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小小年紀孩子為何總鬱悶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衞生日,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簡單而鮮明:關注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樂心情,健康行為。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小小年紀孩子為何總鬱悶

據瞭解,今年之所以取此主題,是因為據世界衞生組織的估計,2020年以前全球兒童精神障礙會增長50%,成為最主要的5個致病、致死和致殘原因。目前,在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專家們呼籲,關注兒童青

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孩子,你為什麼總是“鬱悶”?

如今,“鬱悶”竟成為不少孩子的口頭禪。在衣食早已無憂的今天,他們為什麼感受不到幸福,體會不到快樂?在通訊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孩子們為何依然感到孤獨和鬱悶?

兒童青少年面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5個,包括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學習障礙、人際關係問題和精神疾病。其中,行為問題佔到20%—30%,情緒問題佔20%。兒童青少年的情緒問題是以焦慮、恐懼、抑鬱、強迫等症狀為主要臨牀表現的一組疾病。如非常常見的學校恐懼症,幾乎每個孩子在一定階段都會出現這種恐懼反應。

所謂兒童行為問題:是指在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上都超過了相應年齡所允許的正常範圍的異常行為。其廣義上包括行為和情緒兩個方面,行為問題如説謊、逃學、偷竊、攻擊、不聽管教、離家出走等,情緒障礙如焦慮、恐懼、抑鬱和人際交往困難等。兒童行為問題不僅影響到他們的生長髮育和社會化過程,還可能導致其成年時期發生適應不良、精神疾病和違法犯罪。研究發現,與兒童行為問題有關的主要危險因素依次為家庭矛盾衝突多、情感交流差、父母社會經濟地位底、寄養或全託、兒童出生時(後)疾病、精神病家族史和母孕期疾病。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行為問題,這是最輕的一類心理偏常,多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兒童身上。二是人格缺陷,比如自卑、衝動、敏感多疑、交往障礙、偏執等。三是心理障礙,主要是學校適應障礙、考試綜合徵、神經衰弱等。四是心理疾病,如兒童多動症、抑鬱症、癔症、精神分裂症等,往往是兒童與青少年多發的心理疾病。

專家提醒:如果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孩子出現比較嚴重的異常表現,要及時去看精神科醫生。這些異常表現諸如:注意力分散,多動,易衝動;對立師長,處處違抗,難於管教;對網絡或某種癖好成癮,類似吸毒;多門主課不及格,閲讀、計算困難;精神緊張,焦慮不安,無事自煩;孤獨自卑,憂鬱苦悶,懶於交往,情緒低落;興趣變淡,慾望驟減;不易入眠,多夢易醒等。

令人心痛的數字

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行為問題檢出率為6%-22%,保守估計,全國約有三五千萬名兒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對北京地區學齡前兒童的抽查顯示,1993年兒童行為問題患病率為10.9%,2003年則增加到18.2%。

上海的一項調查發現:有24.39%的孩子曾經有一閃而過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在有自殺閃念的孩子中,15.23%的人曾經認真考慮過自殺。5.85%的孩子曾經有過自殺計劃,其中實施自殺而未遂者達到1.71%。但是,絕大多數父母對此一無所知。

伴隨着網絡的普及,“網絡成癮症”成為青少年新的精神疾病。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網絡成癮症”發病率高達15%。

天津8歲至15歲的中國小生人羣中有抑鬱心境的佔15.1%,其中男孩比例高於女孩,而處於12歲和15歲國小、國中畢業班的孩子比例最高,分別達到25.8%和 22.2%。

在心理諮詢門診中,讓人擔憂的是,病人年齡已突破傳統認為的“12歲危險年齡”,最小的只有8歲。

誰讓孩子不快樂?

家庭教育:忽視性格培養,溝通存在問題,過分關愛

如何讓孩子擁有快樂的心情、健康的行為?廣州市腦科醫院從事兒童心理研究的殷青雲博士認為,這意味着首先要培養孩子健康的性格,即能合理、積極地處理人際關係,處理遇到的挑戰、壓力、挫折。一個懂得如何看待挫折的孩子,是不會因一次考試失利就輕言自殺。而孩子性格塑造最關鍵的就是在於孩童時期的家庭教育。現在的研究發現,50%的兒童精神障礙問題來自家庭,甚至成人的精神問題都可追溯到兒童期的家庭問題。

近年來,素質教育提得很多,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理醫生尹平認為,家長們把“素質教育”理解為“技能教育”,投入相當大的精力讓孩子學鋼琴,學舞蹈,以期他們能夠快人一步掌握更多技能,真正的素質教育應當是對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這才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而性格培養卻往往是中國家庭教育最為忽視的。

“我根本不知道她在想什麼?”一個心焦的母親向醫生抱怨。殷青雲説,這句話是在日常接診中最常聽到家長們説的。家庭教育應首先建立在孩子有問題能隨時向家長講出來,這第一個“溝通”關,很多家長過不去。>>

大人過分關愛是催生孩子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在心理諮詢門診中,青少年及兒童病人超過了病人總量的1/3。更讓人擔憂的是,病人年齡已突破傳統認為的“12歲危險年齡”,最小的只有8歲。太原市精神病康復醫院副院長張躍武醫師介紹,孩子出現心理問題,與養育環境有絕對關係,與父母尤其是媽媽關係密切。儘管孩子出現症狀不同,但發病原因是一樣的:這一代孩子所承受的愛、關注、期望太多。>>

另外,家長期望值過高、習慣於呵斥命令孩子,都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強迫、抑鬱等各種心理狀況。

學校教育:心理老師不應是擺設

“心理教育吼得兇,但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那麼回事,學校的心理老師都是兼職。”在黃楊所在的中學(個案三),該校德育處主任任大海痛心地説。在範羽所在的中學,學校負責人也承認在注重提高教育質量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和輔導流於形式。

任大海告訴記者,學校為每個班級設立的心理輔導課一週有一節課,“一般是泛泛而談,並不能解決什麼問題。”他説,這樣的流於形式在學校中幾乎是一種普遍現象,他向記者提供了一份成都市教育局今年上半年開展的一項調查報告,其中一項是:“你最信任的人是——同學、老師、父母、自己、不確定。”結果顯示,高中學生信任老師的只有11%,國中為17%,國小是42%。任大海説,對老師的缺乏信任更應該讓學校重視心理教育,“如果連起碼的信任都沒有,學校怎樣為學生作好心理教育?”

心理學家黃頤説,學校不能只重視分數而忽略心理健康的培養,老師必須從教育工作者轉化為心理工作者,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健康優秀的學生。>>

而一些老師師德欠缺是造成青少年抑鬱的根源。青少年的心理髮育尚不成熟,而老師們迫於升學壓力,往往只重視應試教育,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懷。老師的一句“你真笨,怎麼教都不會”等語言,都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精神壓力,傷害到學生的自尊。

社會認識不足成為解決問題的“瓶頸”

上海市精神衞生中心的杜亞鬆教授強調: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須引起社會重視。他説,由精神衞生問題所帶來的社會資源負擔的壓力越來越嚴重了,其中包括消耗醫療資源,不能實現完整的社會勞動力。 杜亞鬆教授指出,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由精神衞生問題所帶來的資源浪費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而排在了癌症、愛滋等疾病之前。此外,兒童是明天的希望,他們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未來。問題的嚴峻使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成為亟須解決的公共衞生問題。然而,長期以來,人們要麼恥於談心理問題,要麼認為沒什麼大不了。此外,社會資源配置的不足也是一個瓶頸。相對於全市60萬存在心理問題的兒童青少年,目前從事兒童精神科工作的醫生卻只有10來名,整個中國也還不到100名。問題的提出正有待於我們去正視、解決。

培養孩子六種能力遠離心理疾病

1.瞭解自身特點,培養自我認識能力

孩子往往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瞭解,對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不認識,對自己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不清楚,對將來的目標心中無數。多數情況下是家長和老師讓幹什麼就幹什麼,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缺點,對自己的所謂“短處”產生自卑心理。

如果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在遇到挫折和競爭的時候,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讓他們明白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長處才能培養樂觀健全的個性。即使對成年人來説,正確地認識自我也非易事,所以,首先要懂得客觀評價自己,有客觀明確的生活目標,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這樣才能在快樂的情緒中循序漸進,健康成長。

2.學會傾聽和表達,培養良好人際交往能力

認真傾聽他人談話和意見,使用恰當的語言同他人交流和溝通思想,這種“聽”和“説”的技能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環節。

一些兒童往往在與人交流時,不注意他人的講話或表現出不耐煩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兒童不願意講自己的心裏話,表達自己的時候缺乏自然坦誠的態度,妨礙了與人的溝通,有快樂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煩惱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擔。這樣,由於長期聽不進來,説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天地裏,造成獨來獨往,孤僻苦悶或固執偏激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大人要幫他們在與人交往時恰當地運用言語和非言語進行自我表達,表達自己的觀點、願望和需求,避免誤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結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們懂得要對人採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己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流出現的問題和矛盾,採取寬容、公平、有理有節的處理方式。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與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勵中健康成長。

3.認識情緒,培養緩解壓力的能力

兒童青少年由於生活經驗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對自己的情緒有時難以把握,在遇到困難和矛盾的時候可能不會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造成許多的煩惱和衝突,而長期的情緒壓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礎。因此,要培養他們學會緩解精神壓力,尤其是對一些情緒壓抑的事,要教育他們懂得和學會宣泄和放鬆,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態,不僅從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難時有能力做出冷靜的處理。

4.理解支持他人,培養換位思考能力

在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家長過多的呵護,導致一些兒童青少年往往只關心自己眼前的學習和生活,對他人漠不關心。在這種時候,應培養他們懂得什麼叫理解,什麼叫愛心,在這當中,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上,換位思考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既是一個交友的必須,更是培養健康心理素質的要求。幫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種付出,但卻在這種付出中獲得了“樂”,這是我們培養兒童青少年快樂心情、健康行為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

5.有效解決問題,培養應對能力

每個兒童青少年都生活在社會中,生活在父母、親戚、老師、同學和朋友等許多人中,即使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會遇到一些矛盾和衝突。怎樣有效地解決這種衝突,需要學會應對的技巧和方法。

對兒童青少年來説,他們往往缺乏應對的態度和辦法,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着手解決問題,這樣容易產生苦悶、難過、恐慌等心理問題,長此以往,將使他們處於抑鬱、焦慮之中。因此,應該教育和訓練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應對的技巧,幫助他們認識問題出現和存在的客觀性,幫助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驟,要討論,要協商,要探討,要嘗試。使他們學會主動地適應環境,儘快地從遇到的問題中解脱出來。在解決問題中成長,在解決問題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6.避免攻擊性言行,培養自律能力

兒童青少年之間容易因一點小事產生摩擦和矛盾,輕者鬧意見,鬧不團結,重者就會一時衝動,自覺或不自覺地出現攻擊性行為。如果這種行為得不到有效的矯正和制止,發展下去不僅對他人是一種嚴重的傷害,對自己更是遺患終生。

因此,要培養他們嚴格的自律能力,不為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學會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擊性行為。這既是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質養成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