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體仁受寵之謎 崇禎帝對結黨官員有天生恐懼

崇禎皇帝即位後,面對外患內亂,急於求治,一旦政事不如意,便常常遷怒於文武百官,重典之下,官員或遭誅殺或遭貶謫,據統計,崇禎一朝,遭誅殺的總督就有七人,巡撫十一人。明朝閣臣貴極人臣,很少有因罪被殺的,而崇禎時卻連殺二人,其中一人被賜自盡後屍體吊了整整兩天兩夜,史書稱“真從來未有之慘”。而官員替換更是頻繁,崇禎朝十七年間,兵部尚書換了十四人,刑部尚書換了十七人,內閣大學士用了五十人,其中先後擔任首輔的就有十幾人,在職時間人均不過一年左右,人員更換如走馬燈一般。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温體仁卻入閣八年,穩坐內閣首輔之位長達五年,這位在《明史》中被列入《奸臣傳》的人物,死後崇禎帝還追諡為“文忠公”,視其為大忠臣。温體仁是怎樣得到生性多疑的崇禎皇帝如此寵信呢?

温體仁受寵之謎 崇禎帝對結黨官員有天生恐懼

“崇禎皇帝遭瘟了”,這是當時京城裏流傳的政治民謠,這裏的“瘟”指的便是温體仁,意為崇禎皇帝被温體仁矇蔽了。温體仁到底是怎樣的人呢?崇禎皇帝是如何“遭瘟”的呢?

温體仁,字長卿,湖州府烏程縣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由翰林院編修累升至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崇禎三年(1630年)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崇禎六年(1633年)升任首輔,官至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直至崇禎十年(1637年)才解職回鄉。《明史·温體仁傳》對其評價是:“為人外曲謹而中猛鷙,機深刺骨。”的確,温體仁的一路升遷,可以説是以人為梯,踩在別人身上爬上去的。

温體仁為人圓滑,城府深,老謀深算,善於窺測政治風向,萬曆年間步入仕途後,先後在神宗、光宗、熹宗數朝為官,儘管當時政壇鬥爭極為激烈,他卻宦海浮沉三十年,一直左右逢源,官運亨通。崇禎皇帝即位後,大力剷除權宦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一時間連坐者不下百餘人,大批官員遭到罷免,內閣更是幾乎為之一空。崇禎元年(1628年),大學士劉鴻訓罷免,為了補充內閣成員,崇禎下令由九卿會推閣臣的候選人。明代制度規定,內閣成員最高為六人,分為首輔、次輔、羣輔。選拔程序是,先由九卿提出一份候選人名單,稱為會推。名單出來後再由皇帝確定進入內閣的人選,稱為枚卜。温體仁滿心希望自己能有機會進入內閣,不料會推結果出來後,他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進入這次會推的十一人名單。野心勃勃的温體仁對此結果自然心有不甘,不過他也意識到僅靠自己的資歷、名望,還難以打敗會推名單中的對手,善於揣測皇帝旨意的温體仁很快就找到了打敗對手的突破口。原來,當時禮部右侍郎周延儒因為召對稱旨,很受崇禎皇帝的欣賞,但廷臣認為周延儒聲望尚輕,因此沒有將他列入會推名單。温體仁估計崇禎皇帝對此肯定會心有疑慮。於是他找到周延儒,周延儒也正為此事心中憤憤不平,同病相憐的温、週二人一拍即合,決定聯手否定會推名單,擠入內閣。

温體仁和周延儒先在朝臣中拉攏親信,散佈流言,還不惜重金收買宦官作為內應。安排停當後,温體仁選擇了名單首位的錢謙益作為攻擊的突破口,率先發難。他向崇禎皇帝上了“神奸結黨”疏,不僅翻出陳年舊賬,指責錢謙益在天啟二年(1622年)主試浙江省試時曾有“關節受賄”,同時還借題發揮,攻擊這次會推有結黨營私的嫌疑,給錢謙益扣上了結交黨朋、營私舞弊、貪污受賄、包藏禍心等罪名,認為不應該讓他參與閣臣選舉。崇禎皇帝本來就懷疑廷臣有朋黨問題,這次他看中的周延儒沒有進入會推名單,更是加大了他的懷疑,看到温體仁的奏摺,崇禎皇帝感到自己的懷疑果然不錯,於是下令第二天於文華殿召對閣部科道諸臣,讓温體仁與錢謙益當堂辯論。

第二天,在文華殿上,經過精心準備的温體仁言辭咄咄、氣勢逼人地説道:“我的職責不是言官本來不應該説,此次會推不與,也應避嫌不語。但選舉閣臣事關宗社安危,錢謙益結黨受賄,舉朝無一人敢言,我不忍見聖上遭受矇蔽,孤立無援,因此不得不説。”崇禎皇帝聽了温體仁的話頻頻點頭。毫無思想準備的錢謙益在温體仁的攻擊面前驚慌失措,顯出一副理屈詞窮的樣子。對於温體仁以陳年舊賬為由的突然發難,朝臣們都感到氣憤不平,大學士錢龍錫、吏科給事中章允儒等人站出來為錢謙益申辯,並指出温體仁覬覦入閣,才如此刁難別人,實屬居心不良。温體仁見自己成了眾矢之的,便向崇禎皇帝搬弄是非説,這些為錢謙益説話的人都是錢謙益的朋黨。周延儒見狀也站出來與温體仁一唱一和。本來就疑心的崇禎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將錢謙益罷官論罪,而為錢謙益説話的吏科結事中章允儒、給事中瞿式招、御史房可壯等人都被加上“錢謙益朋黨”的罪名,各遭降職處分。

文華殿事件後不久,周延儒便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如願進入內閣,不久又升任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温體仁因為揭發錢謙益朋黨有功,崇禎皇帝對他的信任日益加深,加上有周延儒的鼎力相助,崇禎三年(1630年),温體仁亦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只可憐錢謙益此時還待罪家中。

進入內閣以後,温體仁並沒有就此滿足,他的目光又落在內閣首輔的寶座上,而當時的首輔便是將他引入內閣的周延儒。為了扳倒周,温體仁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他先是讓自己的同鄉閔洪學當了吏部尚書,又將御史高捷、侍郎唐世濟、副都御史張永光等人收為心腹,再暗中支持太監王坤、給事中陳贊化彈劾周延儒,最終使周延儒免職回鄉。崇禎六年(1633年),温體仁終於坐上了首輔的寶座,而且當了整整五年首輔,成為崇禎朝入閣時間最長、同時也是最受崇禎皇帝寵信的閣臣。

對於温體仁如何能長期獲得崇禎皇帝的信任,一種觀點認為,是因為温體仁善於揣摩崇禎皇帝的心意,逢迎有術。《玉堂薈記》即稱,温體仁之所以能在位時間最久,關鍵是他“主於逢迎”。年輕的崇禎皇帝是一個虛榮心很強又十分剛愎自用的人,只對合乎自己想法的意見感興趣,而不願聽不同意見。大學士劉鴻訓只不過在崇禎皇帝即位之初説了一句“主上畢竟是衝主”,也就是説他年紀還輕,崇禎皇帝便深為銜恨,一心想將他置於死地,只是因為眾大臣的力救,劉鴻訓才保住了一條命,最終落得個充軍邊州的下場。既然崇禎皇帝喜歡大臣奉迎,便給了善於逢迎的温體仁以表現的機會。不過,逢迎也是要講技巧的,不能讓皇帝看出端倪,免得弄巧成拙,而温體仁正是個中高手。史載,有一次崇禎皇帝就軍餉事宜向温體仁徵詢意見,温體仁很謙遜地回答:“我一直是以文章侍奉皇上,皇上不以為我愚笨,將我提升到內閣高位,其實我是愚笨無知的,只知道代皇上票擬諭旨時不能欺騙皇上,軍餉之類的軍國大事我全聽皇上的聖明裁決。”崇禎皇帝聽完以後,不僅不認為温體仁是有意虛偽,反而覺得温體仁為人“朴忠”,對他大加讚賞。

有人認為,温體仁能坐穩內閣首輔這麼長時間,與他過人的辦事能力是分不開的。平心而論,作為首輔,如果只有逢迎的本領,而不能為皇帝排憂解難,也是難以得到皇帝長期寵信的。温體仁的才幹絕非庸庸碌碌之輩可比。《三垣筆記》稱,温體仁精明幹練,當時內閣代皇帝起草諭旨時,碰到刑名錢穀一類專業問題,因為頭緒繁雜,其他內閣大學士都是一籌莫展,而温體仁只要看一眼便了然於胸,從無差錯。温體仁所表現出來的有權有謀、足以統馭六部的才幹想必崇禎皇帝是十分滿意的。當然,温體仁的才幹之所以在當時的內閣大學士中顯得如此鶴立雞羣,也是他一手經營的結果,他專挑庸才進入內閣,目的之一是可以顯示自己的才幹,二則避免有人爭奪首輔之位。當時京城流傳着這樣一首歌謠:“禮部重開天榜,狀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內閣翻成妓院,烏龜王八蔑片,總是遭瘟。”歌謠中的“烏龜王八蔑片”指的便是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温體仁、王應熊、吳宗達。温體仁是烏程籍歸安人,以烏、歸與烏龜同音;王應熊是巴縣人,取王、巴與王八同音;吳宗達身為閣臣,沒有一點主見,因此被視為幫閒的蔑片。“總是遭瘟”則是表明温體仁在內閣一手遮天,王應熊、吳宗達都是温體仁的黨羽。

也有人認為,温體仁當上首輔後,十分注意扶植親信,黨同伐異,用盡各種手段打擊敢於與他抗衡的正直官員也是他能穩坐閣職的重要原因。事實上,在温體仁任閣職期間,文震孟的罷官、鄭鄤的被誅,都是温體仁一手促成的。而且温體仁剷除異己時十分注意不露痕跡,造成與自己無關的假象。正因為如此,多疑的崇禎皇帝今天懷疑這個大臣是朋黨,明天懷疑那個大臣是朋黨,卻始終相信温體仁無黨。這也是温體仁能夠長時期獲得崇禎皇帝寵信的原因,而温體仁最終下台,也正是因為崇禎皇帝突然發現“體仁有黨”。

温體仁最終露出馬腳與錢謙益有關,他進入內閣是靠了攻擊錢謙益,而最後被逐出內閣也是因為攻擊錢謙益,這恐怕是温體仁沒有想到的。

早在崇禎二年(1629年)會推閣臣時,温體仁與周延儒聯手,將錢謙益趕回常熟老家,“奪官閒住”,然而,儘管錢謙益已經在家閒住了七八年,温體仁卻仍然不肯放過他,企圖置他於死地。原來,當年會推風波後不久,就有朝中大臣相繼上疏參劾温體仁。先是御史毛九華揭發温體仁居家時倚勢壓人,強買商人木材,此事敗露後,又賄賂閹黨崔呈秀為其解脱罪責,得以免究。杭州魏忠賢祠堂落成,温體仁大獻媚詩,為魏忠賢歌功頌德。御史任贊化隨即也上疏告發温體仁娶娼為妾傷風敗俗,收受賄賂腐化無德,奪人家產傷天害理。見勢不妙的温體仁利用崇禎皇帝厭惡朝臣結黨的心理,告發毛九華、任贊化都是錢謙益的死黨,才僥倖逃過一劫。温體仁認定,錢謙益是這次事件的幕後主使,因此一直對他懷恨在心。崇禎十年(1637年),温體仁派陳履謙收買了常熟縣衙的師爺張漢儒,讓張漢儒出面誣告錢謙益侵佔地方錢糧、出賣生員名額、通番走私等五十八條罪狀,温體仁隨即擬旨,將錢謙益逮捕入獄。

錢謙益入獄後,心知是温體仁想置自己於死地,便託人向司禮監太監曹化淳求助。錢謙益曾經為前任司禮監太監王安寫過碑文,而曹化淳又是王安的門下,兩人有些私交。錢謙益入獄後,巡撫張國維、路振飛曾上疏為錢謙益鳴冤,曹化淳也知道錢謙益這次是冤枉的,便答應幫忙營救。温體仁得知曹化淳插手此事,不想讓曹壞了他的好事,就一面讓陳履謙編造了錢謙益“款曹擊温”的匿名揭帖,四處散發,一面讓王藩出面誣陷錢謙益出銀四萬兩求助於曹化淳,温體仁自己則向崇禎密奏,要求辦曹化淳的罪。不料這次弄巧成拙,崇禎皇帝將温體仁的密奏給曹化淳看了,被激怒的曹化淳當即要求徹查此案。得到崇預皇帝同意後,曹化淳與東廠太監王之心、錦衣衞掌印指揮吳孟明一起突擊審訊陳履謙,陳履謙便將收買張漢儒、王藩,捏造“款曹擊温”匿名揭帖等事—一招供,並指認温體仁是幕後指使。看到這一審訊結果,崇禎皇帝如夢初醒,驚呼“體仁有黨!”下令將張漢儒等立枷死。

此時,適逢撫寧侯朱國弼彈劾温體仁,温體仁像平常有人彈劾他時一樣,“引疾乞休”,心想崇禎皇帝必然會下旨慰留他。不料崇禎皇帝已經決定罷斥温體仁,便在他“引疾乞休”的奏疏上批了“放他去!”三個大字。據説温體仁正在吃飯,聽説崇禎皇帝在自己奏疏上批了“放他去”,大驚失色,手中的筷子也掉在地上。一年後,温體仁病死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