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起源的千古之謎 他們究竟來自哪裏?

匈奴的起源:匈奴是我國北方草原上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商/周時期,稱為山戎、嚴(xian鮮)允、葷粥(hunyu昏玉)。胡族的一支。戰國時期始稱匈奴。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才在中國編年史上清楚地記載了匈奴一名。《史記.匈奴列傳》雲:“匈奴其先祖夏後之苗裔也。”《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

匈奴起源的千古之謎 他們究竟來自哪裏?

《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説:“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朝時逃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還有一説認為,移居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着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所稱的匈奴。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做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一説,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約在中原的西周早期,匈奴已使用青銅器。至春秋後期,已使用鐵器,社會組織由父系家長制向奴隸制過渡。匈奴人沒有城郭,不經營農業,而是隨畜牧而轉移,過着遊牧的生活。主要牲畜有馬、牛、羊、駱駝等。小兒能騎羊,射鳥鼠;稍長,射狐兔;壯時“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從西周開始戎族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中期,匈奴南侵,一再與秦、趙、燕三國發生戰爭。秦在昭王時,滅義渠戎,置隴西(今甘肅臨洮南),北地(今甘肅慶陽)、上郡(今陝西榆林),築長城以拒匈奴。趙在武靈王時,為了抵禦匈奴,下令國中,服胡服,習騎射,軍力增強。

後來打擊了匈奴及其所屬的林胡、婁煩等部,趙國的疆土擴展到陰山,並在這一地區設置了雲中(今內蒙托克托)、雁門(今山西右玉)、代(今河北蔚縣)三郡。自代郡沿陰山而西至高闕(今內蒙杭錦後旗東北),築長城以拒匈奴。戰國末年,匈奴經常侵擾趙國。趙國的名將李牧以千三百乘,戰馬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匈奴勢力大大削弱,此後十餘年,不敢侵擾趙國。

燕國北與東胡為鄰。戰國後期,燕將秦開曾在東胡為質。回國後,率軍大破東胡,“東胡卻千餘里”。燕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獨石口)至襄平(今遼寧遼陽)。在北部地區設置上谷(今河北懷來)、漁陽(今北京懷柔)、右北平(今天津薊縣)、遼西(今遼寧義縣)、遼東(今遼陽)五郡。後來,匈奴向東發展,佔據了燕長城以北之地。《史記.匈奴列傳》曰:“當是之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秦、趙、燕)邊於匈奴”。

約在秦滅六國的期間,匈奴各部統一,並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其最高統治者稱單于,單于的全名漢文譯音是撐犁孤塗單于,意思是“像天子一樣廣大的首領”。單于族姓攣鞮氏,貴族還有呼衍氏、蘭氏、須卜氏。匈奴的政治統治組織是和宗法制度、生產組織結合在一起的。

全境分為三部分,代和雲中郡以北,為單于的直轄區,稱為“單于之庭”;以東為左賢王轄區,以西為右賢王轄區;控制着從裏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蘇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當時的單于名頭曼。匈奴乘中原軍閥混戰,趙、燕、秦的北部邊防鬆弛之時,進佔河南(今內蒙古伊克昭盟)。

秦滅六國後,於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使將軍蒙恬率士卒30萬人北擊匈奴,收回河南地區。秦在這裏設置了34縣,都築有縣城,從中原遷來人口,以充實這一地區。蒙恬又北渡黃河,據守於陽山(狼山之西)和北假(陰山下)一帶。利用地勢、修繕、增補舊秦、趙、燕長城,並連接起來。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鴨綠江,延袤萬餘里,這就是著名的萬里長城。

真正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爭是在漢朝。西漢一代,漢與匈奴的關係共經歷了三個階段,(1)劉邦至景帝時期的屈辱性的“和親"階段;(2)漢武帝時期的殘酷戰爭階段;(3)“昭君出塞”及其以後的和睦相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