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想要奪取天下 為何還盡力輔佐周成王

《荀子·儒效》和《淮南子·記論訓》都説,周公想要奪取天下。清代王念孫《讀書雜誌》解釋説,周公想要得到天子的皇位。《禮記·明堂位》和《韓詩外傳》卷三又稱:周公想要坐上天子的位置。《尚書·大傳》更明確指出,周公身居要位,管理着天下的國事。據今所考,《尚書·大誥》中的“王”把文王稱為“寧王”,也稱作“寧考”。“考”,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文王的兒子是周公,文王的孫子是成王,所以只有周公才能稱文王為“考。”《尚書·唐誥》又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周公的同母弟是康叔,“封”即為康叔之名。《康誥》中的王對康叔稱“弟”,顯然這個“王”又是周公。據上述條件可知,身居王位的周公的確自稱為王。

周公想要奪取天下 為何還盡力輔佐周成王

為什麼周公會僭位稱自己為王呢?根據《尚書·金》的記載,周公曾對太公、召公説:“我不管理國家,我沒有辦法告慰我的先王。”眾所周知,武王死後,國家還未統一東方,這就有待於讓自己的子嗣完成統一大業。由於成王尚年少,不能擔負起這個重任。周公經過深思熟慮,覺得如果自己不稱王,則各諸侯就會造反,先王的統一大業將毀於一旦,自己死後無法向先王交待。

《荀子·儒效》也説,周公“履天子之籍”的原因是“惡天下之倍(背叛)周”。的確,由於剛創下基業,政局不穩定,成王年幼無知,還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如果想鞏固新生政權,就需要經驗豐富的君主。其實,武王在臨死前也想把王位傳給周公。

《逸周書·度邑解》記武王曾稱讚周公為“大省知”,認為只有周公“可瘳於茲”,能穩定周初的政局,因而主張“乃今我兄弟相為後”,應該由弟來繼承王位。當武王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周公時,周公“泣涕共手”,即感激又害怕,並説自己不能這麼做。

這足以證明,周公並不是想篡權奪位。故《韓非子·難二》説:“周公旦假為天子七年。”他也只是代替成王打理國事,等成王長大再主動交出權位。《漢書·王莽傳》載,羣臣上奏説:“周公掌握大權,那麼周朝就有道,且王室安穩,如若不然,周朝就有滅國的危險。”正因如此,周公才以天子的身份,對眾多的大臣發號施令,常常稱為天命。很明顯,周公是為整個江山社稷作打算,才會“假為天子”。

但是,有些史料對此還有另一種説法,《荀子·儒效》記載説,周公屏除成王而繼接武王來治理天下,有人説“偃然固有之”,這怎麼不是想篡位呢?《史記·燕召公世家》又記當時“召公疑之”,《魯周公世家》也記載周公對太公、召公解釋過這個問題。

召公、太公都是賢明之人,如果當時周公安分守己,怎麼都懷疑他呢?特別是管叔、蔡叔他們都害怕周公的所作所為對於成王會有很大的威脅,所以才會發生暴亂。看着管、蔡的表現,足以證明他們對周王朝的忠心。關於管叔、蔡叔“受賜於王”、“開宗循王”之事,在《逸周書》中的《大匡》、《文政》等篇中都有記載。所以顧頡剛曾説:“他們二人確實是武王的好助手。”周公運用計謀讓他的哥哥按照“兄弟相為後”應該繼位的管叔到京城以外的地方做官,又在管、蔡發動暴亂起兵東征殺死了他。

關於周公究竟是為了周王朝的江山社稷而正大光明的代為執政,還是因為耍盡手段要篡權奪位而沒有得逞的問題,要想在現今大量紛繁複雜的歷史古籍中找出答案,還存在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