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宰相湯思退生平簡介 湯思退是怎麼死的

湯思退(1117年—1164年),南宋宰相,字進之,號湘水,浙江景寧湯氏第七世祖。據《湯氏宗譜》記載,湯氏二世祖永高於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劍川石笏,即今龍泉市八都鎮瀑雲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湯高由此徙龍泉縣龍門鄉湯侯門村,民國年間,該鄉被劃歸雲和縣,現已變為庫區,沉沒仙宮湖中。所以湯氏稱自己系處州龍泉人。

南宋宰相湯思退生平簡介 湯思退是怎麼死的

宋紹興十五年(1145)考取進士,同榜復中“博學宏詞”第一名,任龍泉鄰縣——建州政和縣令,後又考取博學宏詞科第一名,任祕書省正字。紹興25年(1155),升任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秦檜病危時,召見參知政事董德元和湯思退,囑咐後事,各贈黃金千兩。思退“慮其經我期其死”,不敢接受。宋高宗聞知,以為思退不是秦檜朋黨,升任同知樞密院事。紹興27年(1157)升任尚書右僕射,兩年後改任宰相左僕射。紹興三十年冬,侍御史陳俊卿譴責他“挾巧作之心,濟傾之術,觀其所為,多效秦檜,蓋思退致身,皆檜父子恩也”,於是思退被免去相位。孝宗隆興元年(1163)北伐失敗,孝宗再任思退為相。金元帥紇石烈志寧遺書宋廷,索取海、泗、唐、鄧四郡,思退主張割棄四郡議和。隆興二年,右僕射張浚上奏反對議和,請求遷都建康,以圖進兵,孝宗准奏,傳諭制止議和,思退深為不安,上疏力辯,排斥主戰派張浚,致使張浚被罷官,死於謫途。孝宗則命思退修書,答應將四郡割給金。不久金又挑起戰事,孝宗甚為後悔,下令抵抗,並命思退督江、淮軍,思退推辭。金兵自清河口渡過淮河,宋軍節節敗退。朝野強烈譴責思退議和撤備之罪,思退被罷官,在貶往永州途中,憂悸而死。

南宋宰相湯思退生平簡介

生卒:湯思退(1117—1164年),字進之,號湘水,又號敏齋。世居青田縣城西門。

學歷:南宋紹興十五年登進士。

經歷:任福建建歐、政和縣縣令,任祕書省正字、端明殿學士,後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升尚書右僕射,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升任左僕射(宰相)。

湯思退為青田縣城西門人。父明湯舉,是北宋政和二年 (1112年)中進士。育有兩子,長子為湯穎,次子為湯碩,為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中進士。

湯思退少年時在處州(今麗水)南明山寺僧房讀書,28歲登南宋紹興十五年,中進士,任福建建歐政和縣縣令。後應殿試,中博學鴻詞科第一名,任祕書省正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六日,由禮部侍郎升端明殿學士,首籤書樞密院事,權兼參知政事。湯思退為人圓滑,善於察言觀色,在政治上依附丞相秦檜而青雲直上。秦檜病然時,召參知政事董德元和湯思退至榻前,囑以後事,各贈黃金千兩。湯思退‘慮其以我期其死,’終不敢受此銀。宋高宗文致詞時,知思退非秦檜朋黨,仍寵信於他。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升為尚書右僕射,同年章事兼提領實系院評定,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升任左僕射。

當時,南宋朝廷議和、撫金兩派鬥爭十分尖鋭,金國臣民對前丞相秦檜陷害岳飛,賣國求榮的行徑怒生載道。秦檜一死,舉國上下人心大快,推崇湯思退為丞相,都在熱烈希望他權集一時的新丞相能革新政治,振興宋室,能北上抗金,收復失地。然而,湯思退執政後,在政治上保守求穩,不思進取,認為國力衰弱,不宜戰爭,以保境息民為由,推行議和妥協政策,使有志於抗金的愛國將士大失所望。

湯思退是怎麼死的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三月,湯思退為了排擠右丞相,力主抗金的愛國將領張浚。宋高宗聽信讒言,下旨將張浚革除,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縣)。紹興三十年(1160年),金兵三十餘萬大舉南侵,長驅直入。同年十二月,湯思退為侍中御使陳俊卿所彈劾,被罷去相位。隆興元年(1163年),宋孝宗即位後,又用主戰派張浚,出兵北伐抗金。但不久在符離(今安徽宿縣北)失敗,主和派羣起攻擊張浚,宋孝宗抗金的決心隨即動搖。

是年七月,孝宗再任湯思退為相兼任樞密院事。金元帥紇石烈志寧遣書三省、樞密院、索取海、泗、唐、鄧四羣。湯思退卻割四羣議和。右僕射張浚再次罷官,死在貶謫途中。湯思退除了心腹大患後,為急於促成金、宋停戰和好,密令王之望、龍大淵拆除軍備。並派魏杞去金廷議和,將反對撤兵割地的二十多名官員逮捕下獄。

十月間,金國再度發兵南侵,宋軍毫無準備,節節退敗,楚、濠、滁等州相繼陷落。朝中大臣羣情激憤,紛紛譴責湯思退撤兵議和之罪。湯思退被罷官貶至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太學生張觀等七十二人聯名上書,以‘奸邪誤國’罪名,去斬湯思退、王之望、尹穡等人。隆興二年(1164年)十一月,湯思退途徑信州(今江西上饒西北),聞此消息憂悸而死,終年48歲。

湯思退死後,宋孝宗以‘歧國公’葬處州東鄉風化村(今青田縣陳山埠與麗水交界處)。

湯思退一生博學多才,詩書畫兼佳。他的《菩薩蠻:水月寺》詞,被選人清朱彝尊編的《詞綜》內,成為傳世的宋詞佳作。今《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説他‘工書’,王士貞藏宋賢遺墨中有其手跡。他行世的著作《永佑陵迎奉錄》十卷,《宋史》藝術雜誌有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