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蜀漢後主劉禪要不戰而降獻出成都城?

前人譴責阿斗“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後主是庸才。”要是阿斗真的帶着成都的黎民百姓去“背城一戰,同死社稷”,“血流滿城”後,他倒是進了昭烈廟,在劉備左手邊有一個座位,那麼成都後人又將如何評論他呢?

為何蜀漢後主劉禪要不戰而降獻出成都城?

外地的朋友來成都武侯祠,瞻仰漢昭烈帝劉備和武鄉侯諸葛亮後,總愛問“怎麼廟裏沒有阿斗呢?”

昭烈廟中缺了嗣皇帝劉禪(音shàn,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國演義》稱之為“後主”),是有講究的。

20世紀40年代,我讀國小時,曾跟表叔去逛過蓉光電影院(今西南影都)北側小巷裏的安樂寺。聽他説過:“劉玄德的兒子阿斗,不成器,把他老子打下來的江山賣了,亡國投降,雖説被司馬炎封了個‘安樂公’,不過保不住祖宗的基業,當然要遭趕出祖廟,昭烈廟裏沒得他的座位,不肖子孫落得在此棲身的可憐下場。你娃娃要是不昌盛,死了也進不到祠堂!”

那時,安樂寺壩人頭攢動,人聲鼎沸,生意紅火,熱鬧非凡。塑的神像也不少,分不清誰是阿斗。我也忘了向表叔請教,只是傻傻地看着高高在上的倉頡老夫子,他老人家居然長了四隻眼睛!可能只有這樣的神,才能造出那麼多個字來啊!

進國中,讀了《三國演義》下冊,覺得阿斗甘當亡國奴,“偷生失自裁”,連自殺都不敢,真正十分無用!之後又讀到劉禹錫的《蜀先主廟》: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那註釋據《蜀后帝記》説:“魏鍾會、鄧艾率十萬兵入蜀,譙周勸帝,遂出降。魏封禪為安樂公。一日與宴,作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至於是,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演義》還説:司馬昭問“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更覺得前人説他“人之無情乃至於此”,真有道理;這種子孫遭趕出祖廟,活該!

《對聯話》載有昭烈廟北地王劉諶龕聯雲:“河山大好,經先帝留茲安樂窩,斷送頓成空,縣公實辱三分鼎;家事飄搖,仗何人保我子孫福,自裁惟有死,丞相徒勞六出師。”

這副楹聯純從阿斗投降被封“安樂縣公”生髮,義正詞嚴,痛斥阿斗不肖,把那不願投降而手刃妻兒、“殺家告廟”的劉諶反襯得十分高大。於是乎阿斗好像真是豬狗不如,宋朝人毀掉後主祠,把他趕出昭烈廟似乎還真有道理。

後來翻閲一本歷史手冊,無意中算算阿斗在位的時間,居然有四十年,四十年哪!“業紹高光”(建業繼承漢高祖、漢光武帝)的劉備才多少年?他一意孤行強行出征孫吳,吃了大敗仗,過早地“託孤白帝城”“龍馭賓天”了。阿斗能以偏安西蜀四十年,總與他並不剛愎自用,而用人任賢有關嘛!劉禪未必“不象賢”!當然後來他聽任宦官黃皓專政,以致蜀國逐漸衰敗,恰如史學家陳壽所評論:“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劉諶當年主張“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畢竟只想到先帝留給的“安樂窩”和劉氏一家的“子孫福”。再看《演義》寫的劉禪的話:“今大臣皆議當降,汝獨仗血氣之勇,欲令滿城流血耶!汝小兒豈識天時!”這些話也不無道理,接着再看《演義》寫的“於是成都之人皆具香花迎接(魏軍)”,可見時人的真實思想。如果阿斗真的“背城一戰”,成都又將如何,人民又將如何呢?

再讀《演義》所寫阿斗答司馬昭問話一段,發現書上還有這麼兩句:“昭及左右皆笑之。昭因此深喜後主誠實,並不疑慮。”原來阿斗真有見識,如果不讓司馬昭“深喜誠實”,豈不早作了刀下冤鬼,早死8年,活不到65歲?後來的孟昶、李煜一干亡國降君的結局豈不是反面例證嗎?

同是割據一方的錢鏐遺囑子孫:“度德量力而識事務,如遇真君主,宜速歸附。聖人云順天者存。”“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即所以愛民。”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其孫子弘俶舉家入朝,和平統一。江浙避免了兵火,此後一直是富甲中國之區。錢氏的貢獻,朝野欽敬。

前人譴責阿斗“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後主是庸才。”要是阿斗真的帶着成都的黎民百姓去“背城一戰,同死社稷”,“血流滿城”後,他倒是進了昭烈廟,在劉備左手邊有一個座位,那麼成都後人又將如何評論他呢?於是我想起了一首打油詩:

西蜀偏安四十年,平庸阿斗任人專。

孔明禕琬皆良相,怎説生兒不象賢?

鏈接:

(宋)太祖問罪江南,李後主(煜)用謀臣計,欲拒王師。法眼禪師觀牡丹於大內,作偈諷曰:“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豔曳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後主不省,王師渡江。(《冷齋夜話》)

徐鉉歸(宋)朝,太宗令往見李煜……後主默不言,忽長吁歎曰:“當時錯殺了潘佑、李平!”鉉去,乃有旨再對,詢“後主何言?”鉉不敢隱,遂有秦王賜牽機藥之事(服藥,前卻數十回,頭足相就,如牽機狀)。(《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