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清朝史上疆土防禦政策為何天子守在四夷?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作為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她的盛衰興亡,震撼着中華民族深邃的靈魂。當你深入透徹地瞭解她的時候,你一定會為其流給後人的“博大精深”而由衷地喝彩。大家知道,清朝前期,為建立和鞏固統一多民族的大清帝國,清軍自公元1644年入關後,繼續向西北、西南用兵,穩定了西藏,收復了台灣,逐步統一了全國。其疆域西跨葱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亞,東北到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到曾母暗沙等南海諸島,領土面積達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解讀 清朝史上疆土防禦政策為何天子守在四夷?

在1840年鴉片戰爭前,清政府與朝鮮(高麗)、沙俄、浩罕汗國、印度、錫金、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等國接壤,隔海與日本、琉球、菲律賓、印尼等國為鄰。從“天子守在四夷”的周邊觀念出發,清政府和這些國家中的大多數,都建立了宗藩關係。清帝國自認為是地處“中央”的“天朝上國”,各國與它的往來都是“萬方來潮”。這種宗藩關係,主要表現為“冊封”與“朝貢”的關係。一方面是藩屬國依靠清帝國的“上國天威”要求“冊封”,以示正統,願意“納貢稱臣”;另一方面是清政府的“回賜”要多於“朝貢”。

清政府堅持中國傳統文化中“大宗維翰,懷德維寧”的思想,實行“布恩信、懷遠人”的政策,和藩屬國建立了鬆散的政治聯盟,確立了“以琉球守東南,以高麗守東北,以蒙古守西北,以越南守西南”的“天子守在四夷”的疆土防禦體系。因此,可以説清政府的周邊關係,即體現了封建的等級、倫理、宗藩、地域等觀念,也體現了我國古代“輔車相依,脣亡齒寒”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下面筆者分別就“天子守在四夷”作一個解讀。期待你的指教!

以琉球守東南

在我國疆土的版塊東南方向,“以琉球守東南”是清政府周邊政策的重要環節。琉球在我國台灣東北水域,與我國的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等相處不遠。明清兩代琉球王國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在明代兩國多次遣使往來,至清代關係更加密切。公元1683年至1719年,康熙曾分別派汪輯、徐葆光出使琉球,琉球王國派臣出海迎接。琉球王國在1701年也派出使臣蔡鐸向清朝進獻《中山世譜》和琉球地圖,對清政府表示“向城輸化”。乾隆年間,清政府曾派藩相到琉球任“教習”,並著有《琉球入學見聞錄》。至此以後,兩國使臣來往不絕,清政府一直把琉球視為我國的東南天然屏障。直至1879年琉球被日本(現為日本沖繩縣)侵佔才宣告結束。

以高麗守東北

在中國版圖的東北方向上,“以高麗守東北”是清政府疆土防禦的又一重要內容。朝鮮古稱“高麗”,在明朝就和他有藩屬關係。後金(即後來的清朝)興起後,為了解除兩面受敵的威脅,於1627和1636年兩次對朝鮮用兵,逼迫朝鮮解除與明朝的聯繫,正式與朝鮮建立了藩屬關係,兩國逐漸友好起來。清軍入關後,共同的防侵略利益,使得兩國關係更加密切。1654年和1658年朝鮮先後兩次派兵協助清軍反擊沙俄對黑龍江下游和松花江的侵略,給了沙俄殖民強盜以沉重打擊。清朝則幫助朝鮮抵制日本和沙俄的覬覦和侵略。因此,清政府用“高麗守東北”起到了中國東北很好的防禦效果。

以蒙古守西北

在中國版圖的西北面,以“蒙古守西北”是清政府周邊關係的又一重要防禦手段。蒙古國原屬我國版圖,蒙古族也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清軍入關前,請朝廷為了割斷蒙古貴族與明朝的聯繫,征服了漠南蒙古,把內蒙地區納入了自己的版圖。在西北方向,與我國接壤的國家有沙俄、浩罕、阿富汗等國,主要威脅來自沙俄,浩罕汗國是一個城廊國家。在清代,和清朝有藩屬關係。為了懷柔蒙古各部,為了實現“恩益深而情亦遠”的政治目的,康熙帝曾57此巡蒙古、東北、西北等少數民族居住地,我國北方曾一度出現“日舞微風動彩放,聲教無私疆域遠”的動人局面。這種親密的民族關係對抵禦沙俄對我國西北部邊境的侵略,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越南守西南

“以越南守西南”是清政府在中國西南方向的又一重要防禦策略。清政府非常重視與越南的關係。據《清史稿》記載,從清朝開國皇帝順治到乾隆末年,越南交大的“朝貢”有13次,民間貿易也很興旺,僅廣西邊境就有30多處邊境口岸。為增進中越關係。清朝皇帝曾多次御書匾額賜予越君,如:1683年乾隆帝書賜“忠孝守邦”;1724年雍正帝書賜“日南世詐”;1784年乾隆帝書賜“南交屏翰”御匾。在當時,清政府對外關係中,得此虛榮者僅越南一國。在處理兩國的關係上,清政府表現出了封建大國的雍容態度。後來,由於越南封建統治者以“小國之君”的態度,對清政府實行欺矇狡詐的兩面政策。致使乾隆末年,兩國關係逐漸冷談鬆散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