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又懶又傻的皇帝怎樣救回了瀕死的大明朝?

大明隆慶元年(1567年),是一個明朝人記憶中,景況極度殘酷的年頭。這年的困難程度,以這時的五品學士,幾年後鐵腕強人張居正的晚年回憶講:曾有異於漢唐末世乎?從遼東到甘肅,韃靼土蠻騎兵動輒十幾萬人,組團打砸搶燒,從江西到廣東,不是民亂就是海匪。還有水旱地震等自然災害組團鬧,中央的錢糧儲備,最窘只夠用三個月。裏裏外外,山窮水盡。這類事情,每一件單拿出來,都可以和六十年後的明朝崇禎末世比慘。但在當時明朝好多大臣眼裏,最令他們絕望的,卻是大明朝的新皇上:隆慶帝朱載垕。這位三十歲的青年帝王,上任沒多久,就展現出一個令羣臣涼水澆頭的形象:又懶又傻!

這位又懶又傻的皇帝怎樣救回了瀕死的大明朝?

一:極品新皇帝

在登基之前,身份為“裕王”的隆慶帝朱載垕,是個深得同情的苦命人。

他的父親嘉靖帝,性格深沉猜忌,對兒子也百般提防,連母親康妃病故,作為兒子哭求為母守孝,都被父親下旨喝罵。因此也養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情。

特別心酸的是,雖説十六歲就受封了“裕王”,卻活得一度窩囊。連户部管宗室俸祿發放的小官,都敢隨意拿捏他,堂堂王爺竟常要舉債度日。

在登基早期,這位出名的苦人,也一度工作努力。每天準時參加朝會,脾氣還很好,比起他那位小心眼的父親嘉靖帝,簡直堪稱暖男。且雖然説話不多,卻簡單一兩句,就能把大臣説得感動。如沐春風的形象,很快美名遠揚。

可就在大臣們的振奮中,這位暖男不知不覺就變了。

朝會很快去得少了,好不容易出席,大臣正吵得血脈噴張間,卻只見皇帝陛下雙目放空狀,痴痴望着遠方。於是多次重大會議,就在他這雕塑般思考人生造型裏尷尬收場。火燒眉毛的麻煩,都是甩手叫大臣們自己辦。一次閣臣李春芳,捧着奏摺一路追進寢宮,都沒請示出半句準話,連累帶氣吐了血。接下來又叫大臣們吐血的,卻是他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後宮生活尤其熱鬧,從登基早期起,就多次從民間選秀女,每次三百多人往宮裏拉,隔些日子就要入洞房,後宮天團越發壯大,娛樂內容也豐富,不是各色遊玩射獵,就是歡聲笑語的飲宴,大臣們入宮請示工作,常見皇帝陛下左擁右抱,玩得花天酒地。還有些業餘愛好,更是極有才。一度喜歡收藏珍奇珠寶,派人撒網似的全國各地淘,每次送來新寶貝,都興致勃勃親筆鑑定,每樣都親筆寫鑑定報告。他好些流傳後世的“鑑定書”,以許多知名藏家的評價:絕對火眼金睛。

但這件有才的事,辦起來出名費錢,淘了沒幾次,皇帝的私人府庫就給掏空了。他倒毫無負擔,厚臉皮下詔書給户部求買單,氣的户部官員幾次退還詔書,還引得言官罵了幾次,他卻充耳不聞,一遍遍寫詔書要錢,還是從户部刮來十萬兩白銀。期間的幾份詔書,還被當代一些日本商業教材收錄,公認經典談判案例。

類似雷事多了,這位新皇帝的“美名”自然遠播。《萬曆野獲編》的説法,當時明朝市面上流行一種繪製春宮圖案的瓷器,據説全是特供皇帝陛下業餘把玩的,民間一上市就價格飆升。朱載垕的風流韻事,也跟着有鼻子有眼傳開。

但臣子們卻是越發忍夠了:國事如此糟,你竟跟着糟?

各類的奏摺雪片般飛來,一開始還是言官御史,後來連內閣重臣也跟進。吏科給事中石星警告他要再這麼糟蹋身體,小心短命活不長。兵部郎中鄧洪震説他這種偷懶享樂,幾百年裏就沒幾個。類似夾槍帶棒的奏摺,每天都是好多件,炮彈一般砸過來。

可朱載垕的態度,卻是十分混不吝。除了説他短命的石星,叫他拉下去打一頓後趕回家,大多罵他的奏摺,多難聽他都聽,聽完了就扣住了事,最後糊弄個不了了之,管你怎麼罵,我就這樣活。

如此“帝王胸襟”,看的好些直臣痛心疾首。以剛直著稱的老臣鄭履淳,甚至發出一句石破天驚的怒吼:自開闢以來,未有若是而永安者。

自從開天闢地,就沒見過這麼吊兒郎當,還能開創盛世的。

如此怒吼,喊出的也是當時一批極有責任感的大臣們,面對時局的憤懣絕望。但接下來的事實,卻更結結實實的打臉:這個大家憤懣開罵的隆慶年間,非但沒有成為末世,相反正是後世史家一致認定,中國著名黃金時代“隆萬中興”的開始。

造就這力挽狂瀾業績的,正是他們眼裏又懶又傻的隆慶帝朱載垕。很多人都知道,他早年很苦很窩囊。但很多人不知道,他見慣了民生疾苦,深味了官場炎涼。這個帝王必修課,他比好多皇帝都懂得早。而且父皇對他雖刻薄,卻一直拿他做接班人培養,為他配備的老師,高拱張居正陳以勤李春芳,個頂個政治天才,更堪稱大明最強教師天團。他的帝王手段,更好似博彩眾家的獨門武功,早已磨練成熟。即使君臨天下後,當年的辛酸艱苦,他也不曾遺忘。一次批奏摺,看到有地方官請求表彰孝子,竟就憶起了母親與往事,當場潸然淚下。這滿是淚的記憶,也種下了他一直恪守的理想,正如幾年他對心腹重臣高拱的感歎:登基以來遇過很多難事,但不曾忘記的,是登基詔書上那八個字——通便合宜,大弘新化!事實證明,他兑現了這個銘記終生的承諾,正如《明實錄》所贊:屬任大臣,引大體,不煩苛,無為自化,好靜自正。用倆個成語來説:知人善任,外柔內剛。簡單八個字,正是朱載垕獨家執政絕活。又懶又傻?只是其中招式!

二:其實真不傻

朱載垕之所以“又懶又傻”,是因為他明白:大明毛病很多,但核心病根就一樣:吏治。

吏治之中,最觸目驚心的,正是如病毒升級般加劇的貪腐。

以為偷偷摸摸的腐敗行為,比如行賄受賄貪污公款,這時都成了枱面上的規矩。至於前輩教後輩貪,領導帶下屬學壞,更是司空見慣。以高拱的形容説“居者既長惡不悛,來者亦淪胥以溺,是以貪風牢不可破。”簡直鐵板一塊。

官場風氣更墮落無極限。以大臣趙貞吉形容説:逢迎拍馬成了謙虛,人浮於事成了敦厚。民間形容更尖刻:公室之豺狼,私門之鷹犬。

類似的問題,六十年後的崇禎皇帝也遇到過。但朱載垕的認識,顯然比崇禎帝高一個檔次:四方萬國,豈朕一人所能遍查。實賴藩臬司郡縣諸臣與朕分理,共圖至治。按現在話説,就是要羣策羣力,依法治國。

但要做到這個,就和捕鳥道理類似,不但要張好網,關鍵是要布好餌料,把香味放出去。朱載垕的“又懶又傻”,就是在刮香風。

就在歌舞昇平裏,朱載垕的第一張“大網”——京察。開始了!

京察這件事,此時已流於形式,對官員的考核基本都是走過場,常是權錢開道,長期以來好官越考越少,貪腐分子扎堆。所以這次都以為依然走過場,大家放輕鬆。

朱載垕整頓吏治的突破口,正放在這次只針對京官的“京察”上。隆慶元年正月,炸雷似的京察結果公佈:幾十年未見的嚴厲,大批京官被罷黜,甚至以往有都察院保護,從來惹不起的言官們,這次竟有一多半落馬。

如此兇悍,正因這次主持京察的,是吏部尚書楊博,這位能臣資歷老脾氣倔,原本協同京察的都察院,也叫他掛起來當擺設。反貪?他是認真的!

當然從具體成果説,楊老大人反貪也沒忘鄉黨,身為山西人,京察中竟一個山西人都沒抓,熱愛家鄉到如此明目張膽,京城一片譁然。

果然結果公佈沒多久,吏科給事中胡應嘉就憤怒上書,強烈抨擊楊博“京察”中包庇老鄉的可恥行為。類似這樣的事,每一次京察都司空見慣,絕大多數的皇帝,也從不拿來當事,尤其是極少處置罵人言官:認真你就輸了。

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正忙着選秀女玩珠寶入洞房的朱載垕,聽説楊博捱罵了,反應十分較真,竟氣呼呼的寫了個詔書給內閣,《明史》説“責其牴牾,下閣臣議罰”。也就是説這個叫胡應嘉的言官實在不像話,你們內閣商量下,給這傢伙一個教訓。

詔書發到內閣,也是一片譁然。但朱載垕等的,就是這一幕。他要以這份詔書做引線,引出那股潛藏在吏治暗流下的力量。只有這股力量,才可真正摧毀鐵板一塊的貪腐吏治——黨爭!

黨爭的雙方,就是此時內閣的倆位高官。一派高拱為首,是自己前邸王府老師。一派徐階為首,內閣首輔且輔國老臣。各自心腹比叭兒狗還兇,逮機會就咬。

這事在任何皇帝看來,都特別煩,但在朱載垕眼裏,卻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