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會戰日方的決策 佔領武漢促使蔣介石投降

武漢會戰(中國:武漢保衞戰;日本:武漢攻略戰),是抗日戰爭中一場橫跨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等廣闊地域大規模戰役,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領導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以湖北武漢地區為中心,以抗擊由華中方面軍總司令畑俊六指揮的日本帝國陸軍,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日加列夫、特霍爾率領蘇聯航空志願隊支援。武漢會戰包括有:馬當戰役、九江戰役、黃梅戰役、廣濟戰役、田家鎮戰役、瑞昌戰役、馬頭鎮戰役、星子戰役、萬家嶺戰役、富金山戰役、信陽戰役。

武漢會戰日方的決策 佔領武漢促使蔣介石投降

1937年7月7日,日軍對中國實施全面入侵,北平及天津不到一個月落入日軍手中,整個華北平原暴露在日軍面前,11月12日日軍攻佔上海,南京有陷落的危險,國民政府於是宣佈遷都重慶市,在上海、南京淪陷後,中國政府及民營部門、大批難民、以及各種戰略物資大舉西遷至西南重慶,其中大部分因運輸不及仍滯留於武漢。加上武漢原有的工業、經濟、文化基礎,到1937年底,武漢已成為國民政府的實質首都。因此在1938年,武漢周邊集結了國民政府的大量資源,包括自蘇聯所得到的軍事及技術援助(蘇聯航空志願隊)。

日本方面,由於1937年開始的諸次軍事行動讓日本感到兵源匱乏開始逐步增兵,增兵加上前線開銷使得日本平時經濟體系無法負荷;軍費的開銷迫使近衞文磨於1938年改組內閣,並於同年5月5日發佈國家總動員法,日本自此正式進入戰時經濟體制。

戰時經濟體制的推行雖然減緩了日本財政破產的速度,但是長久下去並非辦法,加上對蘇聯軍事實力的顧慮, 日方急欲在短期內迅速逼垮國民政府,以便聚集更多資源以便進行北進以及南進政策。正如日本天皇裕仁在武漢會戰前的御前會議中所説,要給國民政府最後致命的一擊,迫使中國投降,不願再見到“帝國雄師百萬受制於中國”。因此日本對於武漢會戰也是傾舉國之力,孤注一擲。據戰後發現日軍文件所述,“陸軍為漢口作戰傾注了全力,沒有應變之餘力”,連日本本土僅留的一個近衞師團也待命隨時準備增援武漢。

武漢位於長江中游,是當時中國第二大城市,人口超過二百萬,該市被長江及漢水分成三部分: 武昌、漢口及漢陽,武昌是政治中心,漢口是商業的集中地及漢陽是工業重鎮,在粵漢鐵路建成後,它是中國內陸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時也是將南方港口運來的對外援助運往內陸的樞紐。日軍侵佔南京後,國民政府雖西遷重慶,但政府機關大部和軍事統帥部卻在武漢,武漢實際上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和戰時首都,當時中國的軍事力量集中保衞武漢,日本政府及中國遠征軍總部均預期武漢陷落將令中國停止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