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三國 赤壁之戰值得歌頌嗎?

赤壁之戰是中國人家喻户曉、津津樂道的歷史上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孫劉聯軍一舉擊破北方強敵曹操,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很多人把它作為戰略戰術的成功典範而加以推崇和歌頌,如果從這個角度,再多的讚譽也不為過;但倘若換一個角度,我們會發現,孫劉聯軍的“火攻壯舉”非但不值得歌頌,反而是令人深感遺憾的。

另眼看三國 赤壁之戰值得歌頌嗎?

首先,讓我們分析一下當時的中國的形勢。曹操東征西討,統一了幾乎所有北方領土,坐鎮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除邊疆的少數民族外,中國的其它地區還有以下幾股勢力:西涼馬騰、韓遂,東川張魯,西蜀劉璋,東吳孫權,荊州劉表(劉備依附之)。從軍力來看,西涼、西蜀、東吳三方最強,“餘皆不足慮”。但馬騰、韓遂的領導才能遠不及曹操,手下武將雖多,謀臣甚少;劉璋闇弱,川中良將謀臣多而不能善用之,以致人心渙散,“人人思得明君”。當時曹魏最大的對手就是東吳,孫權知人善任,周瑜雄才大略,吳地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以為屏障”,而北方士兵多不習水戰,所以東吳無疑是曹操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但從總體軍力來看,東吳還是無法和曹魏相比,當時曹操率大軍二十三萬(詐稱一百萬)下江南,而吳軍最多不過五六萬,如果不是因為曹操的戰術失誤,中了黃蓋的苦肉計和龐統的連環計,為吳軍“提供”了火燒連環船的機會,那麼赤壁之戰的結果很可能就要重演。

現在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假如曹操識破了黃蓋的苦肉計,沿江而下,一舉攻破東吳;吳亡,劉備區區兩萬軍根本無法抵擋曹軍,必為曹操所滅。此時的曹魏就佔領了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然後揮師北上,不費吹灰之力即可統一西涼;再以得勝之兵西行以收復兩川。這樣,曹操就完成了自己統一中國的宏圖大業,天下太平,再無戰亂紛擾。

這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結局,但並非完全不可能。如果赤壁之戰獲勝的是曹操,根據當時的天下形勢,曹魏完全有統一天下的希望,而且中國統一所需的時間相對於歷史而言將大大縮短;反過來,歷史上東吳的一把火燒死燒傷了二十多萬曹軍,曹魏國力大傷;而孫權鞏固了自己的地盤,劉備也得以進軍西蜀,三國鼎足之勢形成,這時的曹操以及他的兒孫們再也沒有辦法輕易攻破吳蜀了。換句話説,赤壁之戰的一把火,不僅燒燬了曹操儘早統一中國的雄心,也大大延緩了中國統一的日程。此後軍閥混戰依然連連不斷,甚至戰爭規模不斷升級(比如夷陵之戰),社會生產力屢屢遭到破壞,百姓根本過不上安寧的日子。何新先生在《中國歷史中的人口規律與社會治亂》一文中指出,“在中國歷史中兩個最長的大動亂時期,漢末三國和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持續戰亂所導致的人口大規模絕滅是極其殘酷的。前者在100多年間使中國人口消滅了80%,後者在300年間使人口減少了30%”。從這個角度來説,站在整個中華民族利益的高度,赤壁之戰乃至整個漢末三國史中的戰亂紛爭有什麼值得稱頌的呢?

有人可能會説,曹操根本就是個奸雄;劉備作為漢室宗親,仁德佈於天下,理應由他來統一中國。這是中國長期以來“擁劉反曹”的典型的正統思維模式。但我們所熟知的那個曹操、劉備是演義裏的人物,是經過正統觀念極強的羅大俠加工處理的。正史中的曹操沒有那麼奸詐,反倒是一位極富雄才大略的、有能力安邦定國的、很受百姓擁戴的人物。他迅速統一了北方,在很大程度上結束了北方戰亂,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他下令實行“屯田制”,大大促進了北方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至於那什麼“戮皇后”、“殺君子”,大多是羅貫中杜撰的,史料上沒有記載。

進一步説,從東漢末年到三國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軍閥混戰、中國人自相殘殺的歷史。曹操也好、劉備也好、孫權也好,都是軍閥勢力的權力代表,沒有哪一方擁有絕對的正義性可言。作為現代人看歷史,我們不應該有太強的正統觀念——以為劉家的天下就還得讓劉家接着管。其實中國古代社會中沒有一個王朝的統治有合法性可言,他們要麼子承父業,要麼通過暴力改朝換代,哪朝哪代是在憲政民主制下開創的?對於軍閥混戰的時期,我們的歷史觀不應是哪個更正統哪個當權,而是哪個軍閥可以儘早統一中國、結束戰亂,並且其權力代表擁有安邦治國的品格和能力,哪個軍閥就應該當權。這是一種民本思想,即誰能給人民帶來最大收益,誰就應該當政;至於哪個正哪個偏,誰姓劉誰不姓劉,實在是一種無關緊要的因素。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説,東漢末年最“應該”當政的無疑是曹操。可惜的是,目前大多數國民還在為赤壁之戰叫好,卻不知這一戰給當時的中國帶來多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