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高祖劉邦建國後到底殺了多少有功之臣

高處不勝寒,劉邦也不例外,劉邦打下江山稱帝時已經年逾五十,老年的劉邦變得愛猜忌、多疑,甚至不再信任當年一同南征北戰的功臣將領們,尤其是不放心異姓的諸侯,於是有眾多功將紛紛被劉邦殺害。

揭祕高祖劉邦建國後到底殺了多少有功之臣

劉邦上位後,便開始殺害項羽舊部歸降於他的將士,臧荼恐慌下起兵造反,成了首位犧牲的功臣。

第二年,韓信被小人告以造反之罪名貶官入獄,5年後,皇后仍舊心中不甚惶恐,遂將其騙至長樂宮殺害,且慘遭株連滿門抄斬。

此後,劉邦不斷殘害功臣賢將,唯恐其部下為異己叛變,令朝中人心惶惶,當年為其開國打天下的將士們四下尋活路,韓王信生怕自己也難保生命,索性投降於匈奴求一活路,誰知最終還是難逃一死。

同樣因恐懼降於匈奴的還有漢高祖的老鄉盧綰,二人患難與共,在劉邦逃亡時便陪同他直至稱帝,受封為燕王后也是不堪惶恐被逼無奈,最後也是同樣下場被殺害。

最令人心寒的是彭越,他在陳豨反叛時未聽其相勸一同造反而是繼續忠於劉,劉邦聽聞此事後非但毫無感激之心,卻將其剁為肉醬分給羣臣使用,更令人毛骨悚然。

此事一出,英布深知自己也難以倖免,於是一了百了起兵造反,結果劉邦御駕親征將其平定。

正是如此,在漢朝建立後,短短几年時間裏,當初生死追隨在劉邦身旁徵戰的功臣紛紛死在他的手下。

楚霸王項羽何以輸給弱者劉邦

一個出身高貴,力大無比,英勇善戰,一個出身市井,奸猾狡詐,心狠手辣,這樣兩個人競爭同一個位子,前者輸了,後者贏了,這樣的結果讓大部分人都無法接受。但這的確就是項羽與劉邦兩人的寫實。也正因為這兩人的性格,讓後世無數人提出項羽何以輸給劉邦的疑問。

論身份,項羽是高貴的楚國將軍後人,而劉邦卻出身於普通家庭。論勢力,項羽起義時,身邊追隨着一大批謀士將領,而劉邦起義時身邊的都是潛逃的勞役和手無縛雞之力的百姓。從上述這些看來,當項羽要和劉邦競爭時,劉邦是必輸無疑的。那麼最後項羽何以輸給劉邦呢?

事實上,劉邦雖然缺點很多,但也有很多優點,他懂得揚長避短,而項羽正好與其相反。在劉邦率先攻入漢中時,他能制約自己的士兵約法三章。但是項羽卻沒有。每一次項羽攻城的代價都是屠城。所以在當時人眼中,項羽是一個窮兇極惡的人。

除此之外,劉邦面對挫折,能夠嬉皮笑臉。當項羽要殺劉邦父親時,劉邦卻説兩人曾經結拜,殺了他的父親,也就是殺了項羽自己的父親。從這一點看,劉邦抓住了項羽看重面子的弱點,輕而易舉就化解了自己被威脅的處境。

從用人方面來看,劉邦是唯才任用,願意禮賢下士。但是項羽卻是剛愎自用,用親不用賢。但這一點,造就了是的項羽失去了多少機會。不説別的,但就鴻門宴這一次,倘若項羽能不聽項伯而信范增的話,後來還能有劉邦什麼事呢?

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項羽的外界條件好,但自身條件跟不上,而劉邦正好與他相反,這就造成了項羽敗,劉邦贏的局面。

漢高祖劉邦的後代家譜都有誰

劉邦這位當年叱吒風雲,問鼎楚漢之爭的豪傑,創立了漢帝國基業,如此一個龐然大物。它屹立於中國歷史綿延四百多年。劉氏家族在這樣一個強盛繁榮的帝國中生生不息,因此也留下了龐大的劉氏後人。劉邦後代家譜是否還存在?帶着這個問題,許多人踏上研究劉邦後代家譜之路。

劉邦的家譜早已在紛飛戰火中遺失,只能在劉氏家譜中尋找蛛絲馬跡。研究劉氏家譜要從劉姓起源説起。刨根撥盤,劉邦的家族是沒落了不知幾代的商朝唐國,西周杜國,東周晉國的範氏後裔。晉國曆經了六卿大戰,範氏出逃到了秦國。晉國分崩離析後,範氏遷居到魏國當了普通百姓,並改姓劉。再後來,秦伐魏,劉邦先人就遷到了沛豐。

兩漢時期,劉邦後人的遷徙方向主要從沛豐為中心,延伸到長安和洛陽。再向全國各地擴散。這是因為,西漢時期大搞分封制,王公貴族們被賜予封地派往全國,於是形成遍佈全國的劉姓。兩漢結束後,劉姓後人在歷史上的遷移腳步是自北向南。於是有專家猜測,大概是由於魏晉戰亂,唐朝的安史之亂和南宋的靖康之變,才不得不南逃。

劉邦後代家譜中記載的應當是劉邦直系後人。所以必須排除項佗、婁敬和五胡十六國漢皇室被賜予的劉姓,即冒牌劉姓。據説劉邦後人已經遷徙到了日本,以為名叫高橋通泰的日本人經過周密的研究,翻閲日本古籍,找到了劉邦直系後人遷往日本的證據。如果這是真的,要研究劉邦後代家譜,必須去日本一趟了。

漢高祖劉邦的詩詞水平

劉邦作為一代君主,其所作《大風歌》作為極具代表性的一首詩歌將他的心境、豪情、憂慮表現的淋漓盡致。

該詩是少見的用三句構成的詩歌,是劉邦稱帝后平定英布叛亂返程中路過沛縣所作,故地重遊表現了漢高祖已經完全不同的心境。

全詩三句,每一句都是氣勢恢宏,高度凝練,表達了其不同時期的境況、心態。第一句不直接寫戰場殺敵的恢宏壯氣,而是通過描寫狂風、捲雲來暗喻這場廝殺的觸目驚心與激烈。

第二句,劉邦用了一個威字來表明自己爭霸天下、羣臣俯首的威嚴與豪情氣概,也展現了高祖榮歸故里的大義凜然與榮耀威風。將二句結合,也寫明瞭劉邦認為其今日能夠衣錦還鄉全在於自己在羣雄競逐的形勢下一舉奪得天下稱帝,表明了自己幸得機遇的眷顧,也從側面説明了或許他稱帝統一天下是上天註定的安排。

然而第三句,是劉邦直抒胸臆的表達,表明了他對賢臣的渴求,他認為作為天子要一統天下,還必須要有勇士為其守護國土,而他為能否得到這樣的賢臣良將感到憂慮。這一句表明了他並沒有深陷在自己對於成功的喜悦中,而是敍述了取得勝利之後內心的另一種擔憂與顧慮。打江山固然不易,然而守住江山更難,這一句將高祖居安思危的心思描寫得淋漓盡致,為了不使自己與將士們拼死打下的江山有朝一日流入他人之手,因而更為擔憂此後該去哪裏尋找守江山的勇士。

全詩既表達了自己對於江山的躊躇滿志,也抒發了對於未來的焦灼和惴惴不安,這是來自勝利者的悲音,伴舞而唱,慷慨泣淚。

著名歷史人物劉邦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劉邦,生於秦朝,後參與起兵抗秦,攻佔關中得秦王投降,秦朝覆滅後在楚漢戰爭中勝出,最終稱霸天下,是漢王朝的開國君王,一生經歷了秦、漢兩個朝代。

劉邦早年間是個不務正業的二流子,後來在沛縣當上了泗水公,恰逢陳勝武廣起義,劉邦在押犯人途中將人放跑,索性自己帶着幾個跟從他的人開始逃亡。

後來劉邦拿下了沛縣,又攻下附近的豐縣,具備初步的力量集團,手下願意跟從於他的賢人也不少。劉邦投靠了項梁後,深受賞識與重任,此時的楚國力量逐漸壯大,項梁卻去世了,熊心繼位,派劉邦和項羽兩路抗秦。

項羽雖然實力強大,為人驍勇,但劉邦在眾謀臣良將的協助下,早先一步打入關中獲得秦王投降,但由於此時的實力尚未能與項羽抗衡,於是雙手將咸陽奉上。在隨後的楚漢相爭中,劉邦把握時機,趁項羽平定齊國分身乏術一舉拿下關中,幸得手下賢人眾多,在雙方交戰的過程中,以弱敵強逐漸反敗為勝,最終打敗項羽稱霸天下。

而後,劉邦統一全國,建立漢王朝,將都城設於長安,就是歷史上的西漢,與後世劉秀建立的東漢合稱為漢朝。

劉邦上位後,在政治制度上主張休養生息的寬鬆舉措以治理天下,讓戰爭時期的將士們都回家休息,取消了他們的徭役負擔。在經濟上,劉邦發展農業,修復社會經濟,鞏固專制統治,穩定民心,也奠定了漢朝寬容大量的思想基礎,是漢族與華夏文明的奠基開拓者。

霸王項羽和高祖劉邦誰是英雄

項羽劉邦誰是英雄,這是中國幾千年來不變的最大的爭端之一。很多人喜歡項羽的重信重義,反感劉邦的小人嘴臉;但很多人卻認為劉邦忍辱負重,項羽剛愎自用。這樣截然相反的意見,一直都是歷史上爭執的主要觀點。

項羽是西楚霸王,一生驍勇善戰,他最大的敗筆就是沒有在鴻門宴殺了劉邦,最後反被劉邦逼得自刎。而劉邦曾被項羽封為漢王,出身市井,身份低微,但其知人善用,能屈能伸,所以最後成為起義軍中最大的贏家,建立了漢王朝。那麼項羽劉邦誰是英雄呢?

認為項羽是英雄的人,喜歡他的氣節。最著名的應該就是宋朝的女詩人李清照。她的“夏日絕句”成為多少支持項羽的人引經據典的語句。項羽身上不止是自身的英雄氣概吸引人,他與虞姬的故事為他吸引了許多女性的支持者。

支持劉邦的人,喜歡他能屈能伸,忍辱負重的胸襟。他能僅在幾人保護下前去項羽的地盤赴鴻門宴的勇氣用感染了多少人。他從小市民走到了漢高祖這一路的歷程又為他吸引了多少和他一樣有着出人頭地夢想的青年。

項羽劉邦誰是英雄這個話題被中國歷史上多少人爭執過,雖然歷史功過會被時間證明,但是幾千年下來,他們兩人的人物形象至今還是沒有一個定論。因為兩派的意見完全相反,不能和解。而支持兩派的人都很多,所以也不存在哪方勝哪方敗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