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古代的“中南海保鏢” 皇帝們的貼身侍衞

古代的中南海保鏢:保衞國家領導人,是各個朝代的頭等大事。如何做好安保工作,各朝有各朝的條例和做法。總的來説,越往後安保的規格越高,其中尤以宋明兩代最為嚴密。

細數古代的“中南海保鏢” 皇帝們的貼身侍衞

1.宋朝警衞部隊規模最龐大—宋太祖創建“三衙禁軍”安保體系

宋朝禁軍規模之龐大、體系之複雜,都是以往所沒有的。

開國皇帝趙匡胤,曾任後周禁軍將領“殿前都點檢”,又是通過兵變坐上皇帝寶座的,深知警衞部隊的重要,所以,他格外重視禁軍的組建,營建禁衞精兵的同時,又收編地方軍,擴充中央禁軍,構築出了史上最龐大的國家警衞部隊。宋太祖開寶年間,全國軍人37.8萬人,其中禁軍便有19.4萬人。後來每位皇帝都重視禁軍的建設,宋太宗至道年間全國軍人66.6萬,其中禁軍35.8萬。到宋仁宗慶曆年間,全國禁軍達到了82.6萬。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禁軍不只保衞皇帝,還保衞國家疆土,為國出征,所以有的駐屯地方,但大部分護衞京城,駐紮於汴京城外。禁軍很講究訓練,《水滸傳》中的林沖便是汴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其槍棒功夫尤其出色。

“京軍”中擔任皇帝警衞任務的“精兵”,要求日日練武,騎兵每天五練,步兵每天四練。宋朝國家領導的警衞體系,主要由“殿前司”、“侍衞司”、“御前忠佐軍頭司”、“皇城司”、“騏驥院”等幾部分組成,總稱為“三衙禁軍”,每個司內又細分若干單位,承擔不同警衞任務。

在皇宮和皇帝身邊的貼身警衞,都是從龐大禁軍中優選出來的,分為“班”、“直”兩批人,輪流上崗值勤。宋代禁軍不少都是擺設,儀式化明顯。因為禁軍實在太多,到國力下降時,連軍餉都沒有。宋神宗趙頊便曾為此感歎道:“窮吾國者,宂兵也。”後來,朝廷每年都進行一次禁軍整並。到南宋時,禁軍的規模便縮減很多。

2.明朝引入祕密警察偵探最到位—明太祖建立“十二衞”安保體系

到了明朝,對國家領導人的保衞更為嚴密。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引進了現代警衞制度中的“祕密警察”制度。在尚未稱帝時,開國皇帝朱元璋(明太祖)便建立了自己的直屬警衞團———“侍衞上直親軍拱衞司”,稱帝后次年又擴編為“親軍都督府”。

明代軍事單位分衞、所,衞的負責人稱為“衞指揮使”。在全國軍隊衞、所基礎上,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撤銷了此前的皇家警衞團“親軍都督府”和“儀鑾司”,創造了一支新的皇家警衞力量———“錦衣衞親軍指揮使司”,簡稱“錦衣衞”。隨後又組建了“旗手衞”、“府前軍衞”等十二個禁衞機構,總稱“上十二衞”。十二衞的指揮權不屬於明朝的國防部“五軍都督府”,而是由皇帝直接掌控。

“十二衞”體系中,數錦衣衞最厲害,“掌直駕侍衞、巡查緝捕”,與漢武帝時的“繡衣直指揮使”差不多,但規模和權力更大。明成祖朱棣對這套安保體系很青睞,篡位當了皇帝后便恢復了一度被朱元璋撤銷的錦衣衞鎮撫司,並將十二衞親兵擴充為二十二衞,建立了一套比漢唐更先進的、“軍隊與警察”相結合的國家領導人保衞體系。

這“警察”,就是負責京城區域巡邏、維護治安的五城兵馬司。更恐怖的是,朱棣設了“東廠”,這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祕密組織,廠主都是皇帝寵信的太監。朱見深(明憲宗)當皇帝時又設立了“西廠”。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與東廠一樣,是臭名昭着的祕密警察機構。錦衣衞、東廠、西廠與正常的警衞力量,織成了明朝強大的國家領導人保護網,對社會控制空前強大。清朝在繼承明朝這套國家領導人安保體系的同時,對警衞人員的選拔有新規定,強調出身,直接負責皇帝警衞的掌守門户和侍從兼宿衞兩班人馬,均得由滿族官宦子弟來擔任。

貼身警衞員要求更高,得從上三旗中選拔,稱為“上三旗侍衞”,一直到清亡,這一安保制度都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