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是誰

經常有人問,什麼是新文化運動?其實關於什麼是新文化運動,一直以來專家學者給出的説法各不相同。但毋庸置疑的一點是,在問起什麼是新文化運動時,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在思考什麼是新文化運動這個問題時,首先要了解是誰組織了這場運動。這是由知識分子(如陳獨秀等人)發起的一場運動,目的就是為了宣揚新文化。而關於它結束的日期各位學者是持有不同的觀點的。有人覺得它在新中國期間便已經結束了,有人覺得它在文革期間結束的,還有人覺得它至今未結束。大家看法不一的原因是因為新文化運動獨特的性質,所謂新文化指的是西方的文化,而對西方文化的學習,至今都沒有停止。

什麼是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是誰

在被問及什麼是新文化運動時,中國學者間比較一致的答案便是它是文學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顧名思義,它是和舊文化相對的。新文化運動反對的是傳統,反對的是封建的思想,反對專制,反對過去的三從四德,還提出要打倒孔家店。新文化運動既然有反對的,自然也有主張的。它把西方的一切看做是文明的,認為中國應該學習西方的思想,西方的生活方式。包括寫作方面,也應該寫白話文,而不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在新文化運動之下,人們的思想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新文化運動的某些內容比較激進。

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的新文化運動在胡適、魯迅、陳獨秀等一批接受過西方先進文化思想的人的帶領下順利而有序地進行着。考究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就可以發現,新文化運動的發動並非偶然,它是有道理有基礎的,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興起的一個運動。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使新文化運動的形成和發展成為必然。辛亥革命以後,西方先進的文化思想在中國得到進一步傳播,一部分文人作家的思想得到了啟蒙。像多骨諾米牌那樣,這一小部分新思潮的力量將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更多的人心裏。新文化運動只是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其作用在於加速推進民主共和思想的普及。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胡適等人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批判,反對文言,提倡白話。當時胡適還曾寫過一首白話詩《蝴蝶》,這被看做是新文化運動發展的又一階段。在政治和經濟方面,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也有其複雜性。當時,帝國主義加緊了對舊中國的侵略,軍閥統治下的中國也越來越暗無天日。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軍閥這三座大山壓着的中國不堪重負,搖搖欲墜。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的新文化運動正是中國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體現。經濟上,民族資產階級重新登上政治舞台,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順應民意,順應社會發展的。

新文化運動是大家並不陌生的一次發生在民國的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之所以成功,與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是息息相關的。新文化運動主要有三個代表人物,他們扛起了新文化運動的大旗。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一是陳姓先生——陳獨秀。他在這一期間可謂是風頭正盛,他創建了一本雜誌,至今人們依舊能夠對雜誌的名字耳熟能詳——新青年。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期間通過雜誌,大力宣揚大家熟悉的民主和科學兩個詞彙,還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抨擊舊的傳統文化

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二是胡姓先生——胡適。他在新文化運動的最傑出的貢獻就是號召大家運用白話文。胡適的白話詩寫的很好,在發表之後引起了文學界的很大轟動。有守舊的學者大儒批評胡適寫文,胡適也用白話詩很幽默地回過去。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三是魯姓先生——魯迅。他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個抨擊舊制度的大學者,他曾經擔任過新青年雜誌的編輯。他也曾經在雜誌上發表了許多的白話文,第一篇白話小説也是他發表的。他的文字發人深省,至今依舊有着很大的魔力,還入選了課本教材。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四是李姓先生——李大釗。他是新文化運動後期的領頭人物,他特別的推崇俄國的革命,認為中國以後一定會走這樣的道路。後來,李大釗因為政見太過激進,被軍閥殺死,引起了民憤。1915年,胡適,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發動了一場“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新文化運動。胡適、魯迅、陳獨秀這些都是接受過西方教育的文人作家,代表着一個國家最新潮而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所以,從新文化運動的發動人上,就可以看出來,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文化上的較量,是解放思想,拯救靈魂的文化運動。

以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的發行作為開始,新文化運動拉開了序幕。在以《新青年》為核心形成的一個新的文化陣營裏,民主,自由,民權,平等這些思想作為運動的指導思想,指引着新文化運動前進的方向,將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發揮到了極致。新文化運動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將自由平等的思想深植人心,信奉科學的意識也為人們所接受。同時,新文化運動還為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新文化運動也不例外,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也有它消極的一面。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傳統禮教,將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棄之如敝履。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人們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時不假思索地摒棄舊事物。只要是貼有“舊”的標籤的事物都會被視之為糟粕,絲毫沒有迴旋的餘地。這使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被遺忘被丟棄,經典的古典文學作品也走向了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