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説話要講究技巧

很多人以為小孩子什麼也不懂,因此在孩子面前講話時非常不注意,就好像他根本不存在似的,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鋭奇教授説:“孩子在出生一年內就能夠體會和理解情感上的概念,在通常情況下,要比我們認為的時間要早得多,理解得也多得多。”

對孩子説話要講究技巧

你要充分利用和孩子進行交流的機會。不要等到你認為孩子能理解和接受時才對他表達你的情感。從孩子生出來的第一天起,你就要讓他通過你對他説的話來了解這樣的事實:他對爸爸媽媽來説是唯一的、最出色的。從這一刻開始,你就已經給孩子打下了健康心靈的基石。

多説“要”少説“不”

這裏我們做個小試驗:請你閉上眼睛,很響亮地對自己説:“我現在不去想有一隻老鼠。”這時,在你的眼前會出現什麼景象?肯定就是一隻老鼠!用“不要去做”來強迫你思維的嘗試顯然是失敗的。同樣,對孩子經常性地用“不要這樣做”來規定他的行為舉止,也是會失敗的。

“不要將你的玩具到處亂放!”“不要與小朋友吵架!”等等諸如此類的句子,每天都會從被孩子折騰得心煩的父母嘴裏説出來,其實到最後幾乎都是沒有什麼用的。“不”字正是這一類教育方法失敗的真正原因所在。不僅是孩子,就連大人在潛意識裏也根本不會把這個“不”字聽進去。你對孩子不停地説“不”,而到了孩子的耳朵裏卻變成了:“將你的玩具到處亂放!”或是“與小朋友吵架!”

誇張點説,大人的“不當語言”是促使孩子產生不良行為的誘因。如果一個孩子整天聽到大人對他説:“不要這麼亂吵!”孩子就真的會變得整天亂吵亂鬧。

其實,只要父母、老師和其他與孩子有關的人能夠儘可能地改變講話的方式,就能看到令人驚喜的好結果。比如,對孩子説:“請你整理好自己的房間。 ”“要好好和小朋友一起玩。”這類比較正面積極的教導所帶給孩子的信息,就要比前面所用的那些句子要好得多。最重要的是,你這樣對孩子説話比較管用。當然,你不要期待一句話就會出現奇蹟,但長期注意這個問題後,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舉止正在慢慢地發生變化。

讚揚多一點,批評少一點

在遊戲場,一個年輕媽媽正全神貫注地看着爬在攀登架最高一級上的兒子。很顯然,那個孩子很想嘗試着冒一下險,玩出一點花樣。做媽媽的這時卻大聲叫道:“當心,別跌下來!”當然,這是一個正在擔心的媽媽的正常反應,但反過來,這句話讓孩子感受到的卻不是擔心,而是裏面的潛台詞:“你真是手腳不靈活,你肯定會跌下來的。我不相信你不會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