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馬鈴薯 黎巴嫩種出11公斤馬鈴薯之王

世界最大馬鈴薯有多大?馬鈴薯(學名:SolanumtuberosumL.),屬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稻穀和玉米。馬鈴薯又名山藥蛋、洋芋、洋山芋、洋芋頭、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陽芋、地蛋、土豆等。馬鈴薯在不同國度,名稱稱謂也不一樣,如美國稱愛爾蘭豆薯、俄羅斯稱荷蘭薯、法國稱地蘋果、德國稱地梨、意大利稱地豆、祕魯稱巴巴等。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世界最大馬鈴薯等相關內容。

世界最大馬鈴薯 黎巴嫩種出11公斤馬鈴薯之王

世界最大馬鈴薯

黎巴嫩一位農民日前在採收馬鈴薯時,挖到一個重達11.3公斤的馬鈴薯。該農民表示,他將向金氏世界紀錄申請將該馬鈴薯列為世上最大的馬鈴薯。

這位名叫哈利爾的農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個巨大的馬鈴薯重達11.3公斤,我從小到大一直都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但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的馬鈴薯。”

現年56歲的哈利爾説,他沒有對自己這片種植馬鈴薯的土地做過任何特別的照料;他亦堅稱絕沒有使用任何化學物質來使馬鈴薯長得這麼巨大。他還表示,為了能成功地將這個大馬鈴薯從土裏挖出來,他還特別找了一位朋友幫忙。

哈利爾表示,在他自己的農場上種出如此巨大的馬鈴薯讓他感到非常驕傲。他現在想向金氏世界紀錄申請將該馬鈴薯列為世上最大的馬鈴薯。他還表示將在明年適當時機公佈種植馬鈴薯的祕訣

世界最大馬鈴薯 黎巴嫩種出11公斤馬鈴薯之王 第2張

名稱由來

“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此稱呼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溪縣志食貨》。中國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薯仔,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帶被稱為“土豆”。

英語potato來自西班牙語patata。據西班牙皇家學院稱,此西班牙詞彙由泰依諾語batata(紅薯)和克丘亞語papa(馬鈴薯)混合而來的。在拉丁美洲,“馬鈴薯”的西班牙語用papa一詞。

歷史起源

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祕魯南部地區。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

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蒐集煙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馬鈴薯的生長,比其它穀物產量高且易於管理。

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麪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

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並且已經傳播到中國,馬鈴薯傳入中國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説是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的,在21世紀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佈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並獲得較高產量。由於馬鈴薯非常適合在原來糧食產量極低,只能生長莜麥(裸燕麥)的高寒地區生長,很快在內蒙、河北、山西、陝西北部普及,馬鈴薯和玉米、番薯等從美洲傳人的高產作物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世界最大馬鈴薯 黎巴嫩種出11公斤馬鈴薯之王 第3張

植株形態

鬚根系。地上莖呈菱形,有毛。初生葉為單葉,全緣。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奇數不相等的羽狀複葉。小葉常大小相間,長10~20cm;葉柄長約2.5~5cm;小葉,6~8對,卵形至長圓形,最大者長可達6cm,寬達3.2cm,最小者長寬均不及1cm,先端尖,基部稍不相等,全緣,兩面均被白色疏柔毛,側脈每邊6~7條,先端略彎,小葉柄長約1~8mm。傘房花序頂生,後側生,花白色或藍紫色;萼鐘形,直徑約1cm,外面被疏柔毛,5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長漸尖;花冠輻狀,直徑約2.5~3cm,花冠筒隱於萼內,長約2mm,冠檐長約1.5cm,裂片5,三角形,長約5mm;雄蕊長約6mm,花葯長為花絲長度的5倍;子房卵圓形,無毛,花柱長約8mm,柱頭頭狀。果實圓球狀,光滑,綠或紫褐色,直徑約1.5cm。種子腎形,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