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小常識 7種地黃丸這樣用

目錄:

用藥小常識 7種地黃丸這樣用

第一章:用藥小常識 7種地黃丸這樣用

第二章:用藥小常識 五類藥品最“ 嬌氣”

第三章:用藥小常識 新癀片外用也治病

第四章:用藥小常識 話説六陳中藥

第五章:用藥小常識 防風炮製不同功用有別

人的一生中總會有生病的時候,生病最常做的就是吃藥。可是這藥要怎麼吃?用藥要知道哪些小常識呢?

用藥小常識 7種地黃丸這樣用

地黃丸”家族龐大,六味地黃丸只是其中之一。很多滋補方都是在它的基礎上,加減化裁而成。同名為“地黃丸”,但藥物成分略有不同,使用前需仔細察看,以免誤用。

六味地黃丸

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組成。其特點是補瀉並用,平和甘淡、不燥不温、補而不滯、滋而不膩,是補陰的代表方之一。適用於肝腎陰虧,虛火所致的眩暈、耳鳴、腰痛、消渴等。

麥味地黃丸

由“六味”加麥冬、五味子組成,也稱八仙長壽丸,保養性質明顯。適用於肺腎陰虛,如潮熱盜汗、咽乾咯血、眩暈耳鳴等。對咳久傷陰,或消耗性疾病(如肺結核)所致的咽乾、口渴、咳喘、痰中帶血等,也有不錯的療效。

知柏地黃丸

“六味”加知母、黃柏,增強了滋腎陰、瀉虛火的作用。婦女更年期綜合徵、神經性耳聾、慢性咽炎、口腔慢性潰瘍等患者,如果有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咽乾口感、咳血、小便黃赤、牙齦腫痛等症狀,屬於陰虛火旺,適合用這一藥物。

杞菊地黃丸

由“六味”加杞子、菊花組成。它和六味地黃丸的區別在於,前者增加了養肝明目的功效,主要滋補肝腎;後者是滋補腎陰。中醫治療眼部疾病,往往從肝腎入手。杞菊地黃丸可治療肝腎陰虛同時伴有的頭暈目眩、視力減退、視物昏花等眼部疾病,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等。

芍地黃丸

把當歸和白芍加入六味地黃丸,就組成了這個婦科病良藥。它能滋陰養血、柔肝補腎。能有針對性治療婦女腎虛而引起的崩漏、頭暈、乏力、腰腿痠疼、耳鳴等。

明目地黃丸

“六味”加杞、菊、歸、芍以及蒺藜、石決明,便組成明目地黃丸。它主要用於眼疾治療,尤其是肝腎陰虛所致的眼睛乾澀、視物模糊、迎風流淚等。

桂附地黃丸

在“六味”基礎上,加肉桂、附子而成,它是温補腎陽的助陽藥,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的腰膝痠痛、肢體浮腫、小便不利、老人尿頻等。

用藥小常識 五類藥品最“ 嬌氣”

液體類

如注射液、眼藥水、糖漿等,因為生產工藝決定了它們的藥物成分比固體狀態更不穩定,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維生素

如維生素C含有抗氧化劑,接觸空氣易發生氧化,維生素A和維生素D則遇光和空氣易分解失效。

抗生素類

如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氨基苷類、氯黴素類等都較容易失效或降解。

生物製品類

如胰島素、人血白蛋白、各種疫苗等,容易因環境變化失去生物活性。

其他如硝酸甘油等

這類藥品也容易被氧化或分解而變質。因此除了嚴格按照存儲方法放置外,還應經常查看有無性狀變化等變質表現。

用藥小常識 新癀片外用也治病

新癀片是一款老藥了,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常用於熱毒瘀血所致的咽喉腫痛、牙痛、黃疸、無名腫毒等症。其實,新癀片外用也可以治療很多病。

1.治膿皰瘡

用新癀片10片,研為細末,加入蒸餾水調為稀糊狀,外敷於患處,每天換藥2次,一般用藥1周可愈。

2.治帶狀皰疹

取本品適量,研為細末,用米醋調為稀糊狀,外敷於患處,每天換藥1~2次。同時新癀片4片,每天3次口服。一般用藥1周可愈。

3.甲溝炎

新癀片20片,壓碎再加入適量的黃酒調成糊狀後外敷於患處,外用無菌紗布輕微固定,每日1次,7天為1療程。

4.痤瘡

取藥片適量研細,用蒸餾水調為稀糊狀,外塗敷於患處,每日3次。

5.治腮腺炎

取新癀片10片,研為細末,加入米醋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患處,敷料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一般外敷4~5天,可清熱解毒,利濕止癢。

6.治蚊蟲叮咬

新癀片5片,研成粉末,以食醋調成稀糊狀外塗,每日1~2次。一般用藥1天后癢痛感減輕。

用藥小常識 話説六陳中藥

“六陳”,即6種陳久後使用效好的中藥。這六種中藥是枳殼、陳皮、半夏、麻黃、吳萸、狼毒。故《藥性賦》雲:“枳殼陳皮半夏齊,麻黃狼毒及吳萸,六般之藥宜陳久,人藥方知奏效奇。”

此説是在醫療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先是陶宏景提出陳皮、半夏宜陳久用之,之後《唐本草》又補充了四味。‘《類證本草》總結之,並正式提出“六陳”説。

有人説,所謂陳久,即越陳久越好。若將上述六種中藥放置數年或數十年,其氣與味還有多少?如果氣味減少了很多,那功效會不會也隨之減少呢?醫家張山雷曾説:“新會皮,橘皮也,以陳年者辛辣之氣稍和為佳,故曰陳皮。”中藥的治療作用,主要在氣和味,六陳藥之氣均很強烈,有刺激性,服用時容易發生副作用。為了避免發生這種副作用,故心須將上述六種藥放置一段時間,讓藥氣逐漸揮發,至張氏所言之“稍和”為度,並不是無期限放置,否則,藥就會失去功效!

有些中藥,如蘆根、白茅根、生地、石斛、青果、麥冬、沙蔘等,鮮者,較陳久者之效果為佳。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鮮藥味甘而氣不濃烈,沒有刺激性,加之所含津汁較熟者為多,故用之則最能生津養液也。事實説明,上述諸藥偏於味,六陳藥偏於氣,氣味不同,用法必然各異。

應當指出,六陳説提出至今已千年有餘,其間由於使用中藥之種類在不斷增加,宜陳久使用的中藥也在擴大,早已超出了六種。所以,使用宜陳久的中藥,不能只侷限上述六種,應本着藥物之氣的強烈與否而取捨之。

用藥小常識 防風炮製不同功用有別

防風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風的根。主產於黑龍江、內蒙古等地。防風味辛、甘,性微温,歸膀胱、肝、脾經。功能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定搐。主治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痺痛、破傷風等病症。入煎劑常用量5~10克。常用炮製方法有以下幾種:

生防風

是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毛須,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即可。生防風長於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常用於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痺痛、破傷風、皮膚瘙癢等病症。常與荊芥、羌胡、獨活、薄荷、細辛、蟬衣、白鮮皮、木瓜等配合使用。

炒防風

是取淨防風片,用文火炒至冒青煙,呈深黃色或微焦,取出放涼即可。炒防風炒后辛散力減弱,有良好的止瀉作用,主治久瀉不止。常與炒白朮、炒白芍、煨訶子、赤石脂、炒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石榴皮等配合使用。

防風炭

是取淨防風片,用中火炒至外表呈黑色,噴淋清水適量,滅盡火星,取出,涼透即可。防風炭幾乎無辛散作用,長於止血,多用於腸風便血,崩中漏下等病症的治療。常與大薊、地榆、蒲黃、黃柏、白茅根、仙鶴草、三七、側柏炭等配合使用。

結語:吃藥可不是動動嘴的事,當中還有很多的健康知識,所以服藥前一定要先弄清楚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對藥物的主治功效一定要有所瞭解。(文章原載於《養生保健指南》,刊號:2012.03,作者:張亞同、蔣肖男、郭慶偉、伏新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