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 陶寺文化遺址形成於公元前2100年

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在哪裏?陶寺遺址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東西約2000米,南北約1500米,面積280萬平方米。是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之一。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等相關內容。

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 陶寺文化遺址形成於公元前2100年

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

據考古人員介紹,這座平台原有13根夯土柱,古代人利用兩柱之間來觀測正東方向的塔兒山日出,並依據日光影可以推測出一年的12個節氣,經與現在農曆時間比較,實地模擬觀測後,節氣時令精確度十分高。上層台基夯土柱縫的主要功能之一可能是觀象授時,由此來指導農民及時耕種。從發掘現場的發現判斷,這座平台還被當時的人們用於祭祀。

這座建築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陶寺文化單體建築,建築形狀十分奇特,結構複雜,附屬建築設施多,可能因其集觀測與祭祀功能於一體,建築的規模及其氣勢,以及基坑處理的工程浩大,都是令人歎為觀止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上層台基夯土柱有觀象授時功能,那麼它將使我們得以管窺陶寺文化的天文學知識系統,則可證實《尚書·堯典》所謂“曆象日月星辰,教授人時”的真實歷史背景。可將觀象授時的考古實證上推到距今4100年,這將對我國古代天文曆法研究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這座觀象台形成於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會末期,它顯然比目前世界上公認的英國的巨石陣觀測台(公元前1680年)還要早近500年,因此,陶寺城址中的這座觀象台無疑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

發掘歷史

1978年至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與臨汾行署文化局合作,揭露了居住區和墓葬區,發掘墓葬一千餘座。其中大貴族墓葬9座,出土了陶龍盤、陶鼓、鼉鼓、大石磬、玉器、彩繪木器等精美文物,震驚海內外,確定了陶寺文化。

1999-2001年,確定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城址呈圓角長方形,東西長1800米,南北寬1500米,中期城址總面積為280萬平方米,方向225°。從此陶寺遺址的田野發掘與研究的目的從探索一個龍山文化晚期的超大型聚落,轉向探索一個都邑聚落的佈局與性質,追尋其社會組織發展水平是否已經進入到國家社會。而從考古的角度探索一個都城遺址,可以通過城牆、宮殿、王陵、宗教禮制建築等考古遺存在判定。

2002年春季開始,陶寺遺址的聚落考古研究一直被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臨汾市文物局合作,在陶寺城址共發掘4000平方米,確定了面積為56萬平方米的陶寺早期小城、下層貴族居住區、宮殿區、東部大型倉儲區、中期小城內王族墓地以及祭祀區內的觀天象祭祀台基址。

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 陶寺文化遺址形成於公元前2100年 第2張

陶寺北墓地2016年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共發掘春秋晚期墓葬5座。其中2座大型墓葬為春秋晚期墓葬,同是大夫一級的貴族夫人墓,出土有鼎、豆、鑑、壺、簠、舟、鬲、盉、盤、甗等青銅容器35件,以及樂器銅鎛8件、銅紐鍾9件、石磬4套20件和玉飾件等隨葬品,為研究煌煌800年的晉國史提供了寶貴材料,發掘中發現了東南門址和東南拐角處的側門。

2017年春季發掘中,考古工作者對疑似東南門址和東南拐角處的側門進行了擴大發掘,基本確認陶寺文化早期開始挖基槽夯築城牆,中期繼續使用,至陶寺文化晚期時,在早期牆基之上略微錯位挖出較淺的晚期牆基槽夯築城牆,同時,發掘中還通過解剖確認了東牆的存在,本次發掘基本確認了陶寺遺址宮城的存在[4]。

發掘成果

六大“最”

1、最早的測日影天文觀測系統

2、發現了到遺址發掘為止最早的文字

3、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樂器

4、發現了中原地區最早的龍圖騰

5、發現了到遺址發掘為止世界上最早的建築材料——板瓦

6、發現了黃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

曾一度是國內最大史前城址,如今其規模僅次於浙江良渚城址和陝西神木石峁古城。

文字

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 陶寺文化遺址形成於公元前2100年 第3張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遺址中發現一片扁壺殘片,殘片斷茬周圍塗有紅色,殘片上朱書兩個文字,其中的一個字為“文”,另外一個字專家們有“堯”“易”“命”等多種解釋。文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大家公認甲骨文是初步定型成熟的文字系統,但同時也認為在甲骨文之前還有一段很長的歷史。這個殘片上的朱書文字表明,早在比殷墟早七八百年的陶寺時期,人們已經開始使用文字,它們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