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三皇五帝的真實身份

傳説盤古開天闢地後,人類迎來了三皇五帝時代。三皇五帝率領民眾開創了中華上古文明,現代考古發現了這一時期的大量文化遺址,後人把他們奉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説來宣揚他們的英雄業績。所以人們把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部落聯盟首領稱為“三皇五帝”。三皇,指女媧、伏羲、神農;五帝,指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中國歷史三皇五帝的真實身份

“皇”的原始意義為帝王,《説文》説“始王天下者”。“帝”,帝王,《説文解字》説“王天下之號也。”秦始皇統一華夏,自認為功過“三皇五帝”,因此將“皇”和“帝”組合發明為“皇帝”這一稱號。實際上這個稱號同古代部落首領、氏、後、王等沒有什麼區別,只是修飾了詞組,取其尊貴。

本詞條中的“三皇五帝”是最接近中國夏朝之前的上古“帝王”,和神話時代的三皇五帝完全不同的。不同時期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八説,五帝有六説。具體三皇是誰,五帝是誰,存在多種説法。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的記載,還是神話傳説,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五帝於(公元前26世紀~公元前2070)。

三皇五帝的説法,應該是後人對遠古時期帝王,三皇五帝朝代的概括,而非全指,是華夏文明對祖先的尊崇與緬懷。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上古文獻大多失傳,三皇五帝屬於通常所説的神話傳説範疇,但從傳説的廣泛性上和《史記》等描敍,三皇五帝的真實性應該是確切存在的。三皇五帝的所指有不同的説法,不可苟全,應該是不同人士的不同分類而已,並沒有確切的所指。

三皇是中國文明早期的三個帝王,中國文明早期有盤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和軒轅氏,其他如也曾被列入三皇之列的女媧氏,應該是上述六個朝代中的分支,普遍的看法三皇應該是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三人,其中伏羲氏女媧氏和神農氏,由於在遠古文明中的重大意義和影響,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他們同時又是一個朝代的開始,分別代表中國遠古文明的早中晚期。三皇時代的時間跨度較大,每個時代在開朝的三皇之後,又有許多帝王。例如神農氏的開朝帝王和最後一個帝王都是炎帝。

五帝是黃帝時代的五個帝王。軒轅黃帝取代神農氏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黃帝王朝。五帝一説,指的是軒轅時期的五個帝王。由於黃帝是軒轅氏開朝之君,又在中華民族中具有偉大的地位,其成就遠在其他四帝之上,包括在五帝之列更為合理。根據《史記》等史書記載,軒轅氏時期的帝王遠不止五位,傳説無可非議,所以五帝之説也各有不同,只是各人的價值取向不同而已。

“皇”的原義還有“大”和“美”一説,不作名詞用。戰國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時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稱為“三皇”。在《周禮》、《呂氏春秋》與《莊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並對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義作了解釋,但都未實定其人名。

“帝”原指天帝,人間的“五帝”一詞在孟子時尚未出現,他書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詞排在“三王”前,但無人名,只在其《議兵篇》中稱堯、舜、禹、湯為“四帝”。《孫子兵法》有“此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稱(但梅堯臣謂此“帝”字系“軍”之訛)。

漢代仍傳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漢末緯書《春秋命歷序》、《始學篇》等以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經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後三組:“九年級皇”還具人形(一説他們分別有十二頭、十一頭、九頭);“中三皇”則具人面蛇身或龍身,分別有十三頭、十一頭、九頭(一説以中地皇為有巢氏、中人皇為燧人氏);“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漢代畫像石和帛畫即多此形象。由於戰國後期五行説逐漸建立,凡事都要湊五為成數,於是在上述許多古帝王中,遂有羅列“五帝”的必要,並出現了下列五種五帝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