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中 河洛之地的地緣淺析

黃河與洛水交匯,孕育出了河洛之地,它的地緣中心就是洛陽城,在歷史上自夏朝起,被許多朝代定為首都司隸,這麼一個被歷朝歷代統治者看中的地方,自然有其得天獨厚之處,下面開始分析。

天下之中 河洛之地的地緣淺析

洛陽位於中原大平原西側,似乎當不上“天下之中”這個名號,然而在古代,一望無際無險可守的大平原並不適合孕育文明,因為安全性差,所以地勢高安全性好的黃土高原(陝西山西),實際上有着與它們的農業條件不符的地緣地位,洛陽盆地,正處在黃土高原和中原大平原之間,因為這個樞紐作用,才有了天下之中的名號。

洛陽盆地的地理情況

地理圖中黃框大致就是洛陽盆地的範圍,

方向------------------------相接板塊----------------------關卡

北面---------------------------河內-------------------------孟津

東面---------------------------中原-------------------------虎牢關

西面------------------------河東、關中----------------------函谷關

南面----------------------中原南部、南陽------------------龍門(伊闕)

乍一看洛陽可謂是四塞之地,四面都有門可以把守,然而從政治角度看,這種地形固然使得洛陽可以溝通四方又有一定的安全性,但是從軍事角度則意味着四面的關卡都需要軍隊把守,同樣,洛陽周邊任何一個板塊佔據了這裏,就等於把頭暴露給了三面的敵人。春秋時代那位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在降服生活在伊水谷地的陸渾戎,打通了從南陽到洛陽的通道後,曾向周王問鼎,但終究還是因為這個原因放棄了佔領計劃。同樣三國時的董卓,儘管有山河之險,關東諸侯也不齊心,最終還是因為三面受敵戰略壓力太大而退出洛陽,返回了老家關中。可見這塊王者之地,沒有統一天下資本的人,是沒有辦法長久佔據這裏的。

洛陽的北面通道

洛陽北面是黃河,河流不是處處可渡的,往往要挑選水緩河窄之處,這裏最有名的渡口就是孟津,早在周武王伐紂時,就用過這個渡口,但黃河渡口不止這一處,關東諸侯圍攻董卓時,當時的河內太守王匡,就屯駐在河陽津,此外平縣(小平)也可渡河。

“河內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陽津,將以圖卓。卓遣疑兵若將於平陰渡者,潛遣鋭眾從小平北渡,繞擊其後,大破之津北,死者略盡。------三國志董卓傳”

河流有很多地方可以渡河,山脈卻不容易翻過,因此洛陽盆地的統治者往往傾向於越過黃河,把河內納入其統治,然後以太行王屋為屏障。太行王屋只有三條小道可以通行,就是著名的太行八陘(xing2)中的軹關陘、太行陘、白陘,其中軹關陘連接河內與河東,太行、白陘則都是連接河內上黨。

三國時漢獻帝在董卓死後試圖從關中返回洛陽,他的路線就是從關中渡河到河東郡的安邑,然後在張楊的接應下走軹關陘到河內,最後回到了洛陽。

至於那兩條連接上黨的道路,因為上黨在三國並不活躍,高幹逃往荊州走的河東關中武關線,並未下洛陽,所以就不講了。

洛陽盆地的東面通道

洛陽東面只有一條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虎牢關(成皋),虎牢關是春秋時晉國為了威脅鄭國所築,左側黃河右靠嵩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因此關東諸侯伐董卓時並未在此發動進攻,呂布、胡軫、華雄都是在南線龍門之外防禦袁術孫堅,之後董卓放棄洛陽,曹操試圖進攻成皋,結果在滎陽汴水就被徐榮擊敗。

楚漢爭霸時,劉邦死守滎陽,滎陽在虎牢關外,劉邦為什麼不守容易防守的虎牢呢?這是因為滎陽後面就是敖倉,劉邦如果退回虎牢,等於放棄了這個大糧倉,就很難與項羽相持下去,此外退回虎牢示弱於天下諸侯,也是很失人望的事情。洛陽的南面通道

龍門這個名字也許有點陌生,這個關卡是熊耳山與箕山所夾,險要程度不亞於虎牢。

從圖中可以看到龍門南面的伊水谷地也有不小的平原,但因為伊水谷地沒有龍門這樣得天獨厚的關卡防禦,因此沒被納入河洛之地的核心區,三國時關東諸侯攻打董卓,南線由袁術孫堅負責,袁術派孫堅在陽城駐紮,被袁紹派來的周昂所敗,從陽人城方向進攻董卓卻取得了不小的戰果,胡軫呂布華雄被打敗,董卓軍雖然還有龍門雄關可以依仗,但是三面受敵的窘境使得董卓放棄了繼續防守的打算,退出了洛陽盆地。洛陽的西面通道

洛陽西面是中條山、崤山、黃河平行造就的崤函通道,地形比較複雜,先看圖。

這是秦國進攻鄭國被匹夫有責的商高忽悠回來,又被晉國伏擊的著名的崤之戰路線圖。

河東(晉國)進入洛陽

兩條路線,一是走中條山左側,然後沿黃河北側至太陽渡,渡河過崤山,至洛陽。

另一條走中條山中一條小路,直接到茅津渡渡河。

第二條路是有名的假道伐虢的發生地,虞國的位置就是中條山中一個小盆地,虢國在虞國南面把守陝地作為東周皇室的西大門,晉獻公為了控制崤函通道,借虞國路滅了虢國然後回師滅了虞國。

關中(秦國)進入洛陽

只有一條路,從潼關過函谷關到達陝地(今三門峽市),最後或從北崤道經澠池到洛陽,或從南崤道沿洛水至洛陽。

其中潼關是曹操在建安元年為了防備關西馬超等人所建,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馬超就在潼關與其對峙,曹操自己從風陵渡,派徐晃從蒲阪渡渡河,進入河西,繞過了馬超的潼關防線。崤函通道詳細地圖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直接從黃河順流而下呢?這個問題請看本地人楊彪怎麼回答的。

獻帝紀曰:初,議者欲令天子浮河東下,太尉楊彪曰:“臣弘農人,從此已東,有三十六灘,非萬乘所當從也。”劉艾曰:“臣前為陝令,知其危險,有師猶有傾覆,況今無師,太尉謀是也。”乃止。

結語:本文意在給地理一抹黑的同志科普些知識,因此內容比較大路貨,而且為了減少篇幅很多歷史事件都沒講,講了的也不詳細,如果有朋友願意結合地圖詳細討論,歡迎來本樓探討。

一些史料

河內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陽津,將以圖卓。卓遣疑兵若將於平陰渡者,潛遣鋭眾從小平北渡,繞擊其後,大破之津北,死者略盡。卓以山東豪傑並起,恐懼不寧。--------三國志董卓傳

郭汜復欲脅天子還都郿。天子奔奉營,奉擊汜破之。汜走南山,奉及將軍董承以天子還洛陽。傕、汜悔遣天子,復相與和,追及天子於弘農之曹陽。奉急招河東故白波帥韓暹、胡才、李樂等合,與傕、汜大戰。奉兵敗,傕等縱兵殺公卿百官,略宮人入弘農。二天子走陝,北渡河,失輜重,步行,唯皇后貴人從,至大陽,止人家屋中。三奉、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御乘牛車。太尉楊彪、太僕韓融近臣從者十餘人。以暹為徵東、才為徵西、樂徵北將軍,並與奉、承持政。遣融至弘農,與傕、汜等連和,還所略宮人公卿百官,及乘輿車馬數乘。是時蝗蟲起,歲旱無谷,從官食棗菜。四諸將不能相率,上下亂,糧食盡。奉、暹、承乃以天子還洛陽。出箕關,下軹道,張楊以食迎道路,拜大司馬。--------三國志董卓傳

獻帝紀曰:初,議者欲令天子浮河東下,太尉楊彪曰:“臣弘農人,從此已東,有三十六灘,非萬乘所當從也。”劉艾曰:“臣前為陝令,知其危險,有師猶有傾覆,況今無師,太尉謀是也。”乃止。及當北渡,使李樂具船。天子步行趨河岸,岸高不得下,董承等謀欲以馬羈相續以系帝腰。時中宮僕伏德扶中宮,一手持十匹絹,乃取德絹連續為輦。行軍校尉尚弘多力,令弘居前負帝,乃得下登船。其餘不得渡者甚眾,復遣船收諸不得渡者,皆爭攀船,船上人以刃櫟斷其指,舟中之指可掬。

前到魯陽,與袁術相見。術表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吏。遂治兵於魯陽城。當進軍討卓,遣長史公仇稱將兵從事還州督促軍糧。施帳幔於城東門外,祖道送稱,官屬並會。卓遣步騎數萬人逆堅,輕騎數十先到。堅方行酒談笑,敕部曲整頓行陳,無得妄動。後騎漸益,堅徐罷坐,導引入城,乃謂左右曰:“向堅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諸君不得入耳。”卓兵見堅士眾甚整,不敢攻城,乃引還。英雄記曰:初堅討董卓,到樑縣之陽人。卓亦遣兵步騎五千迎之,陳郡太守胡軫為大督護,呂布為騎督,其餘步騎將校都督者甚眾。軫字文才,性急,預宣言曰:“今此行也,要當斬一青綬,乃整齊耳。”

諸將聞而惡之。軍到廣成,去陽人城數十里。日暮,士馬疲極,當止宿,又本受卓節度宿廣成,秣馬飲食,以夜進兵,投曉攻城。諸將惡憚軫,欲賊敗其事,布等宣言“陽人城中賊已走,當追尋之;不然失之矣”,便夜進軍。城中守備甚設,不可掩襲。於是吏士飢渴,人馬甚疲,且夜至,又無塹壘。釋甲休息,而布又宣言相驚,雲“城中賊出來”。軍眾擾亂奔走,皆棄甲,失鞍馬。行十餘裏,定無賊,會天明,便還,拾取兵器,欲進攻城。城守已固,穿塹已深,軫等不能攻而還。堅移屯樑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常著赤罽幘,乃脱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茂困迫,下馬,以幘冠冢間燒柱,因伏草中。卓騎望見,圍繞數重,定近覺是柱,乃去。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三國志孫堅傳

是時,術遣孫堅屯陽城拒卓,紹使周昂奪其處。術遣越與堅攻昂,不勝,越為流矢所中死。--------三國志公孫瓚傳

卓以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天子之在河東,楊將兵至安邑,拜安國將軍,封晉陽侯。楊欲迎天子還洛,諸將不聽;楊還野王。--------三國志張楊傳

是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伷屯潁川,馥在鄴。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週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將據成皋。邈遣將衞茲分兵隨太祖。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榮見太祖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三國志曹操傳

諸將是時關中諸將疑繇欲自襲,馬超遂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討之。超等屯潼關,公敕諸將:“關西兵精悍,堅壁勿與戰。”秋七月,公西征,魏書曰:議者多言“關西兵強,習長矛,非精選前鋒,則不可以當也”。公謂諸將曰:“戰在我,非在賊也。賊雖習長矛,將使不得以刺,諸君但觀之耳。”與超等夾關而軍。公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據河西為營。--------三國志曹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