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憤青太監寇連材 為國拼死上折斥慈禧

錢穆先生根據他多年治中國史的心得,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裏有過這樣的結論:“中國歷史人物,似乎衰亂世更多過了治盛世,又且強過了治盛世。”

晚清憤青太監寇連材 為國拼死上折斥慈禧

證之以史實,則錢穆的這個觀點大抵是不錯的。以同是衰亂之世的晚清時期為例,在這個滄海橫流、被李鴻章等形容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時代,其所湧現出的對於後代歷史進程發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明顯比道光朝以前要“多且強”。

廟堂和江湖之上的諸多聞人這裏暫且不論。即使是這個時期身居宮中的太監們,竟然也能隨手舉出幾個有名的來。其中,像李蓮英、安德海乃至小德張之輩,已被小説戲劇演繹得淋漓盡致了。但有的也還不太著名。比如,那個“晚清時期太監羣裏的異類”,堪稱現今“憤青”鼻祖的寇連材就是如此。

慈禧的梳頭太監

這是不用想也能明白的道理:即中國曆朝歷代的太監無論顯達的還是默默無聞的,其背後都有一筆血淚賬,正應了中國最後一位去世的太監孫耀庭在世時的感慨:“做太監苦啊。”寇連材也是如此。從某種角度上説,宮中的生活的確很富足,整天錦衣玉食、花天酒地。但那是對主子而言的,至於處在奴才地位的太監的日子,完全可用暗無天日來形容。在這樣的一個勾心鬥角、見不得天日的風暴眼裏要平安生活下去,都是個問題,更不用説是出人頭地,獲得主子的欣賞而一躍成為名宦官了。這種特殊的環境決定了要做一名顯達的太監,不光要有心計,也要有點才氣和運氣。

在晚清宮廷裏炙手可熱的李蓮英就是如此。為了掌握一個為慈禧所喜歡的新式髮型,他甚至跑到“八大胡同”裏去做卧底,苦練了很長一段時間,可謂用盡心血。而且,光有過硬的伺候人的技術還不行,還要會説話,會看眼色,這樣才能左右逢源,做成一個真正的“不倒翁”。

像慈禧的另一個心腹太監安德海就不行。因為過於張狂孟浪,終於在出差到濟南之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先斬後奏,殺掉了事。慈禧雖然心疼不已,但疆臣和太監孰輕孰重,這個簡單的道理她還是能夠分得清,所以最後只好吃個啞巴虧拉倒。應該説,從做太監的起點來看,寇連材的牌運並不算差。他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自閹入宮,一進宮門就獲得了和當年的李蓮英一樣的好差事———給慈禧做梳頭太監。能夠直接為這位中國最有權勢的女人服務,決定了寇連材在宮中的命運不會差到哪裏去。果然,由於“侍西后久,頗得力”,其後,寇連材一度充任奏事處太監。據《凌霄一士隨筆》説:“此差頗優,每年有二三千金進項。”而《清朝野史大觀》則説:“(寇連材)侍西后久,太后深倚之。因派令伺候皇上,實則使之監督行止,偵探近事也。”從這些文字看來,寇連材當年曾經是慈禧身邊的紅人之一,應是事實。

但就是這樣一個紅人,最後卻和安德海一樣死於非命,不得善終。當然,他的死於非命和安德海的“皆曰可殺”不一樣,明顯帶有幾分英雄主義色彩,並且很有幾分“名垂青史”的意思。

一道“無厘頭”的摺子

那麼,寇連材是如何惹禍的呢?話頭要從那場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甲午之戰説起。

1894年7月到1895年4月,在短短不到10個月的時間內,堂堂天朝上國竟然敗給了他一向瞧不起的東洋倭寇!這對清朝上至廟堂下到民間的刺激是十分巨大的。雖然此前天朝在英國、法國、俄羅斯那裏吃了不少的虧,割地賠款,委曲求全,昔日的威風盡皆失去。但那總歸是非我族類的西方人,在亞洲這一畝三分地裏,清廷自以為還是響噹噹的老大,是領袖亞洲的盟主。可是,這個神話竟然被小日本就這麼輕易地打破了。在大洋上,號稱“遠東第一”的北洋艦隊折戟沉沙,最後乖乖地投降了事;在朝鮮和東北地區,向稱勇猛的淮軍更是不堪一擊,步步敗退;而在外交上,雖有李鴻章折衝調和,無奈“弱國無外交”,列強信誓旦旦之後還是願意站在邊上看熱鬧……

甲午戰爭的失敗其影響是極為深遠的,也可以説它是近代中國最為重要的一場戰爭。正是從這個事件開始,本來按部就班進行中的洋務運動的步伐被打亂,一股聲勢浩大的激進主義的潮流席捲中國。

時人金安清在《水窗春囈》中記載説:“京朝官皆用方靴,外官道府以上亦然,即州縣及司道首領官皆如之,蓋雍容袍笏之象。自甲午以後,一概用尖靴,雖朝端大老及詞林中皆是,且多薄底不及數分者,取其行走便捷。識者皆憂其兵象。”他還注意到:“自來戲劇皆用崑腔,其時亦全改‘二黃'及‘西皮'者,亢力激烈,如聞變徵,時局乃亦與之轉移,可畏也。”

聯繫到金安清的觀察,則寇連材事件亦可算作甲午戰敗之後激進主義潮流興起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正因為甲午慘敗,1896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太監寇連材做出了一件在很多人看來是驚世駭俗的事情。這就是公然違背清朝“太監不得干政”的祖制,向當軸慈禧太后上了一道談論時政的摺子。

那麼,這個由粗通文墨的寇太監所上的摺子裏究竟説了些什麼呢?關於這點,此後的一些筆記野史的許多所謂“成説”,大半都是道聽途説以訛傳訛而已。譬如,説寇連材在摺子裏指責西后專權,要求太后歸政以及要求革掉李鴻章的職權,等等。其實,這些內容都是作者們的臆想,在摺子裏並沒有出現過。

著名的甲午戰爭史專家戚其章老先生數年前曾經在清宮檔案裏找到了寇連材所上的這個摺子的復件。這個摺子有10條不假,但是具體內容並沒有上面所傳言的那樣激烈,而且整篇文法不通,錯別字連篇不説,其思想也多迂腐可笑,乏善可陳,不過就是當時百姓街談巷議的水平,裏面有價值的成分很少,相反倒是有很多荒誕不經的地方。譬如,寇連材反對修鐵路,用輪船,使洋藥治病,主張一律禁絕。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寇連材竟然認為:洋槍打硬不打軟,故而建議清兵應該用“軟牛皮”做甲胄用來抵擋洋人的子彈。他為清兵設計的武器是“火槍、洋戟子,藤盤、削刀”,建議戰時的清兵“頭戴英雄帽,足登連襪鞋,襖褲宜瘦”,等等。

本來,對待這樣一個滑稽可笑的摺子,久歷官場風雲的慈禧最大的可能應該是一笑置之,把這個錯字連篇的摺子扔到垃圾桶裏不去管它。最多也就是把寇連材叫來,打一頓板子罷了。但很意外的是,讀完摺子後,慈禧竟然勃然大怒!今天看來,這個明顯受到通俗小説和戲劇影響的充滿“兒戲”色彩的摺子,固然是引動慈禧惱火的一個方面。但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寇連材破了清朝建政後在內廷實行的“太監不得干政”的祖制。彼時,慈禧的心態大約就是:你寇連材放着奴才不好好做,就你這點水,竟然還想管什軍國大事,這還了得啊?!

另外,一個太監竟然敢於公開上書,這事情看起來實在透着蹊蹺,裏面似乎頗有些文章。慈禧的第一個直覺是:這很可能是一個“政治陰謀”,寇連材不過是一個在前台表演的急先鋒,其背後註定潛藏着一股更為複雜的政治勢力。如果是這樣的話,問題的性質可就嚴重了……

於是,急火攻心的慈禧馬上親自審問寇連材。剛開始,慈禧的着力點就是想審出隱藏在寇連材背後的主使者來。但隨着事情的進展,慈禧懸着的心似乎落了地:一來這個寇連材拒不承認背後有人指使,坦誠是他一人所為;二來這個摺子錯別字連篇,內容多半不倫不類,不像是出自富有政治經驗的行家裏手。況且,寇連材能一字不落地背出其中的內容,明顯是他沉思了良久的產物。

如果寇連材的魯莽行為僅僅是他自己心血來潮的衝動產物,那麼慈禧也許會手下留情,畢竟寇太監是為自己服務了多年的身邊人。但恰在此時,慈禧最信任的太監李蓮英偷偷地向慈禧透露了一個直接導致寇連材被殺的情況:原來這個寇連材和那個被光緒皇帝極力提攜的侍讀學士文廷式關係非同一般。而文廷式當時是光緒皇帝兩個妃子———珍妃和瑾妃的師傅。此人依仗着皇帝的寵幸,一向口無遮攔,好臧否人物,甚至曾經聯名上書對太后的奢侈行為提出過激烈的批評。而慈禧自打咸豐皇帝熱河駕崩,和小叔子奕成功發動宮廷政變,第一次“垂簾聽政”起,就立下了“誰讓我一時不痛快,我就讓他一輩子不痛快”的信條。因此,對於文廷式的這些言行,慈禧早就耿耿於懷,徐圖報復。經過李蓮英的這一提醒,慈禧更願意相信,雖然寇連材的這個摺子不一定是文廷式直接策劃的,但很難説其思想不是受了文廷式的影響!於是,慈禧頓下狠手,立刻將寇連材正式交給刑部,明確指令從速將其正法,以儆效尤。此後,更是説動光緒皇帝,將文廷式革職,攆出了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