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大內侍衞究竟是什麼官?還有特殊的恩寵

我們從古裝電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在清朝皇帝的身邊,有很多隨從,有持刀劍的,這類就是清朝的大內侍衞。他們的職責就是保衞皇帝的安全,不管在哪寸步不離其左右。大家就要問了,大內侍衞究竟是個什麼官職呢?我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大內侍衞的故事。

解讀大內侍衞究竟是什麼官?還有特殊的恩寵

懷安縣王虎屯鄉李信屯村,清朝時期,出了一位皇宮的大內最高侍衞黃大元。

清道光時期,年幼的黃大元到柴溝堡拜庚子科武舉賈致和為師,學文習武。後來因黃父去世,隧赴延慶下水磨村一富豪杜詩家打雜,東家視黃大元武藝不凡收為義子,並與其子結成異性兄弟,聘武師同窗習武。

苦練三年後,黃大元於咸豐五年考取武秀才。

同治二年,朝廷開科殿試,分三場,第一場步射,黃大元三箭都中耙心;第二場舞刀花,他把120斤重的大刀舞動生風;第三場石鎖較力,他把百餘斤的石鎖套起來繞場一週,再擲出去。

同治皇帝當場傳諭,封黃大元為頭等侍衞。

説到這大內侍衞,通俗地講就是在帝王左右侍從並護衞的武官。

明朝的御前侍衞也就是錦衣衞,全稱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他們在正式場合穿着飛魚服,手持繡春刀,腰繫鸞春帶,平時身着紅色的便衣,十分氣派。古人慣以朝廷鷹犬暗稱呼錦衣衞為東廠、西廠、內行廠。

清朝時,選三旗子弟為侍衞,皇帝親近的人才有資格。有御前侍衞、乾清門侍衞、大內侍衞等。

大內侍衞是清軍中最為尖鋭、最為神祕的一支萬里挑一的軍隊,是清軍的精英,是最接近皇帝的男人。清太祖努爾哈赤有很多的家丁和奴僕,這些人演化成了他的侍衞。

到了皇太極時期,不斷完善後組成了專管大內侍衞的機構——侍衞處,這個機構的領導為領侍衞內大臣(正一品,上三旗中每旗各二人擔任)、內大臣(從一品,六人)、散秩大臣(從二品,不定額)。錄屬於侍衞處的侍衞包括:頭等侍衞60人,正三品;二等侍衞150人,正四品;三等侍衞270人,正五品;藍翎侍衞90人,正六品。隨旗行走的宗室侍衞,一等侍衞9人,二等侍衞18人,三等侍衞66人。

大內伺位不僅是高官,還有一些特殊的恩寵。

清朝初期,黃馬褂和花翎是宮中伺衞專用的,那是無比的榮耀,其他人如親王貝勒般尊貴,也沒有。直到乾隆時期,很多人以兼任伺衞內大臣的手段攫取這一殊榮,之後,黃馬褂和花翎的授予才逐漸泛化。

清朝對服飾的穿用有嚴格的規定,四品官以下不得用端罩,武三品以下不得用綠貂朝衣,武官五品以下不得用朝珠,但以上規定對侍衞官除外。

順治時期,皇帝手裏只有正黃旗和鑲黃旗,攝政王多爾袞死後,順治帝才把正白旗收回來,這三旗合稱為“上三旗”。雍正以後,皇帝逐漸掌握了全部八旗,並建立蒙、漢八旗,侍衞的選撥範圍才的所擴大。但最接近皇帝的親軍,仍然選自上三旗。大內侍衞都是皇帝的心腹,皇帝集權意識強,天下事無所不總,大內侍衞便擔當起了密探。

當大內伺衞,是一種榮譽和地位的象徵,可以加官進爵,是名利雙收的美差。大內侍衞往往從家庭背景良好,並與皇家關係密切的家族中挑選並訓練出來。

康熙年間,又從武舉中的佼佼者增置了漢人侍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