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軼事 尼克松曾以為中國仍需叩拜

1971年,由於陷入越南戰爭泥淖不可自拔,美國總統尼克松決定派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去中國打破外交僵局。但是,由於相互隔絕達20年,他們對紅色中國很陌生。在基辛格去北京的諸多準備事宜中,他們最大的擔心就是怕見着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人要磕頭。

中美建交軼事 尼克松曾以為中國仍需叩拜

這種擔心不是空穴來風。首先,這場祕密外交基本上是按中國的條件進行:是美國特使去北京,而不是周恩來到華盛頓。由此,他們的理解是:這是中國按允許外國使節拜會中國朝廷的古老規矩發出的邀請。其次,歷史上有外國使節曾被中國政府遣返回國。1651年,第一個到中國的俄國大使因不肯給順治皇帝磕頭,結果被立即遣送回國。1816年,英國大使阿姆斯特勛爵拒絕給嘉慶皇帝磕頭,也被押送遣返回國。

因此,基辛格受命去北京,認為很有可能要給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磕頭。為此,他和尼克松十分犯難,幾次一起祕密商量如何處理此事。但兩人商定的辦法是什麼,尚未查到史料。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在訪問巴基斯坦時突然裝病,於凌晨登上飛往北京的飛機。在南苑軍用機場,基辛格首先見着葉劍英,當然沒有磕頭。但基辛格的緊張沒有消除,有人這麼記述的:從基辛格當時的表情來看,憂慮是很重的,玳瑁寬邊眼鏡後的臉膛肌肉緊縮,沒有一絲笑容。

作為貴賓,基辛格等人被安排住在釣魚台國賓館六號樓。下午四點半,周恩來前往看望他們。大概是怕要磕頭,基辛格還沒等周恩來走到跟前,就有意地把手伸了出去,動作還是有點僵硬。周恩來立即會意地伸出右手和基辛格握手。回到美國後,基辛格向尼克松彙報:“根本不像我們事前擔心的要磕頭。”

1972年2月21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尼克松,並率先伸出手同尼克松相握。以後,兩國大門打開,增進了解,美國人見着中國領導人要磕頭的擔心,就這樣成為歷史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