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面對羅馬教廷為何批示 西洋人為小人

對於天主教我們知道他在西方的勢力非常龐大,歐洲的國王在中世紀登基什麼的都需要教皇來主持,而且還組織過三次大規模的十字軍東征,明着説是聖戰實際卻是搶奪財富。之後還出現了影響深遠的聖殿騎士團可以説教會是既有錢又有人,而且還奴役着人的信仰。而教皇一詞僅僅是近代對他的一種尊稱,並非塵世間的皇帝,教皇其實就是教會的大祭司。是組織盛典的最高神職人員。

康熙面對羅馬教廷為何批示 西洋人為小人

對於教職人員來説他們就是天主教的衞道士,除了信仰上帝其他的都是異端。想想當初提出地心説的哥白尼,和因傳播日心説而被教會燒死的布魯諾,這都是異端。

當西方傳教士帶上帝的福音書萬里迢迢來到中國之後,因為明末清初的中國還是非常富裕強大的所以當時的傳教士利瑪竇以學術作為東西文化的一個橋樑,用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繪畫藝術引起士大夫直至皇帝等統治階層人物的支持,在天主教教義和儒家學説之間尋找相同的地方求同存異,合儒、補儒,以此來適應中國習俗的方式傳教。這種傳教方法就是“適應策略”,它的核心就是尊重中國文化、適應中國文化,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這兩種不同的文化之中尋找具有同一性的地方、作為一個契合點。

初期這種方法非常奏效,而康熙皇帝看到西方科學技術的先進也非常大膽起用傳教士,利用他們的知識為朝廷服務。而且還給當時的傳教士授意高官,可以説效果非常好促進了中西文明的交流。郎世寧就是很好的一例,他的油畫就得到了皇帝的認可而且在中國混的有聲有色。但等利瑪竇翹辮子之後耶穌會內部就產生了爭議。爭議的焦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天主”和“上帝”是否和拉丁文的Deus意思是否一樣?敬天、祀祖、祭孔是不是偶像崇拜和迷信活動?剛開始還只是爭議可到了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擔任福建代牧的法國傳教會士顏當突然下令,禁止轄區內的中國教徒祀祖敬孔。

不讓中國教徒祭祀祖先敬拜孔子認為這是迷信活動,有違教令。為此康熙尤為重視東西文化之間的和睦,多次同教會頭腦人物交流説祭祖是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和紀念,而且明確指出:“中國之行禮於牌,並非向牌祈求福祿,蓋以盡敬而已。並且先後派兩隊人馬遠赴羅馬教廷求證教皇真實意思,教皇非但不理還扣押了派來的使臣。而康熙帝還非常天真的在等待着羅馬教廷的回信並多次詢問有西洋消息麼?

1720年,教皇特使嘉樂抵華。康熙帝一直將他當作貴賓對待,多次接見他,與他進行説理與辯論。康熙帝對待因禮儀不同而引發的爭端表現出極大重視,不願意因此而造成中西方的決裂。

1721年1月,傳教士將教皇的禁令翻譯成中文,呈給康熙皇帝看。這下康熙皇帝總算看明白了,閲後憤怒地批示道:“覽此告示,只可説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國之大理。……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從此,康熙帝對教會的政策發生了巨大轉變從開始的寬容換成了禁止。

康熙雖表面禁止傳教但實際上只要有一技之長或持有表面身份的信票的教士仍可在華。在此不得不説康熙罵天主教狹隘是對的,在中國三教九流皆可容得他教信仰,而當局政府也未強迫,換作天主教之後卻成了異端邪説。

到近代日本侵華之後日本扶持末代皇帝溥儀建立偽滿政權,而羅馬教廷在未經當時的國民政府同意的前提下便承認了偽滿政府的合法性。而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而康熙帝當初罵西洋人為小人,對錯就讓後世的各位讀者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