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餓死宮中為何無人知曉

齊桓公簡介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餓死宮中為何無人知曉

齊桓公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君主,他雖然生在春秋時期,稱不上皇帝,但是他的功績名聲比起日後的很多皇帝都要更勝一籌,他在中國古代是明君的象徵,而且他任用管仲最後稱霸天下的事情更是得到了無數人的尊重。

齊桓公畫像

齊桓公時姜太公的後人,是齊襄公的弟弟,當年齊襄公繼位之後,齊國混亂,管仲等人保護着公子糾去了魯國,而齊桓公小白就由鮑叔牙帶着去了莒國,之後齊襄公備受喜愛人殺死,齊國內亂,討論着新立國君,而當時齊國內部的貴族就看上了小白,所以就讓他速度回國,而在魯國的公子糾也招人刺殺小白,最後小白技高一籌,先一步回到了齊國,登上了國君之位。

齊桓公上位之後不計較當時的一箭之仇,赦免的管仲,任用他為丞相,兩人合力整頓國家的內政,發展齊國的軍事實力,使得齊國的國力大大增強,同時東征西討,在上位之後幾次發動戰爭,威震四方,並且後來在葵丘之盟上徹底奠定了自己春秋霸主的名號,之後齊桓公就開始走下坡路,當時的他已經是60多歲了,在6年後管仲病逝,好幾個跟着齊桓公一路走來的老臣也相繼離世,齊桓公又年老多病,親信奸佞小人,最後被手下的人給害死。

縱觀齊桓公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具備一個做大事的人的基本素養,他能夠任用賢能,心胸足夠開闊,雖然個人的能力品德未必很好,但是能夠聽得進勸説,所以最後還是成就了霸業。

齊桓公叫什麼名字

齊桓公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在當時和歷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響力,他的率先稱霸也是拉開了春秋戰國霸主跌出的序幕,受到了很多後世人的稱頌,那麼這個偉大的齊桓公叫做什麼名字呢?

齊桓公雕塑

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後代,姓姜,名小白(沒錯,你沒看錯,赫赫有名的齊桓公就是這麼一個有趣的名字。)話説古代人取名字很多時候還是比較隨便的,也不像是現在這樣“小白”幾乎已經成為了人類的好夥伴的專用名字,在那個時候,他的父母給他取這麼一個名字估計是希望他德行美好,真誠善良吧。

話説小白同志他早年的時候被送到了莒國,後來在前任齊國君去世之後回到了齊國,在和哥哥公子糾的爭鬥中獲得了勝利,這一段就不得不誇獎一下小白的機智了,當時小白各方面都是不佔優的,本來雙發誰先回到國內誰就有優勢,而公子糾派了管仲刺殺小白,小白裝死逃過一劫騙了管仲和公子糾,就在公子糾優哉遊哉前往齊國的時候小白日夜兼程比公子糾先一步到了齊國,獲得了齊國上下的支持。

後來齊桓公小白在一羣能臣的幫助下治理國家,大肆改革,使得齊國國力大增,同時積極外交,提升齊國的國際影響力,使得齊國的威名傳揚開來,並且以“尊王攘夷”為名,佔據天下大義的名分,這樣即使發動戰爭介入別國內政也有了一定的藉口,最後在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之後,成功的成為了天下的霸主。

齊桓公之死

齊桓公一生霸氣沖霄,威震一世,誰能想到晚年的時候齊桓公竟會如此淒涼,甚至淪落到被人囚禁活活餓死的地步,那麼齊桓公究竟是怎麼死的呢?又是為什麼會落到這麼一個悲慘的下場呢?

齊桓公晚年被小人矇蔽

齊桓公前半生可以説是英明神武,但是就像絕大部分前半生豐功偉績,到了晚年卻晚節不保的人一樣,齊桓公到了晚年也要幹出點讓人驚歎的事情來。晚年時候的齊桓公不再像年輕時候那麼英明神武,開始變得昏聵無能,而且隨着管仲的身死,一大批老臣也相繼去世,齊國上下竟然短時間內沒有了丞相的人才,於是奸邪小人開始趁機作亂,易牙、豎刁等人受到了齊桓公的重用。

這些人和齊桓公的感情其實也不差,其中易牙和齊桓公的交情甚至讓人毛骨悚然。據説當時齊桓公一次無意間跟易牙説到自己這一生什麼美食都吃過了,但是唯一沒有吃過的就是嬰兒肉,本來只是隨口一説,無心之談,但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易牙把這話記下了,回家之後把自己的剛出生沒多久的兒子給清蒸了送給了齊桓公,這也讓齊桓公更加信任他,但試想這麼一個為了自己取悦君王能夠殺死自己兒子的人怎麼能夠算得上是忠臣呢。果然後來齊桓公老了,管仲等人去世以後,易牙和其他的一些奸臣聯合起來把齊桓公“請”到了一個小房子裏,監禁着他,而他的兒子們都忙着爭奪皇位根本沒工夫管他,所以曾經叱吒風雲的齊桓公竟然在這麼一個小黑屋裏面活活餓死了。

齊桓公的故事

齊桓公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霸主,他的一生有着很多有趣的小故事,這裏就簡單的為大家介紹其中的幾個故事。第一個是他當年在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以後,幫助遠在北方的燕國擊敗了山戎的侵略,並且一路打到了孤竹之地。並且因為這塊領地太遙遠就把它讓給了燕莊公,因此得到了諸侯們的信服。

齊桓公的故事書

齊桓公能夠得以開創霸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選賢舉能,這裏小編就不説那些説膩了的和管仲“相殺相愛”的故事了,轉而説一下他招賢的時候發生的一件趣事。據説當年齊桓公非常重視有才能的人,在管仲的輔助下齊國日益強盛,齊桓公覺得只是一個管仲就讓齊國發生這麼多的變化,那麼要是有更多的人才就會更好,於是讓手下的人在宮殿外面燒起火把,壯大聲勢,招攬賢能,但是整整一年都沒有人來,齊桓公非常尷尬。

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個鄉下人希望求見齊桓公,手下人就問他有什麼本事,他説:“我會背乘法口訣表。”手下人報告了齊桓公以後,齊桓公自己都覺得可笑,就讓手下人讓他回去,但是那個鄉下人説:“大王你這麼鼓搗了一年了,還沒有人來求見,是因為那些人害怕自己的才能達不到您的要求,現在如果我只是會背誦乘法口訣表就能夠得到您的禮遇,那麼天下的賢人就會知道你的誠意,紛湧而至。”聽到這,齊桓公覺得他説得非常有道理,就隆重的接待了他,很快各地的能人志士都前來投奔。這個故事和“千金買馬骨”接近,顯現了齊桓公的用人氣度。

齊桓公飲酒醉

齊桓公其實算不上那種非常兢兢業業的君主,他其實也很好色,很貪玩,也做過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據説有一次,齊桓公就因為自己喝酒喝的太多了,有點昏了頭,不知道什麼時候把帽子給丟掉了,齊桓公覺得這是一個恥辱,就不肯上班了,連着幾天沒有上朝

君王三天不早朝,管仲這個丞相就坐不住了,找到齊桓公説:“這不僅僅是大王您的恥辱啊,您為什麼不頒佈政令來洗清恥辱呢?”齊桓公一聽很有道理,就順着管仲的意思,決定開倉放糧,救濟貧苦的百姓,還把那些罪行較輕的犯人給放了。因此齊國的百姓都得到了優惠,以至於幾天之後,百姓們紛紛感歎為什麼大王現在不丟帽子了啊!

對於齊桓公和管仲這個做法,有人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覺得齊桓公這樣的做法在那些不明事理的人那兒是洗刷了恥辱,但是對於那些個君子賢人來説卻是增加了恥辱。如果齊桓公之後的所作所為不符合道義,那麼齊桓公的所作所為就沒有起到洗刷恥辱的作用,但是如果齊桓公做的事情符合道義,那麼以前不做非要在丟帽子以後做,這樣丟掉的就不是帽子,而是道義。

而且這樣的做法其實是不合適的,為了洗刷恥辱開倉濟民,這是賞賜沒有功勞的人,釋放罪輕的人,這是刑罰不嚴、不懲罰罪犯。賞賜無功之人會讓天下的百姓抱有不勞而獲的想法,而不懲罰罪犯更是會讓百姓對於小罪不再重視,容易犯法,這些都很容易導致禍患,怎麼能説是在洗刷恥辱呢?

齊桓公見東郭先生

在《新三國》中,劉備曾經説過“齊桓公見東郭先生,五次才見到。”很多看過的小夥伴都覺得很扯,東郭先生不是和蛇的故事嗎?怎麼會和齊桓公扯到一起呢?那麼就由小編來為大家闡述一下這家事情。

齊桓公畫像

其實《新三國》裏面的對話出自《三國演義》劉備這麼説:“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並沒有提到東郭先生,而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東郭野人”,那麼這個“東郭野人”又是誰呢?

根據史書記載“東郭”這個説法出自姜姓,也就是出自齊國,據説當時齊國的士大夫們根據居住的東郭、西郭、北郭來稱呼人。而現在很多人認為這裏所説的“東郭野人”就是桓公時期的齊國五傑之一東郭牙,在齊桓公任用管仲的時候管仲就説了自己雖然才能出眾,但是如果説到盡忠進諫、不屈不撓卻不如東郭牙,因此求齊桓公親自出馬請他出山。這個大概就是劉備所説的“齊桓公五見東郭野人。”

後來東郭牙果然成為了齊桓公的重要大臣,幾次進諫,據説當時齊桓公曾經想要攻打莒國,本來這是隻有齊桓公和管仲知道的事情,但是卻讓齊國上下的人都知道了,觀眾因此懷疑是東郭牙傳出去的,就質問他:“你是怎麼知道的。”結果東郭牙提出了一種“三色説”認為可以從一個人的容貌表情看出一個人的想法,他説自己是因為看到齊桓公面向東南,大口張開,絲毫不掩飾就得治對於莒國有想法,而莒國曾在齊桓公還沒有登位的時候幫助過他,所以不應該攻打它。

齊桓公逐白鹿

一般來説,小説電視劇裏面的主人公就能夠經常碰到老爺爺來指點他們,齊桓公也就像是主角一樣,經常在外面碰上老人家,比如他追一隻鹿遇到一個“愚公”的老人指點了他應該整頓吏治,這次出去又是追一隻鹿,又碰着了一個老人

話説這一天齊桓公趁着天氣好出去打獵,遇上一隻白鹿,就一直追着去,追到了麥丘,看到了一個滿頭白髮的老人家,齊桓公看到老人家就問:“老人家多大了啊?”那人回答説:“83了。”在那個時代83歲很長壽了,於是齊桓公感歎道真長壽啊。於是就和老人家坐下來喝喝酒什麼的,喝着喝着,齊桓公説:“老人家您祝福我一下吧。”於是老人家用自己的方式祝福齊桓公,第一句是“讓我的國君更加長壽,金銀都不足為貴,只有百姓更加珍貴。”齊桓公聽了覺得説的很有道理就讓老人話再説一句。

老人家接着説:“讓我的國君能夠好學且不恥下問,手下都是賢者能臣。”齊桓公覺得這個老人家肯定是來指點自己的就説再來一句,於是老人家又説了:“希望百姓能夠不得罪君王,君王也不得罪百姓。”齊桓公覺得這句話説得不如前兩句有水平,就請老人家換一句,但是老人家哭着説:“這句話比前兩句更加重要呢。百姓得罪了君王,還有為他開脱的,君王得罪了百姓現在都沒有為他們辯解的啊。”聽到老人家這麼情真意切的話,齊桓公覺得自己能夠碰上這麼一個智者,真是天大的福氣,於是舉薦他為官,而齊桓公能夠稱霸天下,不只是因為管仲,也是因為這次的遭遇啊。

齊桓公好服紫

齊桓公好服紫是一則出自《韓非子》的經典寓言故事,這則故事中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霸主齊桓公的一個小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闡述了上位者的言行舉止對於下面的人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告誡當權者應該謹慎行事。

據説齊桓公很喜歡穿紫色的衣服,所以全國上下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齊桓公一出門整個世界都紫色的,時間一久他的臉色也“紫”了,而且當時在齊國五匹沒染色的布都換不來一匹紫色的布。齊桓公終於審美疲勞了,覺得這種現象非常不合適,所以就問他的心腹管仲:“我喜歡穿紫色的衣服,現在紫色的布這麼貴,這個城市的人依舊還喜歡穿紫色的衣服,該怎麼辦呢?”

管仲知道齊桓公想要讓國家裏的人不再這麼執着於紫色的衣服,於是就對齊桓公説:“你可以試着不穿紫色的衣服,並且對身邊的近臣説不喜歡紫色衣服的味道,這樣就會好的。”齊桓公照做了,果然沒兩天,全國上下就再沒有人穿紫色衣服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公眾人物,尤其是國家的領導人物,他的喜好對於下面的人,對於老百姓們會產生多麼巨大的影響,所以作為一個領導人物或者説像是現在的藝人這樣的公眾人物,必須對於自己的言行負責,必須充分考慮到會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一言一行必須謹慎,否則不只是容易招來網友的謾罵,要是有不合適的舉動被崇拜他們的人學了,影響也是極其惡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