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與吳清源“棋鬥” 輸棋生悶氣仍資助學費

吳清源1914年生於中國福建,少時即有圍棋天才之稱,14歲的時候赴日,投入日本棋院瀨越憲作名譽九段門

段祺瑞與吳清源“棋鬥” 輸棋生悶氣仍資助學費

吳清源九段在神奈川縣小田原市接受中國人民對外友協授予的“和平發展貢獻獎”,並獲贈紀念品。

2005年3月7日,常昊奪得應氏杯冠軍後,圍棋大師吳清源非常高興,破例在北京崑崙飯店接受了某家媒體的

民國的段祺瑞,生平有一特殊嗜好,就是下圍棋。平心而論,這位北洋之虎,圍棋下得確實有水平。民國初期圍棋事業的興盛,與他有直接關係。據説陳毅曾經有言:“段祺瑞的一生幹了很多壞事,但對圍棋還算幹了些好事。 ”

段祺瑞的棋藝到底有多高,現在我們不可能説得很準確。不過,根據各種回憶和介紹來看,那是相當地有水平。對此,恐怕不需要質疑,因為有多種回憶錄可以互相校正。

問題是,段祺瑞對他自己的棋藝能不能準確地自我評價?根據相關資料來看卻未必。因為他執掌重權,人見人怕,那些同他下棋的常客,都會不露痕跡地讓着他,所以他很少輸棋。再加上他真懂棋道,久而久之,他對自己棋藝的估計就會逐漸看漲。從各種回憶錄説老段“輸不起”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一個常贏的棋手,要他承認水平不高就太困難了。

中國棋聖吳清源在11歲時,有人引見他同段祺瑞下棋,少年不知天高地厚,把老段殺得大敗,導致老段生了一天悶氣不願見人。僅憑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老段對自己的期許甚高。不過,老段輸棋後卻做事大方,此後每月資助吳清源一百大洋學費。

段祺瑞資助棋童的事做得光彩,卻難以校正他的自我評價,畢竟他總是贏棋的一方。即便他內心知道別人故意輸棋,也會因為缺乏準確的評價標杆而高估自己。對於領導人來説,這種自我評價的偏高很值得引起重視。如果遇上缺乏自知之明的領導人,自我評價就有可能惡性膨脹。曾經當過江西省副省長的胡長清,能寫一筆好字。於是,賣書法就成了他的生財之道。時間一長,他也就以書法大家自居了。直到東窗事發判處死刑,他還乞求活命,理由是“我還可以為書法事業作出貢獻”。自我評價到了這個程度,只能無言以對。

一般情況下,能當領導,總是有一些本事的。但是,權力在手,做事成功就多了幾分推力。取得突出成績,自我評價就有開始膨脹的可能。如果上下左右多幾分讚揚吹捧,加上一些部下不露聲色的“讓棋”,稍微不謹慎,就可能真會自封為國手。比如,因為在領導崗位上,整個組織的成就包括下屬的成就也會變成自己的成就,獲得的榮譽又反過來證實了自己的非凡才能,非凡才能再帶來更大的榮譽。經過這麼幾輪循環,能夠真正保持低調的人不多。所以,領導人對這種情況需要特別警惕。必要時,還可採取某些制度化手段來喚醒自知之明。假如段祺瑞每天都讓一個真正的高手如吳清源殺敗自己一局,那麼頭腦就會清醒許多。

正因為掌權者的自知之明難以“自知”,所以,中國古代的諫議制度就具有特殊的意義。諫議的作用,就是通過制度引入吳清源這樣的棋手,規定他專門針對段祺瑞棋藝的薄弱之處施加攻勢。皇帝“天縱神明”,那麼,就讓諫官天天挑刺,想着法兒找毛病,不停地批評皇帝幾句,讓皇帝看見他們的奏章就覺得氣短理虧,這時,自知之明就能找回來十之七八。交幾個工作中的諍友,隔三差五就敲打敲打自己。不是為別的,而是為了喚醒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