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歷史上的包拯真的破案如神公正廉潔嗎

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時期的名臣,他的公正廉潔是眾所周知的。包拯鐵面無私、公正清廉、剛正不阿,並且非常英勇果斷,勇於為百姓們打抱不平,同邪惡的勢力進行抗爭,因此有“包青天”和“包公”的稱呼,後來人們又將他作為神明來進行崇拜,有人覺得他是文曲星的轉世。

揭祕歷史上的包拯真的破案如神公正廉潔嗎

包拯出生在鹹平年間,在天聖五年的時候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的知縣。但是由於雙親年邁不願出遠門,包拯選擇辭官奉養雙親。幾年之後,雙親相繼離世,包拯在墓旁築起了草廬,遲遲不願離去,同鄉父老多次來勸慰。很久之後,他才接受了吏部的調選,去擔任了天長的知縣。

慶曆元年,包拯又被晉升為端州的知府,後來又升任了殿中丞。端州出產硯台,許多官吏權貴趁着進貢的期間來斂取硯台。包拯下令要求製造硯台的數量只要滿足進貢就好,他在任職的期間沒有拿一方硯台。不久之後,有被封為監察御史裏行,改任監察御史。當時張堯佐仗着自己的侄女是貴妃便有很多的職位,包拯認為他應該辭去其中的職務。在包拯再三的輕奏下,張堯佐辭去了宣徽使、景靈宮使的職位。包拯還曾經出使到契丹,與典客進行了交談,最後使得典客竟然無言以對。

之後又先後擔任過判官,轉運使等職務,後來又受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多次向皇帝諫言,請求皇帝免去由內廷施捨的恩賜。

包拯二三事

包拯為人公正廉潔、鐵面無私、做事果斷,敢於為百姓們打抱不平,因此有“包青天”或者是“包公”的稱號。後來人們又將他奉為神明來進行膜拜,由於民間傳他是黑麪的形象,因此也稱他為“包黑炭”。在文言文《包拯二三事》中,主要寫了關於包拯為人處事方面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具體的內容。

文章首先是講了包拯所做的的官職。包拯活到六十三歲,在他的一生中,先後做過很多的官職,比如像知縣、知州、轉運使、知諫院等等,曾經還出使過契丹。在端州做郡事的那幾年,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為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讚賞,所以在京師等地就不用説了。包拯的“清心直通”是他做官的宗旨,他用這個要求別人,當然更多是要求自己。

之後又講了包拯為官清廉的小故事。包拯對待犯法的人,即使是自己的舅舅也不例外。包拯在故鄉當知府,他的舅舅犯了法,他一點都沒有講私情,按照法令秉公處理。曾經擔任荊州南路,發現轉運使王逵對百姓特別刻薄,又殘害了很對百姓,於是包拯通過連上七次書終於讓王逵免去了職務。

最後是講包拯生活簡樸的故事。包拯在當官之後,雖然身份比較尊貴,但是他所穿的衣服,所用的器具都跟老百姓一樣。對於那些貪圖利益,不顧百姓死活的官員他是最看不慣的。

包拯的品質

包拯的品質不用多説想必世人也是知道的。他的品質可以用范仲淹的一句話來概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忠君愛國,以人為本,剛直不阿,清廉不屈,以身作責,不怕權勢的威脅。真是這些優秀的品質才讓後世之熱所緬懷。他從來不會阿諛奉承,拍上級的馬屁,也不會動用小心思騙取上級的的歡心,更不會為了一己利益而騙取百姓的金錢。對於這樣貪贓枉法的官吏,他主張要罷掉他的官,革掉他的職,讓他永遠遠離朝廷。

包拯的忠君愛國體現在他向皇上呈上的奏摺裏,裏面的每一句話都承載着包拯想把國家治理好的願望,比如願陛下遵而行之等句子。他為國家社稷着想的心思融在每一個奏摺裏,想必皇上也能夠明鑑。在包拯的心中除了國家,還有百姓,用現在的話説就是為人民服務。沒錯,包拯正是將這句話付諸行動的實踐者,所謂從理論到實踐,正是這個道理。北宋中期,政治腐敗嚴重,官吏貪污的時間屢見不鮮。老百姓被官吏壓迫得生活不能自持。包拯把這個問題看在眼裏,於是直接上奏皇上,請求薄賦税,改鹽法等。他對人民的疾苦表示深深的同情。至少他在自己的崗位上已經做到盡力而為了。

有着剛直不阿品質的他不害怕權貴。他寫過一首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先哲有遺訓,毋貽來者羞。”大致的意思也就是做官的話就要做好官,千萬不要留下不好的方面,被世人唾棄。這也是伴隨包拯一生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