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裏面的勸學立志故事

《三字經》裏面的勸學立志故事

《三字經》裏面的勸學立志故事

《三字經》用簡短的言辭道出了不少歷史典故,其中尤以勸學立志的典故為最。這些小故事中,有勤奮的學子,有德的少年,才華橫溢的少男少女,教子有方的慈母嚴父。《三字經》希望通過這些古人的故事傳達這樣一種理念:只要堅持勤奮的學習,任何人都能獲得成功。那些古人可以做到,你也一樣。

《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他學了一些喪葬的事。孟母想這兒不適合孩子居住,就搬家到街上,新家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學了一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再次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七年級這一天,官員進入學校,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了下來。

斷機教子

“斷機教子”講的是孟母鼓勵孟子讀書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讓孟子背誦當天學的內容,可是孟子總是背部出來。孟母很生氣,舉起刀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並教訓兒子説:“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時時努力,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後,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

《三字經》: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趙普夜讀

趙普是北宋的開國宰相,一生喜愛讀書。有天晚上,宋太祖趙匡胤前去看他,一進門,見趙普正在挑燈夜讀,趙匡胤見他讀的是《論語》,十分奇怪,就問他:“《論語》是兒童們讀的書,你怎麼還在讀它?”趙普説:“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全在這本書中。我只用半部《論語》為你打天下,現在,還要用半部《論語》為你治天下,就能使天下太平。”後來,趙普死後,用一部《論語》為自己陪葬。趙普讀《論語》讀了一輩子,可以説他對《論語》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和實踐,併成為他治國、平天下的資本。

《三字經》: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孫敬懸樑

漢代孫敬為了刻苦學習,用繩把自己的頭髮系在樑上,以防瞌睡。一旦自己讀書覺得疲倦想睡覺,系在樑上的頭髮就會被拉痛,提醒自己堅持學習。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為當世大儒。”《太平御覽》卷六一一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懸頭至屋樑以自課。”

蘇秦刺股

蘇秦是戰國時期洛陽人。他很想有所作為,變賣了家產找出路。但是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年,也沒做成官。後來錢用光了,只好回家,但是家人對失敗的他很冷淡,蘇秦受了很大刺激,從此以後,他發憤讀書,鑽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 雖然很疼,但精神卻來了,他就接着讀下去。這就是後來人們説的“錐刺股”,用來表示讀書刻苦的精神。公元前334年開始,他到六國去遊説,宣傳“合縱”的主張,結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國諸侯訂立了合縱的聯盟。蘇秦掛了六國的相印,成了顯赫的人物。

《三字經》: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綴。

車胤囊螢

晉代車胤自幼好學不倦,可是由於家境貧困,沒有錢買燈油在晚上讀書。一個夏夜,他在屋外誦書,忽然看到原野裏如星星一樣螢火蟲在空中飛舞。他突發奇想,螢火蟲的光亮在黑夜裏不正如燈一樣嗎?這樣我就能夠徹夜苦讀了!他立即找來了白絹紮成一個小口袋,並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果然,如此還真的管用。正是藉着這微弱的光芒和堅持不懈地苦讀,車胤學識日漸長進,並最終入朝為官。

孫康映雪

同是晉朝的孫康也是由於貧困而無法點燈夜讀,所以只能早早睡覺。這令他覺得光陰虛擲。一個冬夜,雪下得特別大,白茫茫一片。半夜時分,寒冷令孫康從睡夢驚醒,但他卻發現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原來那是雪映射出微光。於是他倦意頓消,翻身起來,取出書卷,來到院子裏藉着那雪映出光如飢似渴讀書。正是憑着這樣學習的精神,使得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最後他也入朝為官,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一代名士。

《三字經》: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買臣負薪

漢代的朱買臣,喜歡讀書,不管理產業,經常砍柴賣來維持生計。妻子嫌棄他沒有作為,便離他而去。過了幾年,朱買臣經人推薦,受到了皇上的召見,被授予會稽太守。

李密掛角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衞。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頭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三字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蘇洵發奮

蘇洵,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勸告下,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嘉祐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22篇文章謁見歐陽修,受其賞識,由此名聲大振。後人因其二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三字經》:若樑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樑灝奪魁

樑灝,字太素,北宋鄆州須城(今東平州城)人,相傳他在八十二歲高齡時,在朝廷進行的進士考試中,戰勝了所有的考試者,奪得了狀元。樑灝八十二歲中狀元,那是訛傳。《宋史》記載,樑灝,字太素,963年生於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州城),出身官宦之家,雍熙二年(985年),樑灝23歲考中狀元。曾任翰林學士、宋都開封知府等職。又與錢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實錄》及《起居注》。景德元年(1004年),暴病卒於開封知府任上,年42歲。雖然《三字經》中“樑灝奪魁”的典故與真實的歷史有衝突,但因其中所含的堅持發奮學習,終能實現人生價值的良好寓意,至今為人們傳頌。

《三字經》: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祖瑩學詩

祖瑩喜歡學習,迷戀讀書,八歲的時候能夠背誦《詩》《書》,他的父母害怕他會生病,不准他日夜不停的看書。等到父母睡着之後,他經常在暗地裏點着蠟燭偷偷讀書,因為這件事情他的聲譽更加被傳開了,裏裏外外的親屬都叫他聖小兒,後來,祖瑩憑藉着自己的才能稱為了太學學士。

李泌賦棋

李泌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年(722),開元十六年(728),剛剛七歲的李泌就能為文賦詩,一次儒、道、釋三教學者聚會,玄宗把他也召人宮中,而此時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文學才能征服了與會的君臣。重臣張九齡、嚴挺之等對他都非常器重。七歲兒童即受到朝廷君臣的一致重視,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三字經》: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文姬辯琴

蔡文姬,東漢末年陳留(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蔡文姬自小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盪,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文姬歸漢後,嫁給了董祀,並留下了動人心魄的《悲憤詩》。

道韞詠絮

謝道韞,東晉女詩人,一代名將謝安的侄女,王羲之第二子王凝之的妻子。謝道韞識知精明,聰慧能辯,一次謝安召集兒女子侄講論文義,大雪驟下,謝安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安侄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説:“未若柳絮因風起。”這一詠雪名句,盛為人所傳誦。詠絮才的典故便出於此,後人多用“詠絮”稱讚女子善於吟詠的才華。

《三字經》: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劉晏正字

劉晏,曹州南華(今東明縣)人,唐代著名的理財家。劉晏從小就滿腹經綸,有神童的美譽。唐玄宗知道後,就封他為翰林院的正字官。有一天,唐玄宗召見劉晏,跟他開玩笑説:“我封你為正字,你知道天下端正的字有多少嗎?”劉晏略一沉思,聯想到朝中有些人倚仗皇帝的寵信,結為朋黨,危害國家,於是他一語雙關地説:“四書五經之中每個字都很端正,只有‘朋’字不端正。”此話一語雙關,不僅説出了“朋”字的字形結構特點,還寓意深刻地指出了朋黨相互勾結的時弊,真不愧是有風趣的字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