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高峯最多的國家 尼泊爾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最為雄偉高峻的中段

世界上高峯最多的國家是哪個國家?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英語:FederalDemocraticRepublicofNepal),簡稱尼泊爾。喜瑪拉雅山脈是中尼的天然國界,包括珠峯在內,世界十大高峯有八座在中尼邊境。全國總面積147181平方公里,2016年總人口約為2898萬人。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世界上高峯最多的國家等相關內容。

世界上高峯最多的國家 尼泊爾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最為雄偉高峻的中段

境內海拔在6100米以上的雪峯多達240餘座

南亞山國尼泊爾面積不超過14.1萬平方千米,卻雲集了世界上大部分海拔最高的峯巒。這個國家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最為雄偉高峻的中段,境內海拔在6100米以上的雪峯多達240餘座,其中海拔在7620米以上的雪峯有50餘座。

尤為驚人的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10座超過8000米的高峯,竟有8座聳立在尼泊爾或尼泊爾與中國、錫金接壤的邊界線上,它們是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峯(8848.13米),第三峯干城章嘉(8585米),第四峯洛子(8501米),第五峯馬卡露(8470米),第六峯道拉吉里(8172米),第七峯馬納斯盧(8157米),第八峯卓奧友(8153米),第十峯安納布爾納(8090米)。

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從公元前6世紀起,尼泊爾境內出現了一些國家,主要有基拉特(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4世紀)、李查維王朝(公元4世紀到13世紀)、瑪拉(公元13世紀到1768年)等王朝。

基拉特王朝是尼泊爾加德滿都山谷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第一任國王是雅拉姆巴,曾在印度北方參加謨哈巴拉特之戰。基拉特王朝共計有32位國王,統治了加德滿都山谷九百年左右。在基拉特第三十一世統治時,印度北方邦權力之爭中的失敗者,成羣逃到加德滿都山谷,帶來了先進的政治制度和兵法。他們在山谷尋求避難時期,推翻了基拉特王朝,建立了李查維王朝。

直到13世紀時,利查威人被另一羣從印度北方來到山谷的人擊敗,瑪拉王朝建立了。瑪拉王朝是尼泊爾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藝術、文字和靈魂論在瑪拉人統治時期都取得了成就。馬拉王朝興起,大力推行印度教。

尼泊爾王國

1768年,廓爾喀王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統一了尼泊爾,建立沙阿王朝。據説在進軍瑪卡南普爾時,神化身為哲人與國王偶遇,納拉揚贈給哲人一塊凝酪,哲人吃後吐出,又還給國王,國王覺得噁心,隨手甩在自己腳上,哲人因此預言,沙阿王朝雖能一統江山,其帝祚卻會“十世而斬”,這一預言200多年後竟不幸應驗。

1789年至1792年與中國清朝發生衝突,史稱廓爾喀之役,從此向中國清朝稱臣內附,屬於中國。

1814年,尼泊爾遭到英國入侵,被迫割讓大片領土給英屬印度,外交受英監督。

1846年,親英的忠格·巴哈杜爾·拉納將軍發動政變,國王大權旁落,拉納家族世襲首相。1923年,英國承認尼泊爾獨立,並與尼泊爾簽訂了“永久和平條約”。

1950年,尼泊爾人民掀起反對拉納家族專政的鬥爭。國王特里布萬和王儲馬亨德拉在印度支持下,通過談判恢復王權,拉納家族統治結束。1951年2月,特里布萬國王頒佈臨時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這些思想和國王“朕即國家”的傳統理念格格不入,1960年,馬亨德拉國王取締政黨,實行無黨派評議會制。

1962年,印度教立國被正式寫入憲法:尼泊爾是“印度教王國”,“其君主崇信雅利安文化和印度教”。印度教立國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樹立“君權神授”觀念,國王是毗濕奴大神的化身,是民眾的至高無上的保護神。國王和王室、皇家軍隊將領均為尊貴的剎帝利種姓,由皇家祭司婆羅門輔佐。這兩大種姓的家族構成了王國最高統治集團的核心。

1972年,比蘭德拉國王即位。1990年,尼泊爾爆發大規模人民運動,比蘭德拉國王被迫實行君主立憲的多黨議會制。比蘭德拉在1990年獲得了英國陸軍元帥軍銜,這一軍銜此前從未授予過亞洲人。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實行多黨議會制後,社會內部各種矛盾空前激化,政府頻繁更迭,反政府武裝勢力不斷髮展。

2001年,王室突發血案,比蘭德拉國王等王室成員遇害,國王胞弟賈南德拉登基。2002年5月,賈南德拉國王解散議會,並於同年10月解散內閣,直接干政。2005年2月1日,國王以內閣“腐敗無能”為由,宣佈解散內閣,中止議會,由他本人親政3年,直接領導“部長委員會”,該委員會成員由國王親自指定。尼泊爾再次回到“朕即國家”的封建時代。

世界上高峯最多的國家 尼泊爾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最為雄偉高峻的中段 第2張

2006年4月,尼主要政黨組成的“七黨聯盟”與尼共(毛主義)聯合發起反國王街頭運動。國王妥協,宣佈恢復議會,還政於政黨。2006年5月18日,尼泊爾議會決定廢除印度教為國教條款,宣佈尼泊爾為世俗國家,粉碎君權神授説,將“尼泊爾國王陛下政府”更名為“尼泊爾政府”。8月,“尼泊爾王國”改稱“尼泊爾”。

2008年4月,尼泊爾舉行制憲會議選舉。5月28日,尼泊爾制憲會議第一次會議在加德滿都國際會議中心通過由尼泊爾臨時政府提出的議案,宣佈廢除君主制,將國體改為聯邦民主共和國。29日,尼議會正式要求國王於10日內離開位於加德滿都的納拉揚希蒂王宮。當夜,王室旗幟從王宮頂端降下,尼泊爾國旗冉冉升起,歷史長達239年的沙阿王朝果然“十世而斬”-第11世王賈南德拉最終未能如其祖輩那樣“終於其位”。

聯邦民主共和國

2008年5月,尼泊爾君主制被取消,正式成立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7月,制憲會議分別選舉拉姆·巴蘭·亞達夫、帕拉馬南達·賈阿和蘇巴斯·內姆旺為總統、副總統和制憲會議主席。8月,制憲會議選舉尼共(毛主義)主席普拉昌達為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首任總理;成立以尼共(毛主義)為首的、包括尼共(聯合馬列)、馬德西人民權利論壇等黨的聯合政府。

2009年5月4日,尼共(毛主義)主席普拉昌達辭去總理一職。23日,尼共(聯合馬列)領導人馬達夫·庫馬爾·尼帕爾當選總理;25日,尼帕爾宣誓就職。

2010年6月30日,尼帕爾總理宣佈辭職,尼制憲會議連續舉行16輪總理選舉未果。2011年初,尼各黨修改了選舉規則,尼制憲會議於2月3日舉行總理選舉,尼共(聯合馬列)主席賈拉·納特·卡納爾在尼共(毛主義)支持下當選總理,2月6日宣誓就職。8月14日,卡納爾宣佈辭職。8月28日,聯合尼共(毛)副主席巴特拉伊在尼共(毛)和馬德西聯合民主陣線的支持下,當選總理。29日,巴特拉伊在總統府宣誓就任新政府總理。

2012年4月,尼政府正式接管聯合尼共(毛)營地和武器庫,整合工作全面展開,和平進程接近尾聲。制憲會議歷於5月28日到期解散。

2013年3月,尼主要政黨同意組建以首席大法官為首的臨時政府,領導新的制憲會議選舉。3月14日,基爾·拉傑·雷格米宣誓就任部長委員會主席(政府首腦)。6月,尼臨時政府宣佈於2013年11月19日舉行第二屆制憲會議(議會)選舉。

第二屆制憲會議原定在2015年1月22日前發佈新憲法,但主要政黨未能達成一致,導致憲法一直“難產”。

2015年10月11日,尼共(聯)主席奧利當選尼泊爾新總理。

2017年6月,尼泊爾大會黨主席謝爾·巴哈杜爾·德烏帕當選尼泊爾新總理。

2018年2月15日,謝爾·巴哈杜爾·德烏帕宣佈辭任總理,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主席卡德加·普拉薩德·夏爾馬·奧利被尼泊爾總統比迪婭·德維·班達裏任命為尼泊爾總理。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尼泊爾是南亞內陸山國,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北與中國西藏接壤,東、西、南三面被印度包圍,國境線長2400千米。尼泊爾是一個近長方形的國家,從東到西長度為885千米,從南到北在145-241千米之間。

地形地貌

尼泊爾北部喜馬拉雅地區,海拔高度在4877米-8844米之間。世界上14座海拔超過8000米的山峯,其中8座在中尼邊界的喜馬拉雅山區,包括珠穆朗瑪峯、干城章嘉峯、洛子峯、馬卡魯峯、卓奧友峯、道拉吉利峯、馬納斯魯峯和安納布爾納峯。中部山區佔尼泊爾國土面積的68%,主要由最高峯達到4877米的馬哈布哈拉山系和相對較矮的丘日山系組成。南部的特萊低地佔尼泊爾領土面積的17%。

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大部分屬丘陵地帶,海拔1000米以上的土地佔總面積近一半。東、西、北三面多高山;中部河谷區,多小山;南部是沖積平原,分佈着森林和草原。

氣候特徵

世界上高峯最多的國家 尼泊爾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最為雄偉高峻的中段 第3張

尼泊爾的氣候基本上只有兩季,每年的十月至次年的三月是乾季(冬季),雨量極少,早晚温差較大,晨間10℃左右,中午會升至25℃;每年的4-9月是雨季(夏季),其中四、五月氣候尤其悶熱,最高温常達到36℃;五月起的降雨常作為雨季的前奏,一直持續到九月底,雨量豐沛,常氾濫成災。

尼泊爾南北地理變化巨大,地區氣候差異明顯。分北部高山、中部温帶和南部亞熱帶三個氣候區。北部為高寒山區,終年積雪,最低氣温可達-41℃;中部河谷地區氣候温和,四季如春;南部平原常年炎熱,夏季最高氣温為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