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上演過的兩次黃袍加身:是宋太祖和誰?

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兵變就要算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了。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便宣告駕崩,在逝世前,他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次年(960年)元月七年級,前方傳來戰報稱,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九年級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發生譁變,似乎不明真相的趙匡胤被將士們披上黃袍,高呼萬歲。這件事情在歷史上被稱為“陳橋兵變”。從此,趙匡胤登上了歷史舞台,改國號為“宋”,史稱北宋。

歷史上上演過的兩次黃袍加身:是宋太祖和誰?

戲劇般的黃袍加身,戲劇般的前敵侵犯,這似乎充滿着無數的歷史偶然。然而,趙匡胤上演的黃袍加身卻並非自己所首創。就在十年前,真正原創版黃袍加身其實早就上演過。此劇的主角正是後周太祖-郭威。要説郭威,我們還必須得從五代十國的後漢開國皇帝高祖劉知遠説起。

唐末,大廈將傾,風雨飄搖之時,劉知遠出生在山西太原一户寒微的沙陀人家,以至於在史書上找不到任何關於他的父親和祖父的記載。許是艱辛的日子所致,劉知遠從小性格內向,寡言少語。長大後為生活所迫,到一大户人家去當贅婿,備受歧視。不甘心這樣混一輩子的劉知遠,毅然出走當了兵。在軍旅生涯中,他曾先後兩次救下了自己的主子石敬瑭。兩次救命之恩,讓劉知遠成為石敬瑭心目中最忠實的親信。不久,擁兵自重的石敬瑭在時機成熟後,與後唐皇帝決裂,密謀河東稱帝,並主動割讓燕雲十六州以求契丹支持。靠着契丹人的幫助,石敬瑭消滅後唐,建立後晉。同時,將最重要的軍政長官位置——河東節度使交給劉知遠。

做皇帝7年後,石敬瑭病逝,其侄兒石重貴登基。不久,由於聲稱要收回燕雲十六州,契丹對這位新皇帝大為不滿,存在了11年的後晉政權隨後便被契丹出兵消滅。由於草原民族很不適應中原逐漸轉暖的天氣,契丹被迫下令北撤。趁遼軍北退慌亂之時,劉知遠兵發太原,大軍沿汾水南下以避開與契丹的直接交鋒,同時以迎還舊主為名,贏得了後晉舊臣與民眾的紛紛歸附,一路南下攻佔了洛陽和都城開封,建立後漢。此時,在劉知遠旗下,原後唐舊將的郭威因助劉知遠稱帝有功,被提升為樞密副使等一系列重要職務。不久,後漢高祖劉知遠病逝,郭威臨危受命,立其子劉承祐繼位,此為後漢隱帝。作為顧命大臣,郭威被任命為樞密使,正式掌管全國的兵權。

然而,由於位高權重,新即位的後漢隱帝劉承祐.對郭威卻是處處提防,以至於將他的家人全部作為人質扣留。公元950年,再也坐不住的隱帝與親信密謀,試圖一舉剷除郭威勢力,但不料計謀敗露。氣急敗壞的後漢隱帝下令殺死郭威的全部家眷。郭威將計就計,一路率軍攻進開封,殺死隱帝,並且假意擁立劉氏宗室武寧節度劉贇為帝。隨後突然聞報契丹南下,郭威於是率軍北上抵禦,途徑澶州,士兵兵變上演黃袍加身,郭威由此返回汴梁,逼太后任他為“監國”,奪得國政。公元951年,郭威正式稱帝,國號大周,定都汴京,改元廣順,史稱後周。

正所謂天地大戲場,戲場小天地。縱觀歷史上的兩次黃袍加身,雖然表象完全相同,但其背後的實質則完全不同。郭威慘遭猜忌,全家被殺,自己時刻面臨生命危險,兵變稱帝實則被逼無奈。而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則是徹頭徹尾的蓄謀已久,自導自演。人心所向,天命所知,歷史的玄妙在此刻便顯出了它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