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朝鮮師回朝鮮問題新探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人民解放軍朝鮮師回朝鮮問題新探

國共內戰時期,東北的許多朝鮮人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①至1949年5月初,其規模已達3個師。此時,毛澤東同意將這3個師移交給朝鮮,其中兩個師在7月到達朝鮮,另一個師從1950年1月末開始整編為一個師和一個團,在同年3月至4月間移交給朝鮮。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人部隊編入朝鮮人民軍,使當時只有3個師、1個團和2個邊境保安旅編制的朝鮮軍隊實力瞬時大增。②1950年6月25日,亦即這3個師被交給朝鮮後不久朝鮮戰爭爆發了。戰爭初期,與韓國作戰的朝鮮人民軍共21個步兵團,其中10個團是由中國移交給朝鮮的部隊組建的。許多朝鮮人民軍的高級指揮員包括總參謀長姜健、2個軍長以及6個師長都在中國東北經歷過同國民黨軍隊的戰鬥,有着豐富的作戰經驗,在朝鮮戰爭中他們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有西方學者認為,朝鮮人部隊的入朝與朝鮮戰爭的爆發有着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説,這些部隊的回朝被視為中國積極幫助朝鮮進攻韓國的證據。③

著名朝鮮戰爭專家布魯斯。庫明斯(Bruce Cummings)認為,就朝鮮戰爭爆發而言,中國的作用和影響比蘇聯大。④他甚至認為,朝鮮戰爭之所以沒有在1950年6月以前爆發,是因為在中國南部及海南島同國民黨軍隊作戰的朝鮮人精鋭部隊還沒有回國。⑤他還認為,從1946年底起,朝鮮開始派遣數萬名朝鮮人部隊,與中國共產黨一起同國民黨戰鬥,特別是在朝鮮將軍金策的指揮下,大約3萬朝鮮部隊於1947年4月進駐滿洲。1948年2月,戰鬥力很強的李紅光支隊大約1萬人回到朝鮮併成為朝鮮人民軍的骨幹力量。此後,1949年7月至10月大約3萬至4萬、1950年2月至3月大約4萬至5萬兵力陸續回到朝鮮。從1948年到1950年秋,在中國參加戰鬥的朝鮮部隊陸續回國,其總數在7.5萬至10萬人之間。⑥還有些學者根據當時駐韓國美軍的《每日情報》G-2報告,認為在中國解放戰爭期間,朝鮮向中國直接派遣了部隊。1947年3月到5月間集中派遣的兵力達到3萬人,再加上東北的朝鮮義勇軍,由朝鮮人組建的部隊共計7.7萬至12.7萬人之間。⑦

那麼,上述説法是否屬實呢?為此,本文將考察三個問題:第一,對朝鮮義勇軍的組建及其發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整個過程進行分析,查清該朝鮮人部隊和所謂朝鮮直接派遣的兵力的關係,即人民解放軍中朝鮮人部隊是否由朝鮮直接派遣兵力所組建;第二,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人部隊回朝問題,蘇聯、中國等有關當事國的決策是如何做出的?其背景是什麼?蘇、中、朝各自的立場是什麼?入朝規模和攜帶的裝備如何?第三,通過考察朝鮮軍事力量規模的變化,分析朝鮮直接派遣3萬多部隊、而後來又回到朝鮮的兵力總數少則7.5萬人多則10餘萬人的説法是否合理。

二、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朝鮮人部隊的組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中國有兩支由朝鮮人組建的抗日武裝力量。第一支是在華北太行山一帶進行抗日鬥爭的朝鮮義勇軍,他們雖然受八路軍領導,但保持了較高的獨立性。⑧他們把中共的抗日鬥爭看作東北亞最大的反帝鬥爭,認為中共抗日鬥爭的勝利就是朝鮮的解放。這支朝鮮義勇軍將朝鮮人密集居住的地區作為主要活動地區。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 ]

朝鮮義勇軍總司令為武亭,副司令為樸孝三、樸一禹。在總司令部管轄之下,設置了朝鮮義勇軍幹部訓練所。⑩根據1944年2月日本情報機關的報告,當時朝鮮義勇軍包括他們的家屬在內總共為300人至400人。(11)

另一支抗日武裝是在國統區受國民黨政府領導的韓國光復軍。該部隊是原設在重慶的韓國臨時政府的武裝力量,其成員於日本投降後與韓國臨時政府一起回國,因此可以説,他們與後來人民解放軍中組建的朝鮮人部隊沒有關係。

1945年8月11日,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在延安發佈第六號命令:現在華北對日作戰之朝鮮義勇軍司令武亭,副司令樸孝三、樸一禹立即統率所部,隨同八路軍及原東北軍各部向東北進兵,消滅敵偽,並組織在東北之朝鮮人民,以便達成解放朝鮮之任務。(12)

為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及朝鮮境內作戰,解放朝鮮人民,中共中央原擬派朝鮮義勇軍到朝鮮同蘇聯紅軍並肩作戰。8月12、15、18日,朝鮮獨立同盟總部先後發表《致在華敵軍中之朝鮮士兵及朝鮮僑民書》、《告日軍中朝鮮士兵及居留民書》、《勸降日軍內朝鮮士兵書》,號召日軍中的朝鮮士兵向八路軍、新四軍投降,呼籲朝鮮僑民加入朝鮮獨立同盟和朝鮮義勇軍,建立一個新的朝鮮共和國。(13)

根據六號命令,延安的朝鮮軍政幹部學校全體人員進入東北,同時朝鮮義勇軍司令武亭率領3000餘名義勇軍,同中共中央派出的首批東北幹部工作隊一起,於1945年11月初到達瀋陽。部隊駐在瀋陽郊區的朝鮮人農村,準備進入朝鮮。(14)

但是,朝鮮境內的蘇聯紅軍不許朝鮮義勇軍入境。(15)在這種情況下,根據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批示,(16)11月7日,在瀋陽召開朝鮮義勇軍軍人大會,由武亭司令員宣佈將全軍編為7個支隊,分別開赴東北的朝鮮人聚居區開展工作,並積極參加中國的解放戰爭。(17)12月初,武亭率領朝鮮義勇軍幹部70多人回到平壤,(18)在中國東北的朝鮮義勇軍實際上只組成了第一、三、五、七4個支隊。這些支隊的組建擴充情況如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 ]

第一支隊:支隊長王子仁(崔仁),政委方虎山,初期僅有60餘名幹部。在南滿地區擴編部隊,1945年底與通化、柳河、清源各一個朝鮮中隊,輯安、桓仁兩個朝鮮大隊,正式編為朝鮮義勇軍南滿第一支隊。1946年3月該支隊擴編為6個大隊,並在通化地區改編為李紅光支隊,在南滿敵後參加游擊戰。1948年4月改編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四師,直屬遼北軍區建制。1948年11月東北解放後,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六六師,下轄四九六、四九七、四九八團,直屬東北軍區建制。1949年7月後到朝鮮。

第三支隊:支隊長金澤明,政委朱德海(吳基涉)。1945年11月19日,朱德海、李德山等19名朝鮮義勇軍幹部由瀋陽乘車抵達哈爾濱,與哈市保安總隊朝鮮人獨立大隊金澤明部隊會合,25日在賓縣正式改編為朝鮮義勇軍第三支隊。1946年12月,改編為獨立第八團,兵力3000餘人。自同年4月收復哈市後,該支隊一直擔負哈市衞戍任務,並抽調一部參加土地改革。1948年4月擴大改編為獨立十一師第三團。1948年11月,獨立第十一師改稱一六四師,下轄四九○、四九一、四九二團,長春解放後,擔任衞戍長春任務。1949年7月第一六四師進入朝鮮。(19)

第五支隊:1945年11月組建於瀋陽。支隊長李益星,政委樸一禹。11月21日,朝鮮義勇軍總部派文正一率先遣隊抵達吉林市,因蘇軍不同意其東進,暫時駐紮在附近地區。12月8日,文正一率領先遣隊30餘名幹部進入延吉。李、樸率領支隊主力400餘人,於1946年初抵達延吉。1946年3月,以朝鮮義勇軍第五支隊為骨幹,加上一部分漢族幹部,與當地新建立的4個警備團擴編為延邊警備第一旅,兵力6000餘人,主要擔負延吉地區肅清土匪、建設東滿根據地的任務。4月該部一個團(即朝鮮團)參加第一次解放長春的戰鬥,團長樸洛權(朝鮮人)犧牲。隨後該部隊組建為東滿獨立師,1947年編入在延邊敦化組建的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十縱隊。第五支隊的一部分後改編為延邊軍分區獨立三團,獨立六團等部組建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六師,原第五支隊參謀長全宇任副師長。1948年11月東北解放後,獨立六師編入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六縱隊,後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三軍一五六師,該師主要由朝鮮人組成,先後參加了平津戰役和渡江戰役。(20)

第七支隊:支隊長崔明,政委樸勛一。1945年11月21日,崔明等人隨同第五支隊抵達吉林市,編為吉林保安第七支隊,12月初,進駐樺甸。1946年1月,保安第七支隊正式易名為朝鮮義勇軍第七支隊。3月,第七支隊改編為樺甸縣保安團,後擴編為吉南軍分區第二十四旅第七十二團,主要活動在吉南地區。5月,部隊脱離吉南軍分區,調至公主屯一線,準備作為四平保衞戰的第二梯隊。四平、吉、長撤退後,部隊進駐五常休整。6月,二十四旅轉入吉南地區,開闢根據地。1948年4月,與朝鮮義勇軍第三支隊後身的獨立第八團、松江軍區第八團合編為獨立第十一師。(21)

這些參加中國解放戰爭的朝鮮人部隊,於1948年底改編為三個師,即一五六、一六六、一六四師。到目前為止,沒有資料證明,在改編和擴充過程中,有來自朝鮮的兵力加入了朝鮮人部隊,而當時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資料也説明,這些朝鮮人部隊都是在中國東北組建並發展壯大的。(22)由此可以判斷,這些朝鮮人師團,是完全由原住在東北的朝鮮人組成的。

有研究認為,國民黨軍隊在東北報復日本人時,也虐待朝鮮人,這是大批在東北的朝鮮人加入中國共產黨軍隊或者朝鮮義勇軍的主要原因。

三、朝鮮人部隊移交問題的背景及蘇聯、中國、朝鮮的立場

1948年12月末蘇軍從朝鮮完全撤軍,1949年1月美軍也向三八線移動,朝鮮半島出現了新的局勢。1949年1月中旬,韓國開始對朝鮮進行頻繁的武裝挑釁。1月27日、2月3日和4日,蘇聯駐朝鮮大使什特科夫在給莫洛托夫的報告中稱:“近10天以來(1月15日至25日),南朝鮮警察和軍隊擅自越過三八線的事件增多了”,(24)“三八線形勢不穩定,南朝鮮的警察和軍隊幾乎天天都越過三八線襲擊朝鮮的警衞崗哨”。(25)但他認為,“南方軍隊目前發動進攻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不論國內形勢還是國際形勢都不允許他們這樣做”:“也可能,他們將軍隊推至三八線附近,將其集中在主要方向上(從保護漢城的角度看,這些方向也是主要的),是為了保護漢城免遭北方軍隊進攻(他們一直預計北方軍隊會進攻)”。(26)朝鮮方面也認為,“這些挑釁活動與目前新的聯合國委員會抵達南朝鮮有關,其目的是在三八線製造麻煩,以便證明美軍繼續留在南朝鮮是正確的”。

到了4月,蘇聯方面似乎意識到了事態開始發生變化。4月17日,外交部長維辛斯基致電什特科夫大使説:“預計美軍於5月份撤出南朝鮮,移駐日本附近島嶼,以便給南朝鮮軍隊行動的自由。與此同時,聯合國委員會也將離開朝鮮。4月和5月,南朝鮮將把自己的兵力集結在三八線一帶。6月,他們會突然襲擊北方,以便在8月以前消滅北方軍隊。4月10日,南方已在開城地區集結了約8000人(步兵旅),在議政府(三八線附近地名)地區集結了約1萬人(估計是第三步兵旅)。4月10日還在東豆川(三八線附近地名)站台卸下3輛坦克。請立即採取措施核實這些情報並報我”。(28)4月20日蘇聯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和蘇軍總參謀長什捷緬科向斯大林建議説:“‘南方人’還在繼續向三八線調集部隊。我們不排除‘南方人’可能對北朝鮮政府軍隊採取新的挑釁行動,並動用比迄今為止更大的兵力。考慮這個情況,我們認為,建議北朝鮮政府軍司令部採取適當措施,以回擊‘南方人’可能做出的更大規模的挑釁行動是合理的”。(29)

鑑於朝鮮半島的緊張形勢,蘇聯一方面以美國軍隊還在韓國為由決定蘇聯海軍分隊暫時留駐咸興港,並提供緊急軍事援助;(30)另一方面建議朝鮮採取必要的措施。4月28日,朝鮮即派勞動黨派政治局委員金一向中共請求將朝鮮人部隊移交朝鮮。(31)

對朝鮮的請求,毛澤東立即答應説,中國人民解放軍中一共有三個朝鮮師,駐紮在瀋陽和長春的兩個師可以隨時交給朝鮮,另一個師因為正在參加進攻戰役,南方戰鬥結束後將交給朝鮮政府。(32)

經過協商,朝鮮和蘇聯制定了包括朝鮮人部隊入朝問題在內的針對韓國的大規模進攻的防禦戰略。維辛斯基預測,韓國進攻朝鮮的時間是1949年6月,什特科夫6月22日發給維辛斯基報告的“結論以及對策”部分明確指出:“一旦南朝鮮軍隊開始進攻,駐紮在瀋陽和長春的兩個朝鮮人師將立即轉移到朝鮮去部署”:“他們的任務就是在南朝鮮軍進攻時投入到北朝鮮境內展開防禦戰”。(33)7月13日,什特科夫在報告中再次指出:“南方軍隊會先發制人在7月對北方軍隊發起進攻”。“金日成已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朝鮮師調回朝鮮:瀋陽師配置在新義州,長春師配置在羅南”。(34)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 ]

按照金日成的決定,7月20日長春師(一六四師)離開長春,經會寧抵達朝鮮的羅南,成為朝鮮人民軍第五師。(35)同月瀋陽師(一六六師)從瀋陽出發,7月25日進入新義州最終轉移到安州(黃海道),成為朝鮮人民軍第六師。(36)

然而,1949年下半年起,斯大林開始擔心朝鮮向韓國發動進攻。1949年9月23日,斯大林以聯共(布)中央政治局的名義通報金日成:“朝鮮人民軍向南方發動進攻的建議,有必要從軍事和政治兩個方面進行認真考慮”,表示反對朝鮮進攻韓國。(37)10月30日斯大林甚至嚴厲斥責蘇聯駐朝鮮大使説:“煽動北朝鮮發動對南朝鮮的地方性進攻,這樣的挑釁行動威脅到了我們的利益,可能導致對手發起一場大的戰爭,你們的行動完全是不負責任的”。

儘管斯大林反對朝鮮武力統一計劃,但隨着中國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解放軍中的另一個朝鮮師移交朝鮮也提上了日程。1949年12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向軍委報告説,“人民解放軍部隊中服役的朝鮮人約有16000人”,“在我軍轉戰華南以後,有一天發生了一場風波,一些人請求將他們送回祖國”。“現在戰爭將結束。為了朝鮮人民的利益,我們願將這些培養出來的幹部送回朝鮮(願留下者,我們收留)。”並請求中央與朝鮮勞動黨商討。12月29日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將這份電報轉呈正在訪問莫斯科的毛澤東。(38)

毛澤東接到電報後通知蘇聯,中國有意將剩下的朝鮮人部隊移交朝鮮,(39)並通過平壤的貿易代表部開始交涉。朝鮮希望“即派參謀政治人員三人來中國把部隊整編好,於4月間更換夏衣後開始回朝鮮,並選一千多人先回朝鮮學習機械化兵種”。1950年1月11日,中國對朝鮮的要求表示同意。(40)朝鮮派金光俠等三人到中國與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協商。朝鮮方面除了部隊外,還希望中國提供裝備。1月22日,聶榮臻將朝鮮新的要求報告中央,(41)仍在莫斯科的毛澤東接到劉少奇轉來的報告後,於25日表示同意。(42)

經過準備,第四十三軍一五六師及其他各部朝鮮人士兵8500餘人、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2500餘人、第一一三師1000餘人、第四十七軍各師的朝鮮人士兵約2000人,共計1.4萬餘名朝鮮士兵,在鄭州集結。3月中旬,這些朝鮮人部隊整編為獨立十五師、一個團和一個獨立大隊。3月20日,獨立十五師出發前往朝鮮元山,三月底抵達元山後成為朝鮮人民軍第十二師;另一個團4月初出發前往黃海島松林,成為朝鮮人民軍第十八團;獨立大隊則前往平壤編入機械化步兵團。 關於中國將朝鮮人部隊移交朝鮮問題,目前還沒有發現明確表明蘇聯立場的文獻,但是1949年5月毛澤東已答應南方戰役結束後移交剩下的一個師。1949年夏天劉少奇訪問莫斯科時也同意,中國分擔東方的革命。(44)可以推斷,在蘇聯人看來,中國是在履行義務。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 ]

關於中國的立場,以往研究認為,朝鮮人部隊的入朝是在蘇聯、中國、朝鮮的策劃下實現的,中國全力幫助朝鮮以實現武力統一朝鮮半島。(45)這種説法值得商榷。

誠然,抗日戰爭時期共同鬥爭的經歷、相同的意識形態及國共內戰時期朝鮮支援中共等歷史與現實的因素,使中朝兩國形成了密切的關係,(46)這使中國無法拒絕朝鮮關於朝鮮人部隊回國的請求。但中國並沒有立即將仍在參加進攻戰役的部隊移交給朝鮮。(47)

同蘇聯一樣,中國也擔心韓國進攻朝鮮,毛澤東在判斷朝鮮半島局勢時説:“南方可能借日本人的幫助對北朝鮮發動進攻”。他進一步指出:“如果有日軍參加,那麼就要審慎,當敵人佔優勢時,為了保存自己的軍隊,最好放棄某些地區,以便在較有利的條件下包圍並消滅入侵的軍隊。要使黨、軍隊和人民做好思想準備,出現這種形勢是可能的,這並不意味着民主朝鮮的失敗,這僅僅是戰略轉移”。(48)

另一方面,中國也考慮到了國內時局的需要。1949年5月初,在軍事上,國民黨已經無法與中共相抗衡。因此在瀋陽和長春擔當衞戍任務的朝鮮人部隊失去了原來軍事上的重要意義。(49)甚至在有些解放區,中共已經開始實行裁軍。恰在此時,朝鮮請求中國移交朝鮮人部隊,於是得到中方的同意。

從經濟狀況看,中國此時更需要復員軍隊,以緩解財政困難。1949年11月15日,周恩來在同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談話時指出:目前正經受財政經濟困難,“現在,靠國家供養的人民解放軍有450萬人,國家企業和機關的工人和職員近150萬人。到1950年底,由於全國徹底解放,各省部隊和地方軍閥部隊編入人民解放軍,以及國家機關和企業數量的繼續增長,靠國庫養活的人數將達800萬,這是國家一個不小的負擔”。(50)1949年,政府財政開支中軍費佔到45%,(51)因此復員不可避免。(52)在這種情況下,1949年12月,在第四野軍中一些朝鮮人士兵引起了一場風波,請求將他們送回朝鮮。

由此可以看出,解放軍中朝鮮人士兵的回國願望是朝鮮人部隊回國的直接原因。把中國移交朝鮮人部隊的決定視為中共支持朝鮮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措施的觀點有失公允。必須指出的是,毛澤東一直反對朝鮮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主張。(53)1949年10月中旬,毛澤東在回答斯大林的詢問時表明了這一立場。(54)12月16日,毛澤東與斯大林會談時又表示中國迫切希望和平。(55)1950年3月底,毛澤東會見朝鮮駐中國大使李周淵,商討金日成訪問中國問題時説:“如果已經有了統一朝鮮的具體計劃,那麼會晤就必須祕密進行;如果還沒有統一朝鮮的計劃,那麼就可與金日成進行正式會晤”。(56)周恩來則明確表示中國希望正式會晤,(57)也就是説,中國不希望朝鮮實行武力統一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