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盜挖唐朝皇帝十八座陵墓 竟被後唐皇帝賜姓李

唐朝有兩個掘墓人,二人姓名中都帶個“温”字。地表上,朱温篡唐,革了大唐帝國的命;地表下,温韜盜寶,挖了李唐皇帝的墳。在古代,“温”同“瘟”,把唐朝搞得萬劫不復的,就是朱温和温韜這兩個“瘟神”。

他盜挖唐朝皇帝十八座陵墓 竟被後唐皇帝賜姓李

説起來,朱温和温韜頗有些相似處。朱温早年是個混子,參加過黃巢起義,後叛變投降唐廷,被賜名“朱全忠”,受封樑王,七年後滅唐建樑。温韜起初是個盜賊,投靠節度使李茂貞,自更名“李彥韜”,後叛變歸順後梁,節度關中,七年內挖遍唐陵。

當年,大唐帝國何等強盛,李唐皇帝何等風光,然而物轉星移,世事難料,遇到這麼兩個臭名昭著的瘟神級惡霸,也只能任其宰割了。

大唐帝國傳二十一帝(含則天),除了昭宗李曄葬河南和陵、哀帝李柷葬山東温陵,其餘的均葬於關中。十八座皇陵,就是十八個寶藏,這是婦孺皆知的事情,安徽人朱温知道,長安人温韜更明白。朱温很忙,沒心思盜墓,再者他已然滅唐,有些事情也不敢做得太絕了,這個機會最終留給了盜賊出身的温韜。

朱温死後,二子爭鋒,後梁大亂。末帝朱友貞在位時,温韜成為後梁的一方節度使,鎮崇州、裕州等地,唐皇陵就在他的地盤內。

在任期間,温韜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盜墓上,《新五代史·温韜傳》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舊五代史·温韜傳》載温韜在任時“唐諸陵在境者悉發”;《資治通鑑》載“華原賊帥温韜聚眾,唐帝諸陵發之殆遍”。

温韜挖掘皇陵的目的,在於“取其所藏金寶”,金銀珠玉他要,綾羅綢緞他要,但有些紙製的無價之寶,他不稀罕。唐太宗昭陵中的鐘繇、王羲之字帖,以及各類前世孤本圖書,在這場文化浩劫後沒了蹤跡。著名的《蘭亭序》是否因此遭到損毀或遺失,至今仍是個謎。

十八座唐陵中,最大的當屬高宗李治與則天女皇的合葬墓——乾陵,陵內的珍寶不可估量。當年,黃巢起義時,曾派人挖掘過,沒能成功。這次,温韜也下了不少功夫,仍未能撼動,天神的憤怒,詭異的天氣,讓温韜敗下陣來。“惟乾陵風雨不可發”,乾陵雖然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也因此躲過一劫,但其他十七陵全被温韜挖了個底朝天。

温韜收工時,後梁政權也快支撐不住了,他才懶得管這些。温韜有的是錢,誰得了天下,他就認誰。

同光元年(923年),後唐莊宗李存勖繼承父親李克用遺志,推枯拉朽般滅了後梁,算是在政治上為他的老主子李唐皇帝報了仇。李存勖定國號為唐,史稱後唐,在名義上就是大唐帝國的延續。

當年,時為晉王的李存勖在與後梁激戰中,温韜得罪過李存勖。如今,李存勖成了天下之主,温韜也顧不得以前的事情了,立刻露出小人嘴臉,一路磕頭進了皇宮。為了立足,温韜拿出大筆金銀賄賂劉皇后,劉皇后枕邊風一吹,把所得財物一亮,李存勖來了個不計前嫌,反認為温韜是大大的忠臣。

除了讓温韜繼續幹匡國節度使,李存勖賜給温韜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李紹衝。後唐李姓,原是李唐皇帝所賜國姓,温韜的李姓,也應是李唐國姓。一個幾乎挖遍了李唐皇陵的盜賊,竟然被賜姓李,成為歷史上的一個黑色笑點。

“國家為唐雪恥,温韜發唐山陵殆遍,其罪與朱温相埒耳,何得復居方鎮,天下義士其謂我何”(《資治通鑑》)。大臣郭崇韜這話,不僅道出了温韜罄竹難書的罪行,也指出了李存勖違背初心、不辨忠奸的荒唐。然而,李存勖夫婦已經得了温韜好處,絲毫聽不進郭崇韜這番慷慨激昂的忠言,温韜還是走馬上任了。

明宗李嗣源即位後,撥亂反正,温韜的末路到來了,很快就被奪去李姓,削去官職,勒令回家務農,後又被髮配到德州,所盜財物全部充公。天成三年(928年),李嗣源又“敕以温韜發諸陵,……令所在賜死”(《資治通鑑》),以發掘唐陵的罪名將其誅殺,總算是為李唐皇帝報了另一份仇。温韜瘋狂盜挖唐陵,同樣也是自掘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