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將世家 揭開被歷史湮沒的折家將和種家將

趙匡胤以武將出身,謀奪了後周柴家天下。其吸取唐朝、五代時期藩鎮作亂的歷史教訓,極力抑制武人勢力。故有宋一朝,武將始終處於文人的壓抑之下,很少能走到政治權力的頂峯。這一方面保持了政局的相對穩定,卻也造成了宋王朝軍事上的積弱,始終沒有擺脱外族的侵擾,最終亡於蒙古人之手。所謂亂世出英雄,大宋朝雖然在軍事上積弱,但是在與外族長期作戰的過程中,也造就了諸多名將。尤其是演義小説《楊家將》、《岳飛傳》以及後來的文學、藝術作品,使得楊家將、岳家將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所以一提起宋之名將,人們往往就想到楊家將和岳家將。

宋朝名將世家 揭開被歷史湮沒的折家將和種家將

殊不知大宋朝真正的將門世家,卻是當時名滿天下如今卻默默無聞的折家將和種家將。按史書記載,折家將前後延續了八代,近二百年,如算上五代以前,則歷史更加悠久,堪稱中國第一將門世家;而仲家將則延續了五代,終北宋之一朝。

折家將

折家將起自五代時期的名將折從阮,原系鮮卑族拓跋氏之後裔(亦説党項或羌族人)。折家是雲中(今山西大同)大族,武將世家。折從阮自後晉、後漢、後周以來,一直以府州(今陝西府谷縣)為根據地,為中原政權鎮守西北,屢敗契丹。周世宗時,折從阮為汾寧節度使,其子折德扆為永安軍節度使,父子俱為邊關主將,一時傳為美談。第二代折家將是折德扆、折德願兄弟。折德扆是長子,少時從軍,以勇猛善戰知名。北宋初年,兄弟二人鎮守府州抵禦契丹人,屢次破軍殺將,折德扆年輕時就已經擔任永安軍節度使,負責府州軍務。傳説折德扆有一女,嫁給了名將楊業,此女便是大名鼎鼎的折(佘)太君。

第三代折家將最着名的是折德扆之子折御勛、折御卿兄弟。折德扆死於任上後,折御勛領汾州團練使、權知府州事,後改任泰寧軍節度使,太平興國二年卒。折御卿協助其兄統領部眾,屢有戰功。淳化三年,以軍功升任府州觀察使。淳化五年,拜永安軍節度使,大敗契丹大將韓德威,斬首五千餘級,韓德威“僅以身免”。不久,折御卿病重,韓德威欲乘機報仇,率眾來襲。御卿抱病出戰,《宋史》記載:“其母密遣人召歸。御卿曰:世受國恩,邊寇未滅,御卿罪也。今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於軍中乃其分也。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言訖泣下。翌日卒,年三十八。”其忠肝義膽,令人慨歎。

第四代折家將最知名的是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兄弟,《宋史》記載。折惟信作戰勇猛,折惟忠善治軍,折惟昌智勇雙全,射術精湛,屢建奇功。折惟信、折惟昌皆戰死沙場,折惟忠亦死於永安軍節度使任上。折家將第五代主要有折繼世、折繼祖、折繼閔等,都是抗擊西夏的名將。第六代折家將以折克行最為知名,他隨名將種諤抵禦西夏軍隊,“與西人戰大小百七十遇,未嘗喪敗,擄獲鉅萬萬”(《折克行神道碑》記載)。“每出必勝,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宋史》)。

第七代折家將有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適、折可求等人。折可存曾隨童貫率軍鎮壓方臘起義和宋江起義;折可適隨種諤征戰,勇武多智,曾大破羌夏聯軍十萬之眾,是北宋西北邊境少有的大勝仗。第八代折家將中,折彥質、折彥野、折彥文等俱為一時名將。兩宋之交,天下大亂,折彥質率軍十二萬大戰金軍,後隨宋高宗南渡,居官三十餘年。而折彥文則戰敗降金,金人仍命其鎮守府州,仍與西夏軍對峙。後為改善與西夏的關係,又將其調往青州任職。

種家將

種家將籍貫洛陽,是北宋中後期在抵禦西夏、金人的侵略戰爭中崛起的名將世家。種家將前仆後繼,滿門忠烈,世人稱之為“山西名將”。第一代種家將起自種世衡。種世衡是宋初大儒种放的侄子,种放終身未娶,種世衡因种放的緣故,蔭補(指因祖先功勛而補官)為官。但種世衡和種家將的崛起,靠的不是祖宗的功業。種世衡足智多謀,鎮邊期間常出奇計,屢破西夏兵。曾以智信收服西北諸少數民族部落,對西夏作戰時常得其相助。西夏軍隊以騎兵為主,為了培養善射之士(對付騎兵),種世衡命令在府衙附近設立箭靶,軍卒百姓如有過失,射中箭靶就赦免其罪。有奏請事務的,也要看射箭成績而定奪。這個招數取得了奇效,當地軍民人人都是射箭高手,在與西夏的作戰行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有説法,種世衡以白銀為箭靶,射中者得銀,一時間軍民紛紛習箭)。《宋史.種世衡傳》和沈括《夢溪筆談》中,都詳細記載了種世衡巧施離間之計,令西夏國主李元昊與名將野利遇乞、野利旺榮兄弟君臣反目,智除野利家族的故事,其精彩程度絲毫不亞於《三國演義》。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種詁、種診、種諮、種詠、種諤、種説、種記、種誼,這是第二代種家將。種詁、種診、種諤各統領種世衡之一部,世稱“三種”,均為宋朝大將,頗有戰功。這一代種家將中,以種諤、種誼最為知名。《水滸傳》中提到的“老種經略相公”指的就是種諤。曾以計迫降西夏名將嵬名山,得民一萬五千户,降兵萬人。又以鄜延經略安撫副使,節制諸將於米脂城外無定川大敗西夏軍八萬,斬首八千級,生擒西夏大將七人,俘獲士兵、物資無數,打出了“種家軍”的威名。種誼是種世衡的小兒子,好讀書,治軍嚴。用兵謹慎,臨陣對敵無把握不戰。一次西夏軍隊進犯延安,種誼統兵出戰,敵聞風而逃。當地人説:“得種誼,勝精兵二十萬”。

第三代種家將主要包括種諤之子種樸,種記之子种師道、种師中、種師閔等人。名氣最大的,是人稱“小種經略相公”的种師道。种師道少時跟隨大儒張載求學,做過推官、通判等文官。因“議役法忤蔡京旨,換莊宅使、知德順軍”(《宋史》),得罪了奸臣蔡京,這才進入軍界。其文武全才,見識廣博,用兵老成持重,對鎮邊、攻遼、抗金等軍事行動見解獨到,是當時主戰派的核心人物。當時,宦官童貫手握重兵,炙手可熱,見之者皆行大禮,獨种師道以常禮待之。宋徽宗多次將其招入朝廷,詢問邊關事宜,並賜予襲衣、金帶。种師道因得罪當朝權臣,屢遭貶謫。金人南下,宋欽宗急招入京,“拜檢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諸道兵悉隸焉”(《宋史》),成為宋軍的最高指揮官。然徽宗、欽宗總是猶豫觀望,決策反覆無常,种師道有職無權,當權者又橫生掣肘,用兵方略難以實現,終致靖康之難。故京師失守後,宋欽宗捶胸言道:“不用种師道言,以致如此!”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大舉入侵,種師閔、种師中先後壯烈殉國(此前,種樸已在與羌人的作戰中陣亡)。不久,种師道亦憂憤而死,時年七十六歲。第四代種家將如種浩、種溪等人雖任武職,但其武功成就遠不及先人,種家將從此湮沒無聞。

隨着靖康之難,宋廷南遷,折家、種家離開了世代鎮守的西北邊陲。江南的水土人情,似乎很快就把將門世家的軍事才幹銷蝕殆盡了。曾經叱吒風雲的折家和種家,再也沒出過像樣的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