幼兒時期,隨着心智的成熟和社會認知的發展而產生的,多與求知、交往、藝術陶冶、人生追求的等社會性需要有關。因此,情緒是人和動物共有的,但只是人才會有情感。

其次,情緒具有情境性和暫時性;情感則具有深刻性和穩定性。情緒常由身旁的事物引起,又常隨着場合的改變和人、事的轉換而變化。所以,有的人情緒表現往往喜怒無常,很難持久。

情感可以説是在多次情緒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穩定的態度體驗。如對一個人的愛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變的。因為如此,情感特徵常被作為人的個性和道德品質評價的重要方面。

最後,情緒具有衝動型和明顯的外部表現;情感則比較內隱。人在情緒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興時手舞足蹈,鬱悶時垂頭喪氣,憤怒時又暴跳如雷。情感跟多的是內心的體驗,深沉而且久遠,不輕易流露出來。

(三)情緒和情感的聯繫

情緒和情感雖然不盡相同,但卻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們時常把情緒和情感通用。一般來説,情感是在多次情緒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並通過情緒表現出來。

反過來,情緒表現和變化又形成的情感的制約。當人們幹一件工作的時候,總是體驗到輕鬆、愉快,時間久了,會愛上這一行;反過來,在他們對工作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之後。由此可以説,情緒時情感的基礎和外部表現,情感是情緒的深化和本質內容。

(四)情緒與健康

情緒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情緒的產生與其天然生理需要是否獲得滿足有關。例如,飢餓時出現不滿意的情緒反應,飲食時可引起一種生理的快感,這在人與動物之間是沒有很大區別。

因此情緒一般有較明顯的外部表現特徵,具有較大的情境性、短暫性和衝動性,它經常處於一種不斷變化的狀態,如劇烈的悲傷、狂熱的驚喜、強烈的憤怒等。一般來説,某種場景一旦消失,與之相關的情緒就會減輕或隨之消失。

而情感則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社會各種錯綜複雜關係的變化而形成的。它是人們對其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充分滿足而出現的一種反應,是人類所獨有的。

情感的性質一般常與相應的社會事件密切相關。與情緒比較,情感更穩定。其內涵更為深刻。如責任感、榮譽感、集體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求知慾望等,都是人類常見的一些情感反應。但在現實生活中及文學類作品中,情緒和情感常被作為同義詞而混用。

一般來説,自我需求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快樂和積極的情緒情感,如滿意、喜悦、狂喜、幸運、欣喜等積極極肯定情緒;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則產生苦惱和消極的情緒情感,如痛苦、憂愁、悲傷、淒涼、絕望、厭世等消極否定情緒。

積極的情緒,可明顯提高人的活動能力,起到“減力”作用,如表現為精神不振、灰心喪氣、悲觀厭世等。

情緒的表現有強弱之分,越是涉及有關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的重大事件,人們的情緒反應就越強烈。如從微温到暴怒,從擔心到恐懼,從愉快到狂喜,情緒反應的強度越大,對整個自我的影響就越大。

因此,情緒的強弱取決於引起情緒事件的嚴重程度,該事件對個人的重要性及對個人的目標實現的影響程度。

中老年人導致情緒不穩定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即有生理性的原因,如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等引起的情緒變化,也有心理性和社會適應不良性原因。

但是,不管客觀原因如何,情緒不穩定總是與自己某個方面的缺陷及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有關。平時要注意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情緒障礙嚴重者尋找心理醫生諮詢指導,以及時解決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