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十三篇 孫子兵法實際共有多少篇

上過《軍事管理學》的人都知道或瞭解過《孫子兵法》一書,因為《孫子兵法》不僅僅被後世稱為“兵學聖典”,更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軍事名著。在《孫子兵法》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代軍事思想的展現。然而,一提起《孫子兵法》這部著作,我們便少不了談論這部著作的作者——孫子。

孫子兵法十三篇 孫子兵法實際共有多少篇

孫子,原名孫武,字長卿。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孫武將自己對軍事的見解寫成《孫子兵法》一書流傳後世。

每個人的名字都包含了家中長輩對自己的殷切期盼。孫武的名字也是如此。孫武的祖父孫書在孫武出世後,為其單單取了一個“武”字。各位別以為僅僅是因為孫武出生在軍事世家便被取了這個“武”字,其實這個“武”字一點也不簡單。因為“武”字可拆分為兩部分,即“止”和“戈”,喻意就是停止干戈,停止戰爭。祖父孫書希望自己的孫子孫武長大後能繼承和發揚孫家,將自己所學到的才能報銷國家,救百姓於水火之中,讓天下的百姓都能過上安穩的生活。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孫武的確達到了祖父孫書的期望,並著有《孫子兵法》一書。

給孫武取了名字後,祖父孫書還給孫武取了個字,即“長卿”。“卿”字在當時古代意思是朝中的大官。孫書希望孫武能繼承自己的衣缽,長大後成為國家棟梁,為百姓做實事,謀福利。事實證明,孫武聰明好學,善於思考,在幼年時便提出讓老師答不上來的問題。

名字繼承了祖父輩們的期望,孫武的名字也是如此,正因為在祖父輩的薰陶和培養之下,孫武成長為一代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孫子兵法十三篇

《孫子兵法》,從字面上看,也知道這是一個叫孫子的人寫的一部兵書。那麼作為一部兵書,能夠流傳至今依舊被人們所重視,肯定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存在時間久遠,更多的是因為時至今日,它依舊對人們有借鑑作用。

作為一部兵書,在現在這個相對和平的年代,它的借鑑作用有那些呢?我們都知道,商場如戰場,也就是説,那些用於打仗的謀略在一定程度上在商場上也是適用的。

《孫子兵法》一共有十三篇,分別是始計第一、作戰第二 、謀攻第三 、軍形第四 、兵勢第五、 虛實第六 、軍爭第七 、九變第八 、行軍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和用間第十三。

始計第一,也就是説在出兵之前,就要充分了解敵我雙方的各種狀況,也就是知己知彼,方能做到百戰不殆!

作戰,即人員的調動;謀攻,通過計謀的運用,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軍形和兵勢是決定勝負的兩種因素;虛實簡單説就是通過迷惑敵人來以提高勝算,達到用最少的兵力獲得最大的利益;軍爭當然就是爭得先機、有利地勢等;九變,根據戰時變化及時作出相應的變化;地形和九地就是根據不同的地勢作出相應的軍兵佈置;火攻,以火助攻;用間就是間諜的巧妙利用,以獲取有利的情報,取得戰略先機。

《孫子兵法》這十三篇所講的謀略,是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方法論,而不是簡單的操作方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就是為什麼該書能夠經的起時間的洗禮,並且跨越軍事領域而被企業家運用在商場上的原因。

孫子兵法共有多少篇

《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齊國孫武撰寫的一部兵書,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那麼經過這麼漫長的歷史歲月,《孫子兵法》是否發生過一些改變呢,讓我們一起在歷史長河中尋找答案吧!

誕生於春期時期的《孫子兵法》一共有十三篇,也有一説是八十二篇,總之由於當時傳播方式的落後性等原因,該書並沒有被廣泛應用。到了戰國時代,諸侯紛爭,硝煙四起,使其在戰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而被更多的人所注意。

很多學者開始對《孫子兵法》進行註解,這使其在原有十三篇的基礎上獲得的大範圍的擴增,到了漢代,則由官方進行了系統的整理。東漢時期,班固在《漢書》中已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一説。

魏晉時期,對《孫子兵法》做出較大貢獻的是曹操。由他編撰的《孫子略解》,是根據自身軍事戰略經驗對《孫子兵法》“十三篇”進行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完備論述。也就是説曹操根據自身的經驗,對《孫子兵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刪減,只保留下了十三篇。

當然隋唐時期之後,各朝的文人學士以及軍事家,都根據不同的戰略狀況,對《孫子兵法》做出了不同的註解,但主要還是圍繞其“十三篇”展開的論述。乃至今日,《孫子兵法》已經走出國門,被各國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的同時,也被應用於商場,其根本還是原來的“十三篇”,也就是説《孫子兵法》十三篇已經被普通大眾所廣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