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因為“辱旗事件”引起?

春節過後,搬遷了許久的香港海事博物館新館,終於在香港中環八號碼頭這樣的黃金寶地開張了。不久前,有人曾寫過它的鎮館之寶,長達8米的反映晚清打擊海盜的紀實畫《靖海全圖》。畫中,可看到大清廣東水師的身影。但接下來的鴉片戰爭中,這個能靖海平盜的水師不見了身影,珠江口及大清沿海能看到的多是外國艦隊的身影。為讓觀眾能分清外國海軍,海事館特別做了一個外國海軍軍旗的圖示。看着花花綠綠的外國海軍軍旗,突然想起“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至少大清在旗幟上就落後了,至少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清捱打是由所謂“辱旗事件”引起的。

解密: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因為“辱旗事件”引起?

“掛靠”船與“辱旗事件”

我們的教科書中常常説,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這個延續是什麼呢?至少有一部分是“歷史遺留問題”。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的《南京條約》中,規定五口通商口岸允許外國商人居住,但在寧波、廈門、福州、上海都準外國人建起領館之後,唯廣州把外國人擋在城外。所以,佔據香港的英國艦隊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到廣州來談一次,或打一仗,來解決進廣州的“入城”的問題。

這事情拖到了咸豐朝,於是有了“亞羅號事件”,即通常説的戰爭“導火索”。英國人稱其為“亞羅號戰爭”或“第二次清英戰爭”,中國人把它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稱其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雖然,清朝的貿易沒有完全開放,但是經過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珠江口的外國船還是越來越多了,清國也有大量的民間商船“掛靠”外國公司進行海上貿易和航運。由於這一時期海上情況複雜,沒有旗幟的商船可能被視作無國籍或海盜船,所以,許多清朝“掛靠”商船要向外國機構申請註冊,並升掛註冊國國旗,“掛靠”商船也由此拒絕接受清國的管轄。

1856年10月8日,一艘名為亞羅號的華人商船被廣東海上監查船疑為參與海盜活動,遭到廣東捕快的扣押。由於亞羅號已在港英政府註冊,升掛英國國旗,因此,英國領事巴夏禮藉口廣東水師侮辱英國國旗,遂挑起事端。

如此來看, “亞羅號事件”也可以稱為“辱旗事件”,是一起“國旗事件”。

以“旗”立國卻不知有旗

弄不清外國旗的清國,曾是歷朝歷代中最重視“旗”的一朝。滿人立國是以“旗”打天下的,有“八旗”之稱。滿人的“旗”,是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礎上建立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和正紅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

滿人以“旗”立國,但真正建立清國之後,多達“八旗”的滿人就沒再考慮以什麼“旗”代表國家這個問題了。所以,連大清國的國旗是什麼時候確立的,至今也是説法不一。

一種説法是,1858年,因廣東商人上書朝廷“請仿各國成例,制定一種國徽,俾便商民遵用”,於是定黃龍旗為代表清國之旗。這個説法與1856年發生的“亞羅號事件”時間相近,在珠江口的實際生活與操作層面上,比較可信為“最早”。

另有一説是,1862年10月17日,同治朝以總理衙門正式照會各國駐華公使:“希即行知貴國各路水師及各船隻。嗣後遇有前項黃龍旗幟,即系中國官船,應照外國之例,不準擅動。儻有移動,即照犯禁辦理”。這個説法,與清國的海軍建設密切相關。

第一面大清海軍軍旗

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相比,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西洋的艦船裝備有了質的飛躍。透過戰爭人們看到的工業革命,已不是火車冒煙那麼簡單,同時冒煙的還有鐵甲蒸汽艦。1849年,法國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機為輔助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崙號;1859年,法國又建造出完全是蒸汽動力排水量5630噸的戰列艦——光榮號。不甘人後的英國於1860年,建造出排水量9137噸的戰列艦——勇士號。全蒸汽動力的鐵甲艦下水被視為鋼鐵戰艦時代到來。

此時,“開眼看世界”的大清,看到自己失去了建造戰艦的話語權,在買船問題上“突然”漸漸開明起來。早在1856年,24歲的江海關(上海海關)英方司税李泰國,就曾建議清廷購洋艦,鎮壓太平軍。1858年,在清英簽訂《天津條約》時,李泰國就加入了“清英共同肅清海盜”的條款,為海關建立海上武裝伏筆。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廷請英國買辦購買戰船。但英國人在賣船同時,又提出了《英中聯合艦隊章程》。李泰國在沒有請準清政府的情況下,於1862年5月29日,擅自委派英國海軍官佐阿思本創建由歐洲人指揮的清國炮艦隊。翌年,又擅自與阿思本簽訂合同,規定阿思本為清國艦隊司令,並只執行由李泰國傳達的諭旨。

組建了清英聯合艦隊,就要有合法的軍旗。於是李泰國着手設計清英聯合艦隊的軍旗。作為英國人,英國國旗自然成為他的設計底色。他將“米字旗”的一部分換成黃色,融合了清英兩國的元素,可謂煞費苦心。但英國海軍部要求該軍旗必須得到清國政府正式批准後才能使用。此時,總理衙門也向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提交了多項備選方案:八卦旗、麒麟旗、虎豹旗,以及黃龍旗。1862年10月17日,清廷批准以黃龍旗作為清國官船旗號。恭親王隨即答覆李泰國,但未説明此為法令,李泰國遂將黃龍旗與他自己設計的旗幟結合,於1863年2月13日,將這面軍旗在官方的《倫敦政報》上公佈。這是清國第一面海軍軍旗在國際上首度“公示”。

但是,由於“李阿合同”受到總理衙門的大臣們的反對,恭親王最終作出解散清英聯合艦隊的決定。以至1863年9月清英艦隊開到天津後,不得不退船解散。最終,大清沒能用上這批鋼鐵戰艦,也沒能用上所謂的“大清海軍第一面軍旗”。

最後的清朝海軍軍旗

這兩種關於大清國旗的説法,雖然時間不同,但都説明了一個問題,即清廷並未意識到需要一面國旗,而是海上交往中,大清商船和海軍需要代表國家的船旗,這才催生了黃龍旗。它不是清國海軍的軍旗,也不是清國的正式國旗。但這總好過一個國家沒有代表性的旗幟,好過清國船掛外國旗。

黃龍旗就這樣,在海上交往中被外國視為代表清國的旗幟。

1874年日本以“牡丹社事件”為由派兵登陸台灣,清廷以僅有之戰船赴台將之驅逐。此事引起朝野的警惕,“海防”之論,首次壓倒“塞防”。1875年由李鴻章牽頭,再度掀起購買外國軍艦的浪潮。1879年,清政府從英國購買的4艘“鎮”字號炮艇,升掛的是三角青龍黃旗;1881年,丁汝昌率隊赴英國接帶“超勇”、“揚威”兩艦回國,清駐英公使曾紀澤親自為戰船升掛的還是這種三角青龍黃旗。1887年,由北洋海軍“總查”琅威理帶隊,赴英國和德國接帶“靖遠”、“致遠”、“經遠”、“來遠”等4艦。作為編隊指揮艦的“靖遠”艦留下了一張十分珍貴的歷史照片。照片顯示“靖遠”艦的艦尾旗杆上懸掛的依然是三角斜幅青龍黃旗。

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軍。總理海軍事務衙門上奏《北洋海軍章程》第十三章“國旗”規定:“西洋各國,有兵船旗、商船旗之別。而國旗又有兵、商之別。大致旗式以長方為貴,斜長次之。”“今中國兵商各船日增,時與各國交接,自應重定旗式,以崇體制。應將兵船國旗改為長方式,照舊黃色,中畫青色飛龍”,清朝的正式國旗和北洋海軍軍旗就此誕生了。

在福州的馬江海戰紀念館和威海的甲午海戰紀念館中,想尋找一面清國海軍軍旗,三角的或長方的,但都沒有見到這樣的文物,只見到示意性的仿製品。據説,近代史專家劉申寧,曾捐給安徽李鴻章紀念館一面他在山東蒐集到的北洋海軍軍旗,但他本人説,那是不是一面真正的軍旗也説不準,北洋海軍軍旗原件可能被日本人收到靖國神社去了。

大清海軍軍旗最後的消息和大清的結局一樣淒涼。

甲午戰敗,隨着1895年2月17日大清與日本的《威海降約》簽定,北洋海軍殘存的“鎮遠”艦等10艘艦艇,降下了桅頂上長方形的青龍黃旗,這支龍旗艦隊就此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